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走进抗战纪念馆:马栏村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6:55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中国有很多不知名的村庄,有些村庄注定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陕北的杨家岭,河北的西柏坡。马栏是北京西部大山里的一个村庄,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山村,却有着辉煌的抗战历史:1939年10月到1940年夏,它是萧克将军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驻地。从这个山村走出去的抗日战士,组建成一个排,人称马栏排,驰骋疆场,英勇杀敌。1997年,马栏又建成全国第一家村级抗战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以此缅怀英烈,启迪后人。2005年的暮春时节,记者来到这里,踏寻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马栏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这是一个群山环绕下的村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座落在村里一个坐北朝南的二进

四合院内。一进门,萧克将军的一首诗便映入眼帘:“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品味着这首豪情满怀的诗作,浏览陈列馆的一件件展品,我的思绪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门头沟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凭借险峻的地势,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平西抗日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1939年1月,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萧克将军等奉中央和军委命令,宣布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挺进军成立后,在平西、平北、冀东浴血奋战,指挥军民粉碎日寇数次大扫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根据地人口发展到320万人,建立正规兵团1.6万人,脱产游击队1万余人,并建立了广大的民兵组织,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如果说挺进军是一把插在日寇统治的心脏地区的利剑,马栏则是这把利剑最锋利的部分。小小的马栏,因为挺进军而名声大振,成为北京西部敌后抗日战场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在马栏,流传着不少马栏人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1940年秋,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为保存实力,挺进军主力部队撤到外线作战。占领斋堂的日本鬼子,经常到各村清剿扫荡。马栏村民兵没有被敌人的气焰吓倒,坚持就地抗战。有一次,日军小队长赖野带着一百多个鬼子和伪军扫荡马栏村,鬼子离村口几里路时,传来一声声“坐茶壶”的喊声。坐茶壶是村里规定的暗号,表示鬼子来了,大家做好战斗准备。随着坐茶壶的喊声一声声临近,村里的民兵立即做好战斗准备,于成祥、杜春新在村口龙巴头崖畔埋伏好,监视着鬼子的一举一动。其他民兵则埋伏在隔沟相望的柏树台子高地,火力支援于成祥。骄横的鬼子兵,打着太阳旗,沿着村口的过街楼向村里蠕动,明晃晃的刺刀伴着皮鞋践踏山石的响声由远而近。等到鬼子从眼皮下走过,于成祥、杜春新两个英勇无畏的民兵居高临下大吼一声,举起地雷朝鬼子的队伍扔下去。两颗地雷虽然一颗没响,另一颗摔成了两瓣,但冲天而降的地雷却吓得鬼子卧倒在地。与此同时,埋伏在松树台的民兵点着了打野兽用的土炮,铁砂呼啸着飞向敌阵。赖野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蒙了,以为中了

八路军的埋伏,慌忙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斋堂据点。机智勇敢的马栏民兵用地雷吓退装备精良的鬼子兵,保护了乡亲和村庄的故事,至今仍被马栏人称颂。

  马栏村中间一块平坦的空地上,有一座现在看来已经残破不堪的戏台,马栏人称之为茶棚。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根据地只有民兵、游击队与敌人周旋。村里的汉奸在鬼子的授意下,威逼抗日家属说服亲人向敌自首,妄图以此削弱抗战力量。1942年6月26日,马栏村民兵查出隐藏在内部的3个汉奸,报告游击队后将他们在戏台前处决。漏网的汉奸地主于冬华连夜逃到斋堂据点,跪求鬼子小队长赖野出兵。第二天清晨,赖野带着一百多人包围了马栏,将村里没来得及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驱赶到戏台前,架起三挺机枪,逼问谁是抗日家属、干部家属。一连问了四五遍,人群没有一人说话,沉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对侵略者最大的反抗。恼羞成怒的赖野将手一挥,枪栓声响成一片,一场血腥屠杀眼看就要发生。在这个危急关头,县大队队长张崇德的父亲、63岁的张兰珠老人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放了乡亲们。”鬼子连忙问张兰珠还有谁是八路军家属、干部家属,张兰珠回答说不知道,什么也不透露。气急败坏的赖野举起东洋刀向张兰珠砍去,老人血染戏台,壮烈牺牲。张兰珠被杀后,愤怒的百姓一阵骚动,要与鬼子拼命,被鬼子用枪截住,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对准了百姓的胸口。就在鬼子又要杀人的千钧一发之际,50多岁的女共产党员宋广福在张兰珠的遗体旁,大无畏的站出来说“我是共产党员、干部家属,要杀杀我,与老百姓无关。”赖野无计可施,根据汉奸于冬华的指点,抓走了40多人,临走时又放火烧了60多间房子。张兰珠的侄子张德育当时是地下党员,老人家里的院墙上,至今仍有被火烧焦的痕迹。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谓的“马栏事件”。马栏事件中为救乡亲英勇就义的张兰珠老人,没有被共和国忘记。1955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光荣纪念证,颁发到张兰珠后代的手中。1997年马栏筹办冀热察挺进军旧址陈列馆时,张兰珠的孙女亲手将这张光荣证捐献给了陈列馆。

  漫步马栏,抗日战争的遗迹随处可见。随便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可能是当年抗击鬼子的战士,随便一处老房子,都可能驻扎过挺进军的机关和部队。那些长满野草的断壁残垣,则是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后留下的痕迹。马栏村86岁的张俊明老人,1938年参加冀东抗日联军,担任过挺进军十团三营的排长。记者拜访张俊明老人时,他刚从地里忙完农活回家,正一边喝酒一边吃饭。老人头上有一个小坑,那是战争中子弹擦伤头皮留下的痕迹。老人笑着说,自己就喜欢喝点酒,喝了酒在战场上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一点也不害怕(录音)

  我当排长时人家水壶灌水,我的(水壶)灌酒。在涞水打日本的炮楼子,我们蔡营长下命令,三排谁呀,我说我。给你一任务,拿一炮楼子来,拿不下来要你的脑袋。哎,真厉害。我说叫谁去呢,都是弟兄,去可能得死。我说我去,拿水壶来,一斤酒都喝了。喝了后机枪掩护,等日本人换哨所的时候,五个手榴弹绑着塞进去了。炸开炮楼子,六个日本人。营长和教导员下来拍着我的膀子说,给立大功,立大功。我说也不用给我立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全排弟兄的功劳。

  张俊明后来还担任挺进军马兵排排长,萧克将军的两匹战马,就是由张俊明钉的马掌。八十年代初,萧克将军故地重游回到马栏,一眼就认出了已回乡务农的张俊明。萧克将军拉着张俊明的手,问他生活有什么困难。张俊明连忙对老首长说,什么困难也没有。听着老人的回忆,看着老人简朴的家,记者心中有一些难过。老人却乐呵呵的说,和牺牲了的同志相比,自己现在还能劳动,能喝酒,就是一种幸福。

  是的,马栏村每一个经历了抗战的老人,活到现在都是幸福的。马栏村村支书于友志告诉记者,当年不足八百人口的马栏村,家家都有人参军抗日,他们组建成一个排,就叫马栏排,编入挺进军第七团。这些战士大多牺牲在战场上,有档案可查的烈士就有28位。

  马栏人没有忘记历史。改革开放后,凭借煤炭资源初步富裕起来的马栏人,1997年在村里建起北京市唯一一家由农民修建的革命博物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是马栏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阵地和教材,也是马栏村以红色旅游促进山区农村发展,富裕老区人民的举措。记者有理由相信,马栏这片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土地,未来一定会水更清山更绿,成为京西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记者 陈红梅)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