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战纪念馆:黑土地之魂杨靖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8:30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 |||||||||
在吉林省通化市城区浑江东岸的一座山岗上,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领导人杨靖宇将军的陵寝就座落在这里。在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前夕,笔者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踏上英雄为之战斗过十一年,并在此洒下最后一滴热血的白山黑水,去祭奠烈士的英灵,缅怀将军的不朽业绩,触摸英雄的高尚情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丧
在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里,陈列着将军35年光辉而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那是他在离开开封时拍的。1927年底,杨靖宇受党指派,辍学回到确山,担任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建立了农民武装,并两次组织指挥了震撼中原的确山暴动,因此成为反动派悬赏捕杀的目标。他的家5次被抄,房屋被烧,母亲和怀孕的妻子被逼得四处躲藏。1928年3月妻子郭莲临盆生下一个女儿,杨靖宇潜回家中看望,他深情地对妻子说:“真苦了你!”郭莲听后眼含泪水说:“女儿还没名字呢,你给取个吧!”杨靖宇沉思片刻道:“你们娘俩为我东躲西藏,就叫躲儿吧!”没多久,党组织派杨靖宇到东北工作,从此竟成永别。由于战乱纷繁,生活无着,贫病交加,将军的母亲、妻子不久就先后离开了人世。妻子郭莲临终前拿出将军的照片,拉着年幼的躲儿的手说:“你要把像片保存好,等革命成功,红军回来了,凭着像片去认你爹!”可怜的躲儿一直珍藏着父亲的照片,却再也没能见到父亲。 杨靖宇受党派遣到东北,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的东北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州国的双重白色恐怖之中,党的力量薄弱,抗日武装零零散散、不成气候,抗日斗争形势处于低潮。杨靖宇先后担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州军委书记等职,主要任务是组建和发展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 杨靖宇首先整顿和改编了磐石、海龙游击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师,亲自担任师长兼政委。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终于有了一支有规模、成建制的抗日武装。1933年,第一师主力南下到通化地区,首战伪旅长邵本良,强攻三原浦,智取凉水河,三战三捷、声威大震。各股抗日武装纷纷向第一师靠拢,杨靖宇充分发扬统一战线的优势,不计前嫌,不念旧恶,提出了“谁抗日,咱们就联合谁”的口号,并大力合纵连横,发展壮大队伍。到1934年2月下旬,在杨靖宇的努力下,17支抗日武装,1000余人集合在三岔子山林中,成立了“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将军任总指挥。自此“东北抗联”这杆大旗始终飘扬在白山黑水之间,他让人民看到了希望,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日本关东军司令植日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咬牙切齿地将杨靖宇和以他为首的抗联诬称为“满州国之癌”。 在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里,笔者看到一张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序列编制图。到1936年,抗日联军已发展壮大到十一个军,组成三路大军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任总司令,鼎盛时期有45000余人。而由杨靖宇兼任总司令的第一路军位居三大主力之首,朝鲜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金日成当时也是杨靖宇所属一路军二师师长。 抗联的兴起,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日高潮,仅1937年就发动较大规模战斗33次,毙伤日军1300余人,俘敌120余人,有力地钳制了日军的大力入关,配合了全国抗战。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就有这样的论述:“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是对整个抗战增加一份力量。”对抗联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征服中国,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也是其扶持的伪满州国的根基。因而,侵略者将东北抗日联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1937年后,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和伪军政大臣赤膊上阵,调集了20多万日伪军,百余架飞机向杨靖宇和他的第一路军发起了空前的大扫荡。日本侵略军在政治上实行撤屯并村,迁移民众集中居住,共建立集中居住区454个,实行保甲法,一人通匪,杀其全家;一家通匪,十家连坐,阻隔了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集中居住区周边禁止种可直接食用的土豆、地瓜、玉米等作物,警备道路附近禁止种高棵植物。与此同时,日伪军还组织人力对山中种植的粮食、蔬菜及抗联藏粮藏物的密营进行破坏和清除,断绝抗联的粮食及物资供应。军事上不断进行蓖梳式、踩踏式拉网扫荡,迫使抗联的游击区域逐步缩小,部队减员严重。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和战士们依然主动出击,四处打击敌人。1938年6月,将军率部在文字沟设伏,全歼号称“皇军剿匪之花”的索旅42团主力390余人。接着又袭击了日伪苦心经营的“南满生命线”的咽喉——老岭铁路隧道,歼敌100多人,炸毁了隧道,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敌人在政治经济上的封锁,以及抗联在东北孤军奋战,得不到关内军队和人民的协作与支援,杨靖宇和他的抗联一路军陷入绝境当中。到1940年1月上旬,将军的司令部只有200多人留在濛江、辉南一带活动。 部队找不到粮食,草根又冻在地里,只能用刀剥一点树皮冲饥。怕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取暖,冻伤冻死也相当严重。部队每天被敌人追赶着在齐膝深的雪地里穿梭。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寒风一吹,冻成冰甲,打不过弯来,迈步十分吃力。鞋子跑烂了,就把棉衣拆下一块包着脚走。在这艰难的时刻,抗联第二路军司令员周保中将军派来交通员,动员杨靖宇退到苏联休整,以待卷土重来。 杨靖宇真挚的对交通员说:我在这里,老百姓心中就有一杆抗日的大旗,我若走了,这杆旗便偃了,怎么能对得住百姓,对得住那么多牺牲的弟兄。此时,如果杨靖宇接受北撤建议到苏联,肯定可以活下去,但他却坚决不走,毅然选择了战斗、选择了死亡。 循着将军最后的足迹,记者来到了将军的殉难地,那是处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濛江县(后改名为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处一个名叫三道崴子的地方,殉难纪念碑前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河,仿佛在诉说将军一个又一个的抗日故事,纪念碑右侧的那棵马尾松更是将军在最后关头孤身杀敌、视死如归的见证。 1940年2月22日晚,被敌人连续围追堵截五天五夜的杨靖宇只身来到了三道崴子,他身边的战士大多壮烈牺牲,少数几个叛变投敌,最后的两个贴身警卫聂东华、朱文范也在下山寻粮中不幸牺牲。将军在一个破棚 子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个夜晚。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应该是万家灯火,亲人团圆的大好日子。可此时的杨靖宇饥寒与伤病交加,奄奄一息和衣躺在冰冷潮湿的地上,外面天空碧蓝如洗、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身边北风呼号,林涛如吼,此时此刻,将军是否在思念已久未谋面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他们是否安好!或许在想念一起投身抗日、一起奋勇杀敌的战友们,他们今在何方?朦朦胧胧中,将军昏昏沉沉睡去。记者特意查了查当时的濛江气象资料,当年二月份,濛江最低气温是零下40度,2月22日最低气温为零下36度。而此时的杨靖宇,饿得皮包着骨头,除了一身破烂的衣服外,连一点御寒的干草都没有。 2月23日上午,将军遇到了4个上山打柴的樵夫,托其买些食物和一双棉鞋,为首的伪甲长赵喜廷假意答应,却立即出卖了将军。下午4时,将军没能等来买食物的山民,却被敌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起来。将军一边还击,一边退守到那棵马尾松后隐蔽。起初,敌人亡图活捉杨靖宇,便停止射击,喊话劝降,迎来的却是杨靖宇复仇的子弹。劝降无果,敌人终于歇斯底里,轻重武器一起射向将军隐蔽的地方。杨靖宇左腕中弹,又用右手还击,七八个敌人先后倒在了将军的枪口下,激战之间,几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他的胸部,杨靖宇那高大魁伟的身躯终于倒在了冰冷的濛江大地、倒在了他所挚爱的那片黑土地上。 日军根据连续追踪估算,杨靖宇缺粮有半个月,完全断食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存活并坚持战斗,简直是一个谜。为了解开这个谜,敌人解剖了将军的胃,看见胃里竟没有一颗粮食,只有棉絮、树皮、草根,在场的日伪人员无不震撼和胆寒。因为他们知道:杨靖宇之谜的谜底,就是中华儿女艰难负重、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和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军民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其敌我实力对比之悬殊,生存条件之恶劣、艰苦程度之极限,均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中共党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三次斗争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对东北抗联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认识。中国现代的抗日战争史,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教科书到各种正式文件,都将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而忽视了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东三省时,东北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就展开了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事实。我们常常说8年抗战,其实抗战何只8年,从“九一八”事变那天起,中国人民整整抗战了14年。在采访中,在写作中,笔者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杨靖宇、被抗日联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所震撼、所教育时,特别想呼吁的就是,更新和纠正抗日战争开端于1937年和八年抗战的认识,还历史以真实,以更好地教育和鼓舞后人,告慰杨靖宇将军,告慰抗联烈士的在天之灵! ( 记者 彭锡胜)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