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自然灾害信息还可以更详细更公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57 新京报 | |||||||||
社论 在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官员透露,截至9月20日,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30人死亡。而这离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民政部宣布解密自然灾害死亡人员总数只有8天,实际上,从9月13日起,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网站已经开始滚动播报今年国内灾情数据。
从以上数字被快速、动态地发布可以看出,民政部和减灾机构在自然灾害信息公开工作上的负责态度。可以预料,公布的灾害数字将有利于唤醒当下公众的减灾意识、生命意识、共同体意识,让全社会对灾情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促进我国的灾害防御水平的提升。 不过,作为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再加上我国信息公开的法律环境尚未形成,这就注定了,中国的自然灾害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已经公开的自然灾害信息大多缺乏细节,许多时候只是告诉公众伤亡人数、倒塌多少房子、经济损失多少等等。固然,这些数字是自然灾害的基础性数字,但这些数字背后的信息公众也需要了解———比如,死难同胞具体居住在何地,他们具体是什么人,其中有多少是妇女、儿童、老人。 面对灾难,我们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我们需要对逝去的生命表达哀伤,而对于公众的这种情感,一个笼统的数字显然难以承载。在日本,有一个专门的电视台,每天24小时地播报全球所有日本人非正常死亡的信息:他们的姓名、年龄、家庭、遇难时间等,这些完善的信息使得每一个逝者在公众面前都是一个丰满的个体,给人以无比的震撼。 救灾工作是一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更是一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所以需要一种情怀。这样的情怀不仅表现在为活着的灾民及时送去温暖,更表现在对死难者的痛惜和哀悼。多公布死难同胞信息的细节,将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尊重生命的情怀,国家的这种情怀将影响每一个公民,促使生命意识在每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 再比如,对于这些死难者的家庭,地方政府给予怎样的救助;对于一些灾害,各级政府下拨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是如何分配的,具体使用情况怎样。 此前,不少地方都发生过地方政府救灾不力,或救灾款被截流、挪用的情况,这是困扰目前救灾工作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更完备、细致的信息公开也许正是路径之一。 灾情公布不仅是对政府救灾工作的总结,更是政府对履行承诺的证明书。救助措施的细节、资金的具体调拨的情况如果能公布,将意味着政府对灾民、灾区将要或已经提供何种援助,承担多少责任有了一个明明白白的账单,面对这无数双眼睛盯着的账单,面对着沉甸甸的责任,地方政府救灾工作显然不敢懈怠,救灾资金被截流挪用的情况将不易发生。 昨天,民政部表示,少数地方政府对自然灾害的报告不实,我国今后将通过卫星监测防止谎报灾情,并严查虚报事件。的确,保证灾情统计准确,这需要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但同时,我们看到,其实公众何尝不是天然的灾情监督者呢?对于这块监督资源,为何不利用起来呢?而要想这块监督资源“活起来”,前提就是信息的对称———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灾情信息,让公众能在地方政府上报信息和实际救灾信息之间进行比较,如此进一步的信息公开将能更好地预防地方政府的渎职、腐败行为,将能确保中央救灾措施的贯彻,促进中国救灾、减灾事业的良性运作。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