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消费者该是“万能”的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1:0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作者:毕舸 中消协警示手机五大骗术:陌生人短信点歌、禁住诱惑莫回拨;半夜手机响两声、陌生号码勿回拨;“亲人出事要急救”、通讯录别“存”老婆;检测线路要关机、求证运营商客服;发短信请代充值、丢手机及时挂失(9月26日《北京娱乐信报》)。
估计看到这则姗姗来迟警示的诸位读者,和笔者一样,苦笑一声,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毕竟,类似的手机骗术已流传了很久,大家在反复受骗后,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当然,中消协警示意义犹存,毕竟还有更多的消费者依旧蒙在鼓里。这样的警示仿佛在没有井盖的窨井前立了一块牌子,上写“此路有黑洞,请绕行”,起码突破了手机诈骗的第一重信息屏障。 然而,问题在于,目前层出不穷的各类消费陷阱,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各类附后“消费警示”,不但没有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反而加剧了大家“怀疑一切”的心理:手机不敢回短信了;吃饭时最好到餐馆厨房实地考察一下;买大宗商品时随身带一本《××商品辨别百科全书》……总之,我们首先要对商品采取“有罪推定”态度,其次要多多掌握各类消费专业知识技能,最后是及时更新消费知识——因为消费诈骗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以前,我们习惯于讲“万能政府”,后来社会转型,隐隐有“市场万能”倾向;现在,市场早就不能给消费者充足的信心了,而许多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只能扮演一块默默的事后警示牌——这块牌子告诉你此路不通,却无法告诉你下一步该选择什么路径。消费者被推到前台,被迫赤身面对凶险的消费江湖。 类似愈警示愈混沌的乱局,催生了两个恶果:首先是消费者必须承受日益繁杂的、与“市场失灵”单独抗争的重负;其次是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能日渐萎缩,消费防线处处失手标示着监管工作的基本不到位。从“特富龙”到“苏丹红一号”,无论是舶来消费品陷阱还是本土消费品黑幕,有关职能部门迟钝并束手无策的窘态暴露无遗。现在,消费者偶然记忆起职能部门时,就是那声不痛不痒的“警示”新鲜张榜之际。 在9月26日的另一则新闻中,“湖南长沙九成幼儿园絮棉制品是黑心棉”成为消解“警示”唯一提醒价值的最好注解——黑心棉依附上了咿呀学语的孩子,笔者最痛恨的不是黑心棉制造商的利欲熏心,而是那些敢于从地下作坊低价进货的幼儿园领导的丧心病狂。而这一发现,是根据中纤局统一部署,今年3月至7月底,当地质监局稽查总队依法进行专项检查时“惊曝”的。 如果没有上令,估计当地质监局的下行不知还要拖到何时?多少孩子还将继续生活在与黑心棉为伴的噩梦中?而报道的最后,又是“如何辨别黑心棉”的技能培训。天!难道让那些孩子的人生启蒙第一课,就是从如何辨别龌龊的黑心棉开始? 难道我们真要把消费者都培养成“万能”的吗?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