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台独组织在美报纸刊登广告呼吁美国接管台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2:57 青年参考

  就在陈水扁过境美国时,一个“独派”色彩浓厚的“保护台湾大联盟”组织,在《华盛顿邮报》刊登大幅广告,呼吁美国“要接管台湾”,让“台湾的安全全部由五角大楼来负责”。

  这则9月20日登在《华盛顿邮报》上、题为《我们质问美国政府,你在作什么?》的广告,文字几乎占了满页,右上角是文章作者,也就是所谓“建国党国大代表”林志升以及一
名叫何瑞元的美国人的照片。林志升是“台独”团体——“保护台湾大联盟”的成员。为了这个广告,他募款300万台人民币。

  广告称从“法理”上说,“台湾还是在美国军政府的治理下,美国是我方的占领国,所以应该解散台湾的国防部、外交部等,回归台湾战后的地位”。“至于以后防御台湾的任务,就由美国国会授权五角大楼负责”。

  无论如何,这篇由“台独”人士刊登的广告,在目前中美关系紧密,两岸关系较为和缓的情势下,不会在台海产生任何波澜,也很难在美国多元化的社会中,争取到同情或支持。它只是突显了“台独”分子对今年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访问大陆后两岸关系缓和的焦虑与不安。

  美国的第51个州?

  “台独”人士登广告要求美国“接管台湾”,其实已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台湾还在

国民党统治的“戒严时期”,就有一些日、美的“台独”分子要求把台湾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并向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游说,希望美国统治台湾。

  这种数典忘祖的“急独”人员,希望台湾成为美国的一部分,但因为国际政治的现实,美国领导人明白区域政治现况和中美台三角关系的复杂以及台海现状,这种不合理的呼声,仅仅止于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妄想”,也未被国际政治领袖重视,始终不能成为现实。

  “总统府资政”因广告丢职

  2004年10月4日,台湾前“总统府资政”辜宽敏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则醒目的整版广告,用大字打出标题《台湾发声打造永久和平》,实际上却是在进行“台独”宣传。内文称,美国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已经老掉牙了。特别令人惊愕的是,辜宽敏在文中毫不避讳地批评布什,指称布什曾对台湾“公投”泼冷水,他对布什政府近年来公开指责台湾的做法,“感到越来越不自在”。

  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只要有人出钱登广告,而又有媒体愿意登,就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政府一般都不会干预。早在2000年,辜宽敏就曾在美国媒体上刊登过“台独”广告,当时美国政府并未理会。但2004年10月的广告辜宽敏亮出了“总统府资政”的政治身份,惹得美国政府很不高兴。于是,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施里弗、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厄立先后出言批驳,并要求台湾方面马上“澄清此事”。后来,台湾当局果然被迫低头,强调花20万美元买广告的辜宽敏只是个人行为,和官方无关;辜宽敏也立即辞去“总统府资政”的职位。

  “台独”广告将继续

  在美刊登广告是“台独”组织和其外围组织为游说美国政府及国会的一贯的手法。从早期的“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到“台湾同乡会”、“台湾人大团结”等组织,除在岛内宣传“台独”理念、走群众路线成立不同性质社团外,还在海外强调发挥总体战功能,鼓励用各种方式推动“台独”运动。例如“台湾同乡会”利用卡西迪等公关公司,游说美国议员,陆续通过一些法案。

  与此相对的,大陆这几年也开始通过美国大型政治公关公司,争取美国国会中对华友好议员的支持,并逐渐争取到一些原来亲台的议员,转而支持北京。但是,“台独”分子未来在海外刊登广告、宣扬“台独”理念及鼓励争取支持的举动将可能持续下去。包括宣传“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华民国”的领土、“民族自决”等理论,争取美国媒体及国会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支持。

  相较于一小撮“台独”分子花钱买广告,中国海外各“和平统一中国促进会”的资源则庞大得多。这些以中国海外华侨组织为根底的组织,在海外十分活跃。仅美国一地的各“和平统一中国促进会”不仅定期开会研讨两岸形势,也听取来自祖国对台负责官员的形势简报,并适时、主动出席一些活动,例如抗议“台独”、反对陈水扁过境等。这些爱国华侨,也正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实后盾。 本报特约撰稿 锦鸿(台湾)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