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六方会谈趣闻多 武大伟引用古文与美磋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7:21 环球时报 | |||||||||
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竟然与阿拉伯数字“13”巧合上了:从第三轮会谈结束到第四轮会谈开始,中间间隔13个月;第四轮会谈第一阶段会议持续了整整13天;而休会后六方又恰巧于本月13日正式复谈。 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虽历时20天,甚至被媒体戏称为“马拉松”会谈,但在中方的穿梭斡旋和各方的积极努力下,与会六方最终还是在中秋月圆之后一致通过共同声明,标志着
武团长引古论今 虽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从第四轮会谈才开始担任中方团长,但他在第一阶段会谈中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和不拘一格使他为人熟知。在第二阶段会谈中,他继续用他的机智和诙谐诠释着外交语言的独特魅力。 众所周知,本次六方复谈能够最终一致通过共同声明并非一帆风顺。9月19日,就在达成协议前的最后关头,各代表团齐聚钓鱼台芳菲苑主会场外的大厅,频繁进行双边接触,没有固定的议程,没有固定的座位,五种语言的翻译声不绝于耳。 在中美双边接触中,当武大伟看到希尔面露难色时,便慢条斯理地说起了中国的孟子,并且引用了《孟子·告子下》中的经典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希尔聚精会神地听着,竭力找寻着其中的弦外之音。武大伟接着说,“我的意思就是,上天在让你做大事之前,总要先磨炼你的意志,增强你的能力。只有这样,你以后才能当更大的官嘛!”希尔听后,苦笑道,“我现在只想做个普通老百姓!”正是这种机智风趣,让原本针锋相对的外交磋商变得随意亲切,让双方得以在谈笑中坦诚相见。 “休会”综合征 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由于朝美间的分歧暂时休会。而自9月13日复谈以来,双方又围绕“轻水反应堆”问题僵持不下,会谈进展缓慢。9月15日,细雨霏霏。在下午的团长会上,韩国代表团团长宋淳在听完各方意见后,风趣地说,“北京一向缺水,所以今天的雨确实是个好兆头。但是,让人感到遗憾和不安的是,我们在会谈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说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建议现在停会。”(注:韩语里“停会”的意思是暂时停止会议,稍后继续。有别于第一阶段后的“休会”。)俄语翻译话音未落,俄方团长阿列克谢耶夫马上打开麦克风,神情紧张地问道,“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离开北京?”看来,会谈中的棘手问题确实给各代表团造成了紧张,生怕会谈无果而终。 “酸茶”发言人 对于中外记者来说,设在钓鱼台大酒店的六方会谈新闻中心是各类消息的最大来源。每天晚上的例行记者吹风会或发布会更是记者们不可错失的良机。这里的主人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刘建超。在第一天的吹风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第二阶段会议能否在中秋节前结束,他巧妙地避实就虚,“我别的不敢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大家要在这里过中秋,我请大家吃月饼。”寥寥数语,直率真挚。然而等待新闻发言人的并不总是和风细雨,随着双边接触的增多和外交斡旋的深入,密集、刁钻的问题接踵而至,“久经考验”的刘建超也有犯难的时候。9月18日上午,会见厅外,他端着一杯刚沏好的红茶,坐在桌旁,若有所思。不一会儿,只见他抄起手边的小壶就往茶里倒(他平时喜欢喝加奶的红茶)。然后,慢慢端起呷了一口。突然,他从思绪中挣脱出来,一看,原来他手边的小壶里装的是醋。他苦笑不语,随手又加上些糖后,一饮而尽。事后,他建议国宾馆增加这道独特的“酸茶饮料”。 “声东击西”与“三缄其口” 若要让记者们概括本轮会谈,“好事多磨”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闭幕会那天,芳菲苑的“三进两出”让他们“刻骨铭心”。甚至有记者说,“就是进行军事演习,三次也够了!”而从首轮六方会谈便开始的各代表团与“老记”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从未停止。 9月16日上午,韩国代表团向本国记者透露,韩将与美日代表团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俏江南”餐厅共进午餐。记者们迅速出击,蜂拥而至,想从中获取会谈的最新进展。正当“老记”们在出租车上闭目养神的时候,突然接到韩方同仁的最新情报:地点有变———三方改在金融街附近的“俏江南”共进午餐。好一个声东击西!饭前的围追算是躲过了,饭后的堵截却在所难免。饭后,宋淳率先离开,低头不语。而当希尔和佐佐江贤一郎走出饭店时,门口早已被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在七嘴八舌的提问中,他们一直面带微笑,沉默不语。在随行人员的协助下,他们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匆匆离去。望着车队又一次绝尘而去,“老记”们只能继续体味着那难以名状的懊恼与无奈。 六方会谈是外交创举 北京六方会谈是中国在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外交创举。与之“亲密接触”后感受最深的却是外交中非常人性化的一面。所见所闻并非都是正襟危坐、照本宣科,觥筹交错间的只言片语也能让人忍俊不禁。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六方会谈将成为“前无古人”的外交创举,而让我最难以忘却的则是它对外交亲和力的演绎和诠释。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26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周宁 相关专题: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