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线第二代的命途:孤独的母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5:15 南方人物周刊

  孤独的母爱

  李琳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8月20日那天拿到了,母亲王丽华却高兴不起来。女儿念的学校是武汉科技大学,属于“二本”,学费高昂(每年1万多)。女儿记得刚告诉妈妈考分(445分)的时候,“妈妈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但能和哥哥王慧宇在一个城市,李琳杰暗自欣喜。她并不明白妈妈的愁苦。

  此后几天,王丽华坐着聋哑弟弟的三轮摩托车去5公里外的白云镇帮女儿办理户口迁移,因有人与女儿的身份证重号,她连续去了3次,才算办妥。还没拿到通知书,就有朋友登门祝贺送礼金来了——女儿考得不理想,王丽华本不想办酒(贵州风俗,逢大事办酒宴客),却推脱不过了——酒宴定在8月24日,川黔酒家——厂区最好的餐馆。

  丈夫李晓云在女儿高考最后一天回了家,给女儿参考填志愿。呆了不到两个月,8月1日又走了,这一次,去了合肥。

  从1992年6岁念小学始,李琳杰的假期都是在外面度过的,深圳,惠州,海口,北京,北海,广州,上海,父亲在哪儿,母女就去哪儿。

  李晓云是那阵席卷全国的“下海”潮中的一员,之前他在第二设计研究所(属于黎阳集团)工作,搞测试。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大亚湾的招聘启示,就赶了过去。那是一家

房地产公司,刚成立正好需要人,李晓云赶上了机会,居然聘上了。他走时是秋天,女儿刚好上小学。

  然后就在全国各地游走,“我也说不准他平时干什么。”王丽华说,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都是不同的城市。今年上半年还在银川,丈夫说他的公司“要收购银广厦”,下半年竟又去了合肥,说公司收购了一家纯净水企业,他在那里当头儿。

  王丽华那时候并没意识到丈夫出去就不回来了,只是觉得“一天到晚把时间耗在麻将桌上,不像个爷们”。离厂时请的长假。后来深圳公司决定要他,发商调函,黎阳厂却不同意,索性辞职,辞职也不同意,后来是以“长期旷工”为名开除的,“之前该做的工作都做了,没有用”。

  那时候,辞职或者被除名都不见得是光彩的事,却得到了岳父王广芝的支持:“研究所,研究个屁啊,人家都是研究生,你还呆着干啥?”也只得到了岳父的支持。

  这时候,李琳杰,坐在敞亮的家里和我说着自己的理想,这个自称周笔畅“粉丝”的女孩觉得也受了父亲的影响,“在贵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也要出去闯。”她不知道母亲为了她,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3岁前几乎每礼拜发一次烧,日后老生病,身体抵抗力差,厂里流行啥病,小琳杰准得啥病。“我在身体上给她下太多功夫,学习上就忽视了,这孩子贪玩,我的要求也不太严格。”王丽华说她有点悔意,“她爸爸埋怨我,说是我给惯坏的。”

  孩子去年高考就没中,复读了一年。奶奶高桂清说,丽华上了火,闹耳鸣。在厂里医院,开了很多中药,吃了不管用,到贵阳医学院附院治了一个月,才知道竟然患了“世界疑难杂症”,不知道病因,打了一个月吊针。医生说必须要系统地治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康复的,女儿要考大学,她没法让治疗成系统。接受我的采访时她戴着助听器,仍然不断地让我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她形容她的烦躁:脑子疼,耳朵嗡嗡地叫;晚上躺在床上,像听见下雨的声音;平日里又像日光灯的电流声,或者开水要开时的声响。

  王丽华在黎阳厂(公司)社区工作部工作,类似于居委会的职能(工人们还是习惯把它称作居委),她的工作是:居民管理、离退休职工管理、人民调解,具体到小区的治安情况、文明劳动、家属区的乱堆乱放问题、邻里纠纷打架什么的,经常,要下去解决。

  她的经历:1975年初中毕业,16岁插队两年,1977年“顶替”退休的爷爷进了厂,在厂办干打字工作,1995年到法庭干了3年,当书记员(那时提倡企业办社会。因人少,其实干的是审判员的工作),1998年法庭移交地方,转入居委。

  同哥哥王敏华一样,当过知青,吃过苦,因而备加珍惜这份工作。其实青年王丽华有自己的理想,她想从医——下乡前在厂里医务室学了4个月的医术,插队后在农村当赤脚医生派上了用场,给知青们处理一些小伤患,为老乡看病,足够用。

  进厂时丽华想继续到厂医院工作,不愿干打字,请求中层中部的父亲走走关系。父亲严厉地拒绝了,斥责她:无数人羡慕你这份工作,还不知足?

  父亲王广芝是家长制作风,虽不粗暴,但子女都畏惧他。有一次丽华和朋友到安顺烫了个头,归家时晚了,没有厂车,打电话向父亲求援,父亲叫了个车把女儿接回。回来后古板的父亲看到丽华满头都是卷儿,气得浑身直颤,大骂女儿,说“早知道你弄了个鬼头,我才不去接你呢”。这是1979年,丽华刚参加工作。

  16岁下乡,18岁进厂,这份“不喜欢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她也动过换岗位的念头,领导唬了几句,就不敢再吱声了。“现在想来,当时如果主意正一点,坚持一点,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因为“这工作没技术含量,学不到什么东西,没出息”,在农村耽搁了两年,王丽华说该学习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学到。1977年“不知天高地厚参加高考”,“差得太远了,很多题都答不出来。我其实就想试一把,不甘心。后来就再也没有动过这个心思”。之后参加了3次成人高考,最后一次过了关,1992年拿到党校的专科毕业证。

  “那时想法单纯啊,把工厂看得很重——不夸张讲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把工厂看得很有前途,希望厂子好,厂也是我们全部的希望和梦想。一家人都在厂里,靠厂活着,感觉谁也离不开谁。”王丽华说。

  她其后的丈夫,李晓云,1977年知青返城后考了技校,进厂,念了电大——“属于那一批知青里的高材生”的李晓云,最后还是“背叛了她的梦想”——他要成就她的更好的未来。王丽华,一生就谈过这么一次恋爱的王丽华,她爱他是不容质疑的。

  在妻子看来,丈夫的出走还因为——他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在厂里很不得志,评职称,文凭不够;分房,资历不够;与大学生、研究生相比,得不到重视和重用。

  丈夫离厂的好处,很容易在她们家里体现出来——三房一厅,

装修华丽,家具时尚,有3台空调,是我本次采访走过的七八个家庭里条件最好的一家;丈夫离厂的坏处,也很容易在王丽华,这个中年妇女的身上找到——她看上去比现在的年龄显老,不自信,谨慎犹豫。拿8岗工资,接近1000块钱,“工作了一辈子,才挣这么点钱,挺窝囊的。” 她甚至开始自我总结这一生,说,“太老实不好”。

  与丈夫分居的十余年里,王丽华也尝试过改变现状,早在1993年女儿念小学二年级时,她“心就活了”,办了停薪留职,去了深圳——丈夫李晓云的朋友帮她联系了个出纳的活。但一年后,王丽华就返回山里,母亲高桂清追问过几次,丽华敷衍说是“牵挂琳杰”。“看来她是不适应。”高桂清判断。

  与哥哥王敏华严厉管教儿子不同,王丽华说父亲不在身边,她对孩子有些放纵,好在父亲与女儿关系不错,“他们常在电话里交流”。但李琳杰告诉我,父女间还是有些疏远,父亲每次回家来,她都“不太习惯”。

  按工龄算,王丽华明年将干满30年,然后办退,“该想办法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了”。“孩子啊,还是要早点送出去,锻炼成长,飞!我们以前的观念落后了。”

  同样问到幸福值,小姑王宏岩快人快语:王丽华幸福个屁!有事憋在心里,憋出病来,耳朵都聋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