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买汽车总觉得丢份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0:54 瞭望东方周刊

  不买汽车总觉得丢份儿

  潘公存告诉记者,北京是中华自行车在北方最重要的市场。这个市场最好的时候,中华一家一年就能卖掉5万辆,今天的北京市场总容量不过每年10万辆,中华旗下各品牌已萎缩到每年1万辆左右。

  他判断整个市场还可能进一步萎缩,因为新增骑手越来越少,来买车的大多是原来就骑车的人,他们到店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嗨,车又丢了。”

  在以往7、8、9三个月往往会迎来一个学生购车的旺季,现在这个旺季似乎消失了。这多少意味着“自行车王国”可能会失去了下一代“臣民”。

  潘公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

购车旺季不旺的一个根源在于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改变。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家长们普遍不放心他们自己骑车上学,中学里还有一些骑车族,在小学阶段,相当多的孩子是家长开车接送。

  他说,等这代中学生长大买了车,自行车市场可能要萎缩到底。

  另一些放弃自行车的人则把原因归结为活动半径的拉长。“以前这些地方哪有人住啊,都是荒草滩子。”骑了20年车的吴立金从牛街拆迁到南三环洋桥后,用一半拆迁费买了一辆“羚羊”汽车,他认为自己的体力无法承受每天早上骑40分钟自行车去上班。

  对于在北京通州购房的王轶群而言,从家到单位35公里的路程更不可能用自行车完成,而且没有直达的公交,他宁愿一边供房,一边供车。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小姐谈到了另外一个理由。北京人讲个攀比,一个院里,谁家要是还不买汽车,总觉得有点丢份儿。

  她自己也认为,小孩骑自行车还无所谓,一个男的,要是有正当职业,老骑着一自行车的确不太对劲,好像只有搞推销、倒票的才骑自行车。李小姐表示,同样两个人追她,她愿意给开车的男士多打10分,“这不光在钱,(开车的)身上干净,办事儿沉稳啊。”

  但是,“汽车社会”真能复制吗?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陈勉计算过中国实现“汽车社会”的能源成本:2003年,中国每百人拥有1.9辆汽车;美国的百人拥有量为78,日本56,德国58,韩国27,世界平均12.7。中国若要形成“汽车社会”,取一个中间值,也要将汽车保有量提高20倍。

  2004年,中国2.92亿吨石油消费中,交通燃料占35%以上,约合1亿吨,提高20倍就是20亿吨,这个数值是目前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一半。

  陈勉表示,除非在新能源领域或者汽车发动技术上出现重大突破,否则难以想像传统的供应体系能拿出如此巨额的石油来,在世界的东方复制出一个“汽车社会”。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跟汽车一样的是,它用机械替代了人力,让人跑得更快。跟汽车不一样的是,小轿车平均占用道路面积约为2.3平方米,电动自行车是1平方米;同样道路上,轿车载人每小时最多能通过3600人,而电动自行车载人可通过10600人。说到能耗,电动自行车只有排量最小的轿车的1/10。”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据此将电动自行车评为“最节约车型”。

  尽管这一次,电动自行车的提倡者并没有要求开汽车的跟他们一律平等——把占道多的汽车也送进博物馆,而只是要求在大路旁边留出一条非机动车道,但就连这个要求在很多地方也很难得到满足。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一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规定,2005年7月1日以后,电动自行车不予注册登记,禁止在道路上行驶。这是全国首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做出的禁行令。中国自行车协会考虑到这个决定可能对其他城市产生范例作用,正准备吁请全国人大进行干预。

  潘公存说,在无动力自行车外有壁垒、内部萎缩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上路政策实际上决定了大多数中国自行车企业的生死。

  他说,北京的形势还不明朗,尽管2002年北京市作出行政规定,2006年1月1日前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但是否会由立法程序确认还难说。现在北京市保有20万辆以上的电动车、助力车,一旦禁止上路,这些车怎么办?

  然而,也有人认为电动车不过是另一次昙花一现。某汽车集团研发部高级工程师钱原提出,在一个注定要淘汰的东西上花费时间金钱,在全国各大城市道路上扩建非机动车道,还不如把这些钱直接投在节能汽车的研制上。

  自行车族在争取权利

  虽然,自行车不再那么走红了,但在中国的城市里,仍然有为数众多的骑车人群。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现在还买不起汽车。北京市的自行车保有量少说也有600万辆。

  李育红大姐这样三四十岁的工薪族,是北京本地人中最坚决的自行车骑士。除了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坐公交之外,平时她都骑车上班。

  李大姐对汽车并无恶感反倒有点“同情”,“在市里,汽车没有咱们自行车快”。但她对市政建设压缩自行车道,而机动车行驶时占了自行车道,都很有怨言。不过,她又说,这也是互相的,汽车侵占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也上机动车道,但是挨罚的还是汽车,“交警也知道谁有钱啊。”

  能够让好脾气的李大姐也感到不满的是,下雨天,哪些飞驰而过的汽车总会溅她一身水。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大学教师杨晓平的关注,而且还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因为活动范围就在中关村一带,杨晓平留学回国后放弃了驾车习惯,改骑自行车。他认真地做过统计,三年来,只有两辆汽车在超越自己的自行车时减速慢行。

  “在美国,注意别把水溅到行人身上,是开车人最起码的公德。是中国人天性比较马虎,还是他们更容易产生优越感?我实在搞不清楚。”

  随着节约型社会的到来,有媒体呼吁大家骑自行车,并引述欧洲城市的例子说,自行车是那里人们偏爱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但是,也有媒体提醒说,由于汽车增多,现在城市里空气污染严重,出门还是少骑自行车为好。

  市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自行车仍将是我国主要的短途代步交通工具。目前,国内自行车年消费量约稳定在2200万辆,到2015年达到2300万辆。

  同时,有关专家分析,自行车的消费需求结构将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在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人们有条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以及由于城市扩张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人们对自行车的依赖程度会有所减弱。

  不过,在中小城镇、农村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将是自行车重点开拓的市场。一项对安徽、湖北、江西、宁夏、甘肃等6省18个县市农村自行车市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购买自行车用于代步的比例高达84%。

  有关专家也指出,农村地区对自行车的大量需求,并不表明对自行车水平要求不高,自行车的功能、品种、技术含量也将有显著增加。

  不管怎么说,“自行车王国”并不会消失,它还在步履艰难地前行着。-

  自行车与发明者

  法国人西夫拉克在一个下雨天,被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溅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于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像一个玩具。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

  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

  1886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斯塔利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同,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的自行车已经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禄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充气轮胎。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卢波、吴芳兰/深圳、北京、上海报道

  这世界没有永恒的产业

  产业思路已到了求变的时候

  如果不是有两个来自深圳的自行车行业新闻相映成趣,人们可能仍然不会关注这个被日渐边缘化的行业。

  8月16日,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国最大自行车企业“*ST中华”发布公告申请破产,有可能成为首家破产的A股上市公司;半个月后,深圳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于9月2日透露,该市拟投资30多亿元,建立全国最大自行车产业园。

  两条消息正反对比强烈,中国自行车产业究竟是遭遇坎坷还是一片坦途,让局外人摸不着头脑。

  “厂里可以变卖的都变卖了”

  “*ST中华”曾经在2001年创下累计亏损38亿元的上市公司亏损最高纪录。尽管该公司高管强调,中华自行车的一系列巨亏主要是资本运营不善惹的祸,然而作为一家主营自行车的公司,主营行业不能为公司创造现金流无疑是公司走向破产的重要原因。

  更何况,“*ST中华”花样繁多的资本运营,有很多都是打着研发新产品、探索中国自行车产业升级之路的名义进行的。

  “*ST中华”在上市招股书中承诺,获得融资后将研发室内健身器材和碳纤维产品,但在这些产品上,中华一直没有形成市场优势。等到国内自行车市场萎缩、出口遭遇壁垒,中华花掉几十亿元,仍然没有研发出新产品。

  中华自行车的这种遭遇在中国自行车行业已经不是头一次。1996至1998年,由于国内市场疲软,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人民币坚挺等因素,自行车两头受阻,出现大量积压,全国自行车产量连续三年下滑。

  时任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的王元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6年,全行业生产过剩,全国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辆,但是市场上2000万辆就饱和了,一系列自行车企业迅速倒闭。

  在那一场长达三年的寒冬中,很多自行车企业陷入了最基本的流动资金都得不到保障的窘境,很多花费巨资建立的生产线投产几年就不得不拆除了。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应勇回忆说,“由于账上根本没有钱,几乎所有资产都抵消给银行或者变现,连绿化带、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卖给了人家。”

  永久自行车厂一间占地18000平方米、四层楼高的现代化厂房要爆破,因为工厂账面没钱,为了维持生产,只好将生产用地卖给楼盘开发商。

  王元昌回忆,总工程师程懋海抱着柱子死活不肯放开,因为这间厂房花了3000万元投资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可以使用至少60年,而当时才投产10余年。

  一个产品占有率约占全国市场10%的大型企业,不知道一年后市场的真实需求水平,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悲惨景象,确实让人为之长叹。

  但如果一个产业总要在这样的风潮中一次次地经受“锤炼”,每次都有一批企业不堪重负走到破产边缘,或者干脆申请破产,这样的“规律”就值得反省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