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难以还原的鲁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8:09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柴爱新/北京报道

  一如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富阐释空间的鲁迅,《鲁迅》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地悬念

  2005年9月,鲁迅,这个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终于以影像的方式重临人间——由上海电影集团拍摄,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和观众见面
了。

  电影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鲁迅为何迟迟才走上银幕?电影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吗?一如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富阐释空间的鲁迅,《鲁迅》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地悬念。

  40年,终成一部电影

  把鲁迅拍成电影是中国几代电影人的夙愿。

  早在1960年,上海电影局和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就开始筹拍鲁迅的传记电影,当时演员已经确定,赵丹饰鲁迅,于蓝饰许广平,孙道临饰瞿秋白,于是之饰范爱农,然而1963年,就在一切就绪,准备开拍时,这个精英班底因为遭遇了巨大政治压力,黯然停拍。

  但是电影人并没有停止对鲁迅的关注,1970年和1999年上影分别制作了两部关于鲁迅生平的纪录片。

  时序走到2001年春天,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的大连剧作家刘志钊与以拍人物电影闻名的导演丁荫楠偶遇,两人一拍即合,初步达成了写作《鲁迅》电影剧本的意向。

  “刘志钊的父亲对鲁迅很有研究,他本人也熟读鲁迅,由他来写剧本很合适。”丁荫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刘志钊阅读了大量鲁迅的相关资料,用三个多月时间写成了近20万字的梗概。但是当刘志钊把它拿给朋友看的时候,遭到了一致的批评:“缺乏主流意识。”丁导演则一度想另请高明。

  2003年非典期间,丁荫楠见到刘志钊,说:“想来想去,向电影百年献礼还是这个够个儿!”他再次提出让刘志钊写《鲁迅》的剧本。

  这次,刘志钊认真研究了《梵高传》、《甘地》等十几部名人传记影片,确定影片的主题内容是进行两个追问:第一,鲁迅是怎么死的?第二,鲁迅的死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从1936年鲁迅去世写起,直到1968年“文革”期间,周作人和许广平发人深思的相继去世。基本结构是:死(猝死)——失和(兄弟阋墙)——彷徨(遭遇爱情)——左右(兄弟俩走向政治的两极)——死(死后)。

  2003年9月完成一稿,丁荫楠看到初稿以后,对刘志钊说:“你野心过大,这个剧本不可能通过。我们只留第一个追问:鲁迅是怎么死的?”

  于是,继续修改,这次刘志钊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大量的细节营造,使观众看到一个与以往主流(流行)话语塑造过的鲁迅完全不同的父亲、丈夫和朋友形象,重点表现他如何对待儿子、母亲、妻子、朋友、故人和敌人。

  2003年10月,剧本第五稿呈交给电影局领导和制片方上影集团,审阅者总体上认为:剧本展现鲁迅人文个性有余,但其思想性及战斗性不足。

  于是刘志钊又请教钱理群、陈思和、王晓明、王得后、孙郁等鲁迅研究专家,拜访鲁迅的后代周海婴(其子)和周令飞(其孙),听取他们的意见。

  到开拍,剧本写作历时四年,平衡各方意见,反复修改18稿。

  “在上海、北京、大连三地飞来飞去,讨论和改稿,我几乎心力交瘁,仿佛步入一片泥淖,再也跨不出来了。” 谈及写作历程,刘志钊不胜感慨。

  剧本之外的另一实际问题是资金。“当时我和刘志钊是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开始做的,只是出于对鲁迅的喜欢和景仰,这看起来有点傻。”丁荫楠说。

  但是随着剧本的进展,资金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直到2004年年底,张瑜加盟,带来700万元拍摄资金并出演许广平,剧组创作人员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2005年1月12日,《鲁迅》开机,3月19日杀青,9月9日在北京青少年宫首映。

  横眉冷对不是鲁迅标准像

  眉头紧锁,骨头最硬,一个也不宽恕,这几乎是公众心目中鲁迅的标准像。此次影片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充分吸收了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试图塑造一个新的真实的鲁迅。

  丁荫楠这样描述鲁迅的形象:烟不离手,一根接着一根;头发很硬,不用头油,所以常常竖着;一字胡儿,很浓很密,吃东西时动感很强;脸色随着病情变化,或灰白或红润,但眼神却透亮闪光;不修边幅,常穿灰色或黑色大褂;动作敏捷,不做作,不摆架子;毫不掩饰爱憎,喜欢畅快地大笑,轰然而出,感染着周围人,但对于他认为应该批判的毫不留情。

  在精神层面,电影在开头用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慷慨激昂的演讲来概括:知识阶级是独立而清醒的,不会见风使舵人云亦云,因而永远处于痛苦孤独之中。

  “这段演讲词就是对鲁迅精神的提炼,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这是电影要表现的一个方面。”丁荫楠说,“另一面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鲁迅有对朋友和家人的温情,所以电影的后半部主要写他的家庭生活和朋友间的交往。

  刘志钊在剧本中所要塑造的鲁迅是“有大恨和大爱”的人,他想通过镜头语言表现鲁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鲁迅最后的一段时光,有彷徨和反省,就像他去世前不久的一篇文章(《“这也是生活”》)中所写,‘删夷枝叶,注定得不到果实。’他最后感悟到自己一生过于注重大节,而忽略了生活。所以影片中,病重的鲁迅夜里让许广平开灯,要来回地看看房间。”刘志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他感受到的鲁迅。

  “我接触过一些大师级的知识分子,鲁迅应该像他们一样,沉默冷静,不溢于言表,情感独到,精神潇洒,言行举止中闪现着智慧。”扮演鲁迅的濮存昕对《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他对鲁迅的认识,“比如与许广平争吵的一场戏,本来导演安排的是许广平在鲁迅的怀抱中大哭,宣泄情感,但是我坚持鲁迅只是默默地靠在她身边抽烟,陪着她,直到许广平哭累了,睡着了,他起身继续写作。”

  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这部电影创作组的共同追求。

  “从遗传的角度,根据父亲周海婴的性格推断,鲁迅应该是幽默的,喜欢恶作剧,以前熟悉鲁迅的人曾经告诉我,他从来没有看到鲁迅发过火,不能因为鲁迅是公众人物,他在家里就不调皮。”周令飞说,“但如果还原成这样,社会能不能接受?”

  还原的难度

  还原鲁迅有三个方向的难度:政治、思想和生活。

  在国家图书馆,记者找到了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的那部《鲁迅传》的单行本。剧本的内容简介是这样写的:“剧本内容是表现鲁迅在1909—1927近20年间的革命斗争和创作活动,着重描写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在文化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重大斗争,以及他在这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在党的关怀和影响下,从进化论者成为阶级论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开始迈向共产主义的思想演变和发展过程。”

  “你看看(上世纪)60年代的剧本,就知道现在的社会条件和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有了多大的进步。”丁荫楠说。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上世纪)30年代鲁迅比较认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情马克思主义学说,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影片中那段演讲词对鲁迅精神层面的理解很准确,鲁迅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永远站在普通民众一边,所以当时他站在了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共产党一边,但他不会依附于任何政党。”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多年来人们对鲁迅的误读一直存在。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于是,鲁迅成为一面旗帜。有人不夸张地说在文革期间能够买到的书,除了《毛泽东语录》之外,就是《鲁迅全集》,他的某些方面也因此被过分解读。

  “主要的误读就是抹杀他的独立价值。”钱理群说。

  周令飞说,“过去过分强调他的战斗性和横眉冷对,批林批孔用鲁迅,批水浒也用鲁迅,鲁迅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斯巴达克式的人物。这甚至引起了一些年轻人对他的逆反心理。”

  即使是现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刘志钊感慨:“巴赞写过《电影是什么》,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探讨终究太奢侈。我们探讨艺术的时间太少,只是想着如何过关。”

  “让鲁迅从神坛上走下来,但走成什么样子合适?还原到哪一步?没人敢说。生活方面是有可能的,周海婴可以做,但是精神和思想上,还原成什么样子,周海婴做不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周令飞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