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引博工程”岂能以官帽做交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7:5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辛望 据《新京报》报道:作为人才洼地的中部地区,安徽滁州最近推出一项特殊的选才举措———“引博工程”,在读的博士生也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兼职,其职务将得到市委组织部的正式任命,三年内,滁州市委、市政府计划拿出177个副处级及以下的职位,引进百名博士。目前,凤阳县已先行开展试点。
看过新闻,很多人质疑这是否在作秀,还有人质疑其实际效果,而笔者注意的是如此轻率地以官帽为条件引进人才的政策是否合适? 据滁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引博工程”对引进的博士不仅不设编制限制,还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的措施,也可挂职、兼职、聘任;在合作形式上,充分协商、双向选择、一人一议;在工作机制上,采取课题式、项目引进式、假期服务式,除每年提供1万~3万元特殊津贴外,对作出突出贡献者另设奖励。 这里姑且不论博士生是否合适当官,就说滁州市这种无比宽松的引进条件,就很让人后怕:我们国家《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该经过怎样的程序、必须符合怎样的条件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可是滁州只要博士愿意留任,不但免了公务员考试,反而直接“提供副处级干部的各项政治、经济待遇,提供车辆,同时提供一套110平方米免收租金的住房,5年后可按有关政策优惠购买”,难道这也合法合规吗?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三令五申地强调干部选拔任用要透明民主、要杜绝违规用人,对干部要从严管理,为何有些地方对“干部管理”却依然如此宽松?难道博士在某些地方就成了特殊公民,可以不受相关法规和党纪的约束了吗? 由此可见,对引进博士采取典型的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办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对当地的干部不公平,对引进来的博士也会留下后患。 博士课程的训练是学术性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大部分都用不上。换句话说,博士是研究学理的人,那些当官、经商、从事实际工作的,是创造生活的人。大家走的完全是两条路。想创造生活,读博士对社会来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浪费,因为博士课程教的东西根本与从政没多大关系。对博士个人来讲,涉足政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牺牲。以官帽为诱饵,诱使博士们放弃自己擅长的学业,去从事并不擅长的政治,这样做对博士们究竟有多大好处呢? 更何况,在校博士生本身就学业繁忙,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兼职,这样的“走读官员”能给本地带来多大贡献呢?照这样的管理办法,当官和街头发广告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可以大量聘用临时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提供在滁州工作期间的公务车辆、食宿、报销往返车船机票等费用,每年提供1万至3万元的特殊津贴”的代价是否太昂贵了点?而这笔不菲的开销最终会摊到当地老百姓的头上,有谁问过他们的意见呢? 为了尽快缓解人才危机,“引才”确实很有必要。但这种“唯文凭”的引才方式却有明显的缺陷。而以官帽为条件换取文凭,则更加显示了这种政策的荒谬。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