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评述:从神六看自主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6:5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 题:从神六看自主创新——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精神力量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评论员 从神五到神六,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看上去似乎只是数字的变化,而
如果说神舟五号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则预示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阶段。 在助推神舟飞天的力量中,有这样一种动力尤为强大,这,就是自主创新。 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勇敢气魄,使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的起点。 中国航天人清醒地认识到,在落后美国、俄罗斯几十年后搞载人航天,正视差距的同时,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尽快迎头赶上。 在工程论证、立项时,他们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四十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带有轨道舱的三舱飞船,既可大大改善舱内的舒适性,在增加对接机构后,又可使之成为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矗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运行,这样,在无人飞行试验阶段,就可以利用轨道舱开展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其作用相当于一颗应用卫星,为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效益。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这样的设计,使中国的神舟飞船具有了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现代技术的优势。 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作为集中了众多高新技术的领域,载人航天,从来都是国家智慧的重要制高点。正如王永志所说,这样的高技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是一切从零开始的现实和一道道技术难关。仅是研制出火箭逃逸塔的发动机,就用了整整三年;历经三年半制造出来的飞船整流罩,又出现了超重的危险……攀登之路困难重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说,经历挫折,才会有更大的成功。 从1992年立项到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艰难起飞的载人航天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飞控中心开始启用,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飞船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的系统冗余,到总线式数据管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每一项技术创新,无不写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无不是科研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凭着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中国在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两年之后,又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与神五相比,神六飞船和火箭分别有110项和75项技术改进,载人航天逐步走向成熟。 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光辉实践,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未来的发展,无疑将使这一数字大大跃升。 13年里,载人航天工程如同一所大学校,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比两年前发射神五时平均年轻了5岁,飞船、火箭系统中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已占80%,在自主创新的环境和精神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航天人,使得中国进入了航天科技人才星光满天的繁荣时期。 更重要的还在于,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并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子、袜子、打火机的国家。从1992年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独特道路,在短短13年间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实现的目标,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体现。载人航天的辉煌实践又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中国航天人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自主创新的精神如同一枚助推器,无疑已捆绑到了中国这枚巨大的火箭身上。它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量,将托举着已经起飞的中国飞得更高、更远。(完)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