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神六报道发稿的来龙去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17:59 新华网 | |||||||||
新华社神六报道相关负责人在开会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吴锦才 国内部副主任孙杰 军分社副社长曹国强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是一件令中国人骄傲的事情,也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盛事。 在神六飞船成功发射的前前后后,新华社协调各有关部门组成了实力强大的报道团队,并就具体的报道工作作了全面、有序和周密的策划和部署。 从随后的社会反响看,广大读者普遍认为,新华社的发稿量大,内容丰富,时效快 媒体用户也反映,新华社的报道视野开阔,选择余地大。一些国际媒体也认为新华社的报道时机适宜,角度选取巧妙。 甚至有评论说,此次神六报道,新华社实现了“井喷”式的发稿。 前后方总人数逾百人 前方记者分布在发射的所有相关位置 “火箭点火”一稿发布时间比电视画面显示时间要早 新华社早晨发出的照片 日本报纸下午就用了 “关于神六返回时间,我们也在随时待命” 新华社有“授权发布”的权威性 新华社记者更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新华社的读者对象包括中央领导 许多领导甚至亲自给我们出题目 参加神六报道本身就是记者得到的最大奖赏 “我们在神六点火升空的一瞬间没有任何花絮,就是心跳比平时快” “新华网友的批评、帮助和期盼,是我们进步的目标” [主持人]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是一件令中国人骄傲的事情,也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盛事。在神六飞船成功发射的前前后后,新华社协调各有关部门组成了实力强大的报道团队,并就具体的报道工作作了全面、有序和周密的策划和部署。从随后的社会反响看,广大读者普遍认为,新华社的发稿量大,内容丰富,时效快,动态消息既多且细,外围配合报道卓有成效,现场感强,背景资料充分。媒体用户也反映,新华社的报道视野开阔,选择余地大。一些国际媒体也认为新华社的报道时机适宜,角度选取巧妙。甚至有评论说,此次神六报道,新华社实现了“井喷”式的发稿。 [主持人] 今天,新华网邀请到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吴锦才、国内部副主任孙杰、军分社副社长曹国强、对外部政文采编室主任倪四义、摄影部发稿中心主任丁玫做客“新华访谈”,向广大网友介绍新华社各有关方面在这次重大报道战役中如何协同作战、快速反应的真实情况以及许多感人的花絮。 [主持人] 首先回答网友的问题。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问:请吴主任介绍一下,在新华社整个团队协调作战中,各个部门的职能分配与定位,以及这个报道战役中某些具体部门的特殊的职能或是任务? [嘉宾吴锦才] 新华社发稿的流程里面,我们把神六这样的报道称作为战役性报道,组建了专门的发稿中心,各个部门的采编人员集中在一个平面发稿。这次前方、后方记者和编辑以及技术保障人员,总人数有100多人。其中分布在各个点的一线记者有30多人。 [嘉宾吴锦才] 此外,还发挥了我们的优势,包括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干部也帮我们写稿,昨天就播发了一篇《我心飞翔》。总的来看,这次报道像历次战役性报道一样,重点突出文字、图片、音像、网络所有的报道形式一起使用。按照新华社的不同读者对象,发稿还包括了对国内报道、对海外报道、对领导干部的内参报道。在这次神六报道当中,我们也是面向所有的读者提供服务。 [主持人] 这位网友特别强调了在座的各位代表了新华社的职能和定位,您具体的介绍一下。 [嘉宾吴锦才] 首先请解放军分社的曹副社长讲讲。 [嘉宾曹国强] 军分社这次一共投入采访神六的编辑记者达到20多人。就像吴锦才副主任讲的,军分社把神六报道作为一次战役性的报道,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策划在前。抗战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系战争胜利60周年的报道进入尾声以后,分社党组抽调主要业务骨干开始策划神六报道。我们一共分成两个方面军,一个是前方的,叫采访队伍,主要是以能干的、年轻的记者为主,共有13人。再一个是后方的编辑队伍,一共有8个人。采访的同志又分成几个方面,对神舟六号报道的七大系统进行了分工。在这次发射的所有前方记者分布在这次发射相关的所有部位,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大厅一共有6个记者,酒泉神舟发射现场有4个记者,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有2个记者,南大西洋海上远望测量船上有1个记者。所以军分社记者布置在了神六发射的各个区域。 [嘉宾曹国强] 第二,搞好协作。军分社虽然是这次神六报道工作的主要承担部门,但是我们按照总社党组的要求,要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与新华社的国内部、对外部、摄影部、参编部、新华网、音像部等主要的新闻采访部门搞好协作。摄影部的记者、新华网的记者、对外部的记者都参加到我们的采访队伍当中。在神六报道准备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的每一次策划会都有这些上述主要业务部门的相关领导和人员参加。所以这次神六报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好的结果,我想是发挥新华社整体优势的结果。 [嘉宾曹国强] 第三,创新。神六报道虽然是一次战役性报道,跟神五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从报道角度讲,最主要的特点,神五电视台没有直播,而神六几乎实施了全程直播,特别是在发射、天地对话、回收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上。面对这种情况,总社领导、总编室领导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就是实现两个超越:一是要超越神五报道。二是要超越电视直播。在神六报道的策划阶段,我们对神五报道的主要经验、主要做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不足和教训也进行了汲取。所以在制定方案的时候比较符合神六的实际。另外,新华社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电视直播,直观的东西,受众从电视上可以直接看到。对新华社报道来说就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创新上,在总编室的直接领导下,与国内部、对外部密切配合,抓住了快讯这个新华社新闻业务报道的最基本的手段。以快、新、活为特色,对神六报道的每一个关键点进行了快速、详实、鲜活的报道,特别关注电视画面背后的新闻和故事。快讯的播发量可以说创造了重大战役性报道之罪,每天最多达到100多条。 [主持人] 网友“电饭锅”问:新华社这次到底一共派出多少前方记者?刚才吴锦才副主任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几天发稿量也太大了,尤其第一天,都看不过来了,平均一个记者一天发多少篇稿件? [嘉宾孙杰] 在12日飞船发射当天,我们统计,发快讯120条,通稿100多条。从早上凌晨5点到上午10点钟发了100多条稿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么密集的发稿量是很罕见的。根据实现总社领导包括总编室领导的要求,这次国内部确定的报道方案更高、更快、更多。更快就是想大量使用新华社快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总编室领导的要求,把国内部记者里录入速度非常快的年轻记者抽调到编辑部门来,同时跟前方记者实时的把发射和发射准备情况传到编辑部,由我们记者录入进去之后迅速播发出去,提高发稿时效。 [嘉宾孙杰] 我们的前方记者相互配合,一个记者观察发射之前的准备情况,另一个记者占住一个电话线,不断的把情况发回来。这次我们专门抽调了国内部经济采访室记者张旭东,他打字速度很快,基本上可以做到,基本上中央领导话落,他的稿子就能成形。通过这样的演练,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记者,提高我们的时效。 [主持人] 网友“梅林竹荫”:新华社神六报道团:这次神六载人航天太空之行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此新华社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报道团队,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请问:你们的新闻是不是最新的,你们的新闻来源是不是最准确的?再问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次神六太空之旅有什么科学实验?如能迅速回答,不胜感谢! [嘉宾倪四义] 准不准、快不快要由读者来检验,要由我们的同行来检验,要由我们的用户来检验。新华社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发稿手段,英文向海外发稿,主要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抢时间、比速度。 [嘉宾倪四义] 在12日早晨神六发射时,火箭点火是9点整,新华社在9点0分12秒就用英文向全世界发出了急电,快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是9点0分41秒,法新社9点0分42秒,路透社是9点02分。甚至我们的稿子比电视来讲都要快,因为电视观众看到的电视信号有一定时间的延迟,但是我们的前方记者是通过浚县看现场打到后方指挥部曹副社长,所以在时间上比我们看到的电视信号还要早。虽然新华社快讯是有一些准备的,但是这个准备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前后方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所以在这样的报道上在时效上才能领先全球。 新华社早晨发出的照片 日本报纸下午就用了 [嘉宾丁玫] 我们早晨发出去的照片,下午日本的报纸都已经用了。我们驻日本的记者发回来的当天版面,上面都是我们的照片。我们虽然不能像文字那样以分以秒来计算,但是这个速度也是很可观的,因为日本在时差上比我们还早一个小时。 [嘉宾吴锦才] 我们所谓超越电视,更多的是体现在用我们新华社的多种报道手段,全面的给所有的电台、电视台、网站提供快讯服务。在12日早晨,神六发射之前,我们的同志4点多就起床开始准备发稿,5点钟,航天员出征仪式启动之后,我们几乎就在同步滚动发稿,那个时候打开所有的电视频道,大家都可以从电视屏幕下放看到“新华社消息”这样的字样,滚动播出的同步快讯。这些电视台里,包括中央电视台,也包括凤凰卫视和其他英文电视频道,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站也都在用滚动的方式把我们新华社的快讯和照片用最快的速度传给读者。 [嘉宾吴锦才] 新华社还有一个特殊的手段是播发音频快讯,我们的音像记者在前方用原汁原味的话把自己见到的情景,说一句我们就发一条,现在播发的音频快讯也有100多条。这些快讯主要是供全国各广播电台使用的,许多电台也和电视台一样,在滚动广播,大家坐在出租车里都能及时听到新华社记者的声音。此外,我们还有手机快讯同时播发神六的各种消息。 [主持人] 网友"西湾圣淘沙"问:此类重大事件的报道,如何进行把关?请问你们担不担心设备故障,错过了点火瞬间的图片? [嘉宾丁玫] 我们新华社记者对整个报道是充分得到信任的,神六发射指挥部授权我们新华社自我把关。我们的记者对报道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了解,一般来说,照片不送审,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我们的照片就已经播发到用户的机器上去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要送审也没这个时间。在器材上,我们的记者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防范出任何故障,影响报道。我们在点火现场的记者从宾馆带了浴巾出来包着照相机,因为当天4点多的时候,正下着鹅毛大雪,温度特别低。前几年在发射神舟四号的时候,我们记者的照相机快门被冻得按不下去了,所以这次做了准备。包括在地上铺着浴巾放着电脑,防止电脑进入灰尘。有一个照相机是在架子上,还有一个照相机是在手里的,都做了准备。所以这些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从发稿的结果看,我们的保障还是有效的。 [主持人] 网友“fers”问:谁能透露一下,神六到底什么时候落地,能不能给个大概时间? 网友“阿芳”也问:最想知道的是神六返航的具体时间。网友“相控阵版砖”问,请问飞船什么时候返回?新华社记者已经就位了吗?这些记者分布在哪里?怎么抢拍降落和航天员出舱的照片? [嘉宾吴锦才] 神六这次是两人多天,到现在已经飞行了4天多了,应该就在这两天。在这次的整个报道里,我们的记者从11号就一直是24小时工作,从前方到后方,有关的记者编辑轮流时刻待命,航天员任何时候回来,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嘉宾曹国强] 完成返回任务,我们的记者一共在四个与飞船回收的有关部位,他们都在坚守岗位。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飞船主着陆场,我们有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和音像记者,都在待命。一旦回收的指令发出,我们的记者可以随在现场的直升机,跟随有关搜救人员一起参加回收工作。 [嘉宾孙杰] 内蒙古分社也派了多名记者在现场守候。 [嘉宾曹国强] 一旦发现飞船,我们的记者会在第一时间将搜救的真实情况向广大网友和受众进行报道。新华社的军事记者是乘坐直升机进行报道的,所以在大草原上,这是最快的接触到飞船和航天圆的交通工具。直升机是搜救分队配备的最现代化的搜救工具,一旦发现飞船,他们会以最快的时间赶到现场。新华社记者乘坐直升机进行报道,也是所有新闻单位中第一个赶到搜救现场的新闻记者。 [主持人] 网友“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问:这次新华社的图表做得不错,设计巧妙。想请问,你们是怎样构思的? [嘉宾丁玫] 现在有很多新的方式,除了平面的图表,还有仿真图表、立体图表,这次还做了一个视频,整个演示了飞船起飞到回来这样一个全过程,这个视频在新华网上有展示。因为我们掌握的材料比较多,所以图表做得比较好。 新华社有“授权发布”的权威性 新华社记者更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主持人]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问:请问嘉宾,此次神六报道,你们的权威性体现在哪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是看到“新华社授权发布……”等字眼。这是否是你们新华社的独家垄断性?此次神六报道,你们是否又获得了独家垄断权? [嘉宾孙杰] 我们是国家通讯社,授权发布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一个职责。一方面,遍布国内外的强大采访网和训练有素的采访队伍,全面体现了我们的新闻报道一个是快,一个是准确,一个是报道充分。另一方面,这次神六的报道,开放性超过历次发射,我们在大量的领域与许多新闻单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和公平的环境里竞争,由于我们的记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我们还是能够发出速度更快、更准确的报道来。 [主持人]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新华社的对外部一般在重大报道战役中,占据何种位置?社里对对外部的发稿量和速度有哪些要求?我们的对外稿有多少种文字?比例各占多少? [嘉宾倪四义] 对外部是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最重要的渠道,是中国国内的新闻单位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中、英、法、俄、西、阿、葡8种文字同时对外发稿。中文的对象主要是亚太地区和欧美的华文媒体,英文是最重要的渠道,全世界所有的重要新闻媒体都抄收新华社的英文广播。法、俄、西、阿、葡的广播都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在本次神六报道当中,各个专线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派出了精兵强将,到目前为止,外界关于神六报道的最重要的消息来源都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 [嘉宾倪四义] 虽然和过去相比,这次神六发射有了电视直播,但是外电在报道当中仍然大量的引用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报道当中能够提供非常多的信息量,时效强,能够充分展示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运行的全貌,其中包括外界广为关注的航天员他们本身的一些情况。 [主持人] 网友“帝鸾”问:请问中央领导对此次报道要求,对新华社、新华网有专门的批示吗?你们每天汇总论坛或其它方面对此事的看法观点,向上面领导呈送吗?请问新华社总编如何评价此次事件中,新华网友的作用? [嘉宾吴锦才] 我们新华社的报道,读者对象包括中央领导。我们是国家通讯社,我们事先拟定的报道计划向领导机关作过汇报。许多领导同志,包括军队的领导同志,对新华社的报道给予了多次好评,在报道中也亲自给我们出过一些题目。我们的编辑部每天都有专人汇集网民的评论,同时也汇集海外人士和海外媒体的评论和报道,这些内容有的我们公开报道了,有的直接向中央领导进行内部报送。在这次神六报道当中,我们特别重视网民的意见,比如有的网民认为不该搭载有些单位的宣传品上天,我们做了研究,对这些内容不做报道。有的网民希望我们报道有关航天员在天上生活的科学背景,根据这些题目,我们专门让记者采访了航天专家和医疗专家,写了好多篇有关的报道。我们特别感谢网民给我们提出的报道意见。 [主持人] 网友“热血冷心”问:报道过度了!搅得科研都不安心!取得成绩就过份张扬,实际是自卑心里在作祟。应该冷静了。那么,对于这位网友的批评和帮助,我自己仔细想了一想,自我进入新华社行列以来,我一直都受到这样的教育:新闻报道“到位而不越位”是我们国家通讯社必须时刻把握的分寸。在此,吴主任,我们冷静反思和分析一下我们以往关于神六的报道,我们是否有“过度”的问题呢?其他各位怎样看待呢? [嘉宾吴锦才] 在这次神六报道当中,一方面注意充分报道我们的航天技术发展,充分报道成就,这个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我们的民族信心是极其有意的,这本身是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态,我们要充分报道。另一方面,我们在报道中也注意了我国航天技术与航天强国的差距。在这方面,你们可能注意到了,这几天我们也有关于航天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的报道。 [主持人] 网友感慨于“无知者无畏”问:你们是24小时全天候发稿和采访吗?具体说道说道吧。 [嘉宾孙杰] 无论是前方记者还是后方的发稿编辑,全部都是24小时工作。 [主持人] 网友“电饭锅”:上次访谈听说航天员进舱不让记者拍照,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为什么不让新华社记者拍照?我特别想看航天员关舱门前的表情。 [嘉宾丁玫] 航天员进舱本身是一个科学实验的重要步骤,由不得任何干扰,我们的摄影记者尊重这种科学规律。 [主持人] 网友“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问:我想知道,现在新华社在类似于神六这样重大的报道,是要求记者写长篇稿呢?还是写一些短篇稿?你们的工作也肯定是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取舍了。据你们了解,现在的读者是希望看长稿呢,还是倾向于选择看短稿? [嘉宾孙杰] 根据现在新闻用户的需求,新华社在战役报道中间,无论是深度报道还是简讯快讯都是比较丰富的,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这次神六报道的特性,我们要多播发一些快讯。到目前为止,一共播发快讯320多条。这在新华社报道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主持人] 网友“打工青年”问:请问报道中是否涉及国家机密??网友“西门吹牛2”问:请问你们怎样保证在报道中不泄密?能具体说说神六的有关消息有哪些东西在报道中不能说? [嘉宾倪四义] 首先是采访对象会严格保密,属于国家机密的情况,他首先不会对记者说。记者即使在了解到有关国家机密的情况下,也会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遵照国家的法律来进行处理。 参加神六报道本身就是记者得到的最大奖赏 [主持人] 网友“枉评天下”问:各位嘉宾好!请问吴副主任:为完成好本次重大的采访任务,贵社有没有采取"特殊"的"激励"办法?神六成功发射后,采访的"重头戏"接着就是神六的返回了!采访人员经过几天的"连续作战",一定很劳累,有的人员可能并不比参与发射及回收的科技工作者轻松!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请问嘉宾:贵社在神六返回的采访中,有哪些安排?刚才安排已经说了,主要谈一些特别的奖励办法。 [嘉宾吴锦才]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参与神六发射飞行这样的历史性事件,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不是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此外,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做了很多安排,能保证记者编辑全身心的投入报道。 [主持人] 网友“莲花伊人”问:请问前后方记者和编辑是如何衔接的?前方的记者如何在现场发稿?稿子从记者传到编辑手中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编辑处理稿子到发出又需要多长时间? [嘉宾曹国强] 基本同步,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保障。大家从我们发稿的时效性上能够感觉到。 [主持人] 网友“二月份的那场雪”问:能否具体描述一下12日上午神六点火升空那一瞬间发稿的紧张程度?当然,我是希望你们各个部门的紧张程度。给我们介绍几个花絮吧?有没有忙中出乱的事故发生? [嘉宾孙杰] 在新华社的发稿中心有四五十个编辑,在发射前后的十几分钟里,大家高度紧张,每个人都守在电脑跟前,严格按照分工进行操作。真的是没有什么花絮,如果说是花絮,就是心跳比平常跳得更快一些。 [嘉宾曹国强] 张旭东的录入速度之快都让我们技术局的专业录入人员被冷落了,我们的记者编辑发稿速度非常快,为了以防万一,准备了专业录入员在旁边守候着,一旦不行,快讯发稿频率太快,编辑记者打字速度不够的时候准备换专业录入员上,但是我们的张旭东同志打字速度非常快,结果专业录入员被冷落了,一直坐冷板凳,几天来一直没有用上。总社领导给我们提出口号忙而不乱、急而不慌,细致周到,一丝不苟,按照这个程序来,大家各司其职,互相补位。 [嘉宾倪四义] 一个小屋子里有30多台电脑,四五十人在里面办公,当12号发射的时候,大家都统一听前方记者的声音,一旦有新闻的内容,多人同时按下电脑,稿子就上天了。 [主持人] 网友“左右逢源”问:多做些深度报道。在此,我想代表新华社全体同仁就此表态,我们会的。不仅是此次神六报道,对于所有的新闻报道,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地投入我们的热情和智慧。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或者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另外,也请吴主任和其他各位嘉宾具体回答一下这位网友的问题,下一步的深度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嘉宾吴锦才] 我们关于神六的报道,新华社田聪明社长提的要求是“千方百计做到最好”。何平副社长提的要求是“超越神五报道,超越电视直播”。在发射和飞行、天地对话这几场活动的报道当中,我们感觉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符合社领导的要求。下一步飞船回收以后,我们新华社的报道还将延续一段时间,我们现在手上还有二三百个题目,下一步要围绕航天人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精神力量,我们会做一系列的评论和深度报道。 [主持人] 网友“懂得爱的人最可爱”问:对外部的发稿是发给谁看的?当我们的记者在采写外文稿时,对于有些专业精深词汇如何解决?因为,我想,你们的记者一定不是航天专家吧。 [嘉宾倪四义] 首先我们的记者也不是航天专业人员、航天专家。我们有一个专家团队在后面作为支撑,我们自己先搞懂这些专业词汇,然后发回去,这样保证读者也能看懂我们的报道。对外部的发稿主要是面向海外读者,新华社的英文稿件也在国内的外文媒体上得到广泛采用。 “新华网友的批评、帮助和期盼,是我们进步的目标” [主持人] 网友“北京1号”问:论坛斑竹多少人去了现场?说到新华网的问题,在此,我想略加解释一下,就像我们各位嘉宾刚才说的那样,新华社是一个整体的团队力量。无论是国内部记者的文字稿还是摄影部记者发来的图片,这些记者也同样是新华网的记者。因此,他们到了一线采访,也就是新华网的记者到了一线。具体到新华网有多少人到了一线,新华网有两位记者、编辑在昌平中国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访及发稿。 有许多网友也向我们新华社的记者和编辑们发来了问候。 [主持人] 网友“枉评天下事”:新华社“神六”报道团队,是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向新华社“神六”报道团队致谢!请听一首歌“向往神鹰”,由黑鸭子组演唱。这位网友还将这首歌的音频地址标注出来。感谢! [主持人] 网友“江南书虫”:辛苦了大家! [主持人] 网友“从胜利走向胜利”:斑主们辛苦了! [主持人] 网友“春暖珠江”:新华社记者,你们辛苦了! [主持人] 网友“桃园流浪人”:感谢战斗在一线的广大记者们做的精彩报道 [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问候。作为每一位有责任感和称职的职业人,我们都会在不同的战线和不同的岗位,奉献我们的职业所要求的精神和力量。因此,同样的问候也送给各位关心新华社新闻发展事业的新华网的热心网友们。 [主持人] 最后,我想说,作为每一位新华社的记者和编辑,我们的热情依旧,我们的责任感依旧,只是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更加加速地、进一步地提高我们的职业素质,让我们的职业素养能够与时俱进,真正赶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不辜负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做好神六飞船的后续报道。 各位网友们,你们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你们的批评、帮助或是期望,更是我们进步的目标。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