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总指挥顾逸东 带动人类的探索精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6:22 钱江晚报 | |||||||||
从小与科学结缘 顾逸东曾经在中国科学院人材荟萃的中关村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1964年顾逸东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不久,传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作为一个学习核科学技术的青年学生,他激动不已,当时回到过中关村,体验过那里的人们神秘而又扬眉吐气的气氛。文革开始,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随国家的
1974年,顾逸东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曾在云南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工作过,参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高山云雾室寻找重质量荷电粒子的工作和自动化改造,参加了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舱内辐射通量监测器的研制工作;为了开拓新的高能物理研究方向——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他主动承担起研制高空科学气球的任务,与同志们合作建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气球探测系统,组织实施了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和技术试验。在高能所工作期间,他有幸接触过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张文裕、何泽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1993年顾逸东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是我国航天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学科面最宽,难度也是最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包括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几大领域29项任务,体现了国家的急迫需求和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根本目标。 做实事求完美 问:您作为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常年从事科学研究。但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来讲,您觉得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顾:我自己是学核物理的,毕业后在工厂工作,当了三年工人,当了一年技术员,后来到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当然在我的科技工作经历中,创建我国自己的高空科学气球系统,是我直接参与了工程。高空科学气球系统与空间探测有很大关系,从中了解很多国内外空间的试验技术,但是这项工作的投入和高标准要求与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还相差很远。 我从1992年参加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开始,才真正加入到航天领域。1993年我正式到中国科学院的空间总体部工作,这个转变很大。一方面我介入航天的工作时间比较短,有许多东西要学习,同时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涉及的面非常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因为中科院是一个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单位,习惯于搞研究性的工作。这一点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空间任务来讲,工程的意识稍稍薄弱一点。要把研究型的工作传统转变到严格的航天工程要求,对科学院这支队伍来讲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对我本人来讲也有很大的压力。好在我们应用系统全体科技和管理人员能够认清我们的优势和弱点,勇敢地面对这样的挑战,比较好地完成了必要的转变。 问:您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 顾:我想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实事,同时希望追求尽可能好、追求完美,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到自己满意。进入航天系统之后,也向其他系统学到了许多经验。航天事业要求高标准,无形中也对我 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问:您觉得未来我国空间应用系统的发展如何? 顾:首先我们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解决天地往返系统,同时做好进一步发展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准备。我相信,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和空间资源的开发,我们国家在空间科学方面、应用方面一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对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医疗改进,以及对地观测遥感,包括开发资源、灾害的监测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相信通过我们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会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人物简介 顾逸东:上海人,1946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92年开始载人航天应用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