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神六回家分秒不差 返回舱偏离理论着陆点仅1公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0:09 新京报
神六回家分秒不差返回舱偏离理论着陆点仅1公里

  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神六返回舱被烧焦的局部。穿越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达到1000℃以上,因此给飞船穿上一层“隔热衣”。本报特派记者陈杰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神六回家分秒不差返回舱偏离理论着陆点仅1公里

  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地面搜救分队离开主着陆场站。此次神六飞船返回舱仅偏离理论着陆点1公里。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本报讯(记者申剑丽)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昨晨成功返回地面,着陆点距离原定落点仅一公里,与2003年神舟五号落点仅相距6公里。当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降落实际落点与理论落点偏差4.8公里。

  据神舟六号飞船专家组专家楼汉文介绍,飞船的精确着陆主要和作为飞船中枢系统的GNC(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从入轨到返回各项姿势动作的精确控制有关。

  “GNC好比飞船的眼睛和大脑,任务包括发射及导航与控制技术、在轨段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返回再入控制以及留轨舱控制。”楼汉文说,飞船发射和运行的过程中,飞船姿态、轨道、控制部件、飞船环境等不可避免会产生误差,返回控制就是把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误差,通过各种自动化指令措施消除,保证飞船回来。

  另据神舟六号总设计师顾问王壮介绍,飞船在什么时候变换姿势、在什么姿势制动都经过了GNC系统精确计算,从而发出指令让飞船自动完成操作。

  王壮介绍,神六和神五所用的GNC系统都是一样的,神六之所以取得更为精确的落点成绩,是因为对多落点分布因素如风速等考虑更为周全,并一次次修正气象数据对整体返回动作的影响;同时对飞船质心偏差等都考虑更为周全。

  时间

  神六回家分秒不差

  负责测试的专家称,飞船发射后落地时间即基本确定

  本报讯(记者钟亿军)“神六回家与原计划分秒不差,这是一次完美无缺的回收。”昨天早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测试研究室主任赵吉明在搜狐聊天室向网友说,天时、地利、人和保障神六顺利回来。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赵吉明均负责测试任务。神六返回的全过程,赵吉明每时每刻都根据实际的数据进行比对。

  赵吉明说,返回时间选择凌晨是根据轨道设计出来的,从发射开始,落地的时间基本上就定了。飞船有一套自动的测控系统,什么时候制动,什么时候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等,都是按事先预计的进行,还有,调姿的角度、基本的落点精度都确定了,还包括返回时打开伞以后风大风小偏离问题。

  赵吉明说,他之所以称这是一次完美无缺的返回,是由于神六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保障。在发射之前风雪交夹,风速最高达到每秒17米,基地塔下的工作人员报告说,整个塔架都在摇。可是临到发射的瞬间,突然间天气变好了,风很小,雪也停了。在神六回来的时候,内蒙古天空的风速也突然变小,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降落伞,稳稳地呈直立状态往下落,按原计划在昨天清晨4时33分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牧场安全着陆。

  着陆

  垂直着陆外形完好

  王永志称,这缘于航天员及时断伞和天气良好

  本报讯(记者 公冶祥波)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稳稳当当地直立落在着陆场,外形完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解释,返回舱的防震等缓解冲击措施都是按照垂直着陆设计的,所以垂直着陆对于航天员和返回舱的保护意义重大。这得益于航天员的及时切断降落伞及着陆场天气良好。

  国际宇航专家朱毅麟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返回舱垂直着陆,是神六飞船回收技术领先世界的三项之一(另外两项为轨道舱留轨,1公里准确度)。

  据了解,根据外形和结构的不同,载人航天器有不同着陆方式,一般可分垂直着陆和水平着陆两种。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均是采用垂直着陆,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做到垂直着陆。首次载人的神舟五号飞船着陆时,也发生了倾斜。

  呼救

  伸展天线呼唤搜寻

  可抗击大风袭击,返回舱着陆后于侧上方伸出

  本报讯 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时间为凌晨,在黑暗的草原,地面搜寻人员并没费太大的力气就找到了返回舱。

  据介绍,搜寻者是依靠伸展天线寻找到降落后的飞船返回舱的。

  据了解,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它的侧上方伸出了一个似枪筒一样挺拔的东西———返回舱HF伸展天线和支撑杆,它发射出的短波信号,能把搜寻人员呼唤到自己的身边。

  有关专家介绍,返回舱HF伸展天线是集机械、电气、电子于一体的产品。它在发射过程中藏身于返回舱体内,共有两套,一套装在它的侧上方,另一套装在底部。返回舱着陆后,天线接到指令迅速将天线解锁,伸展到位并发射短波信号,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搜寻人员。

  据悉,返回舱HF伸展天线在研制过程中,经受了各种环模试验,可以抗击大风、沙尘暴甚至海浪的袭击,成为飞船最忠实的“信使”。

  (《中国航天报》供稿)

  画面

  拍摄仪记录返回实况

  距离返回舱约20公里,清晰拍摄飞船返回景象

  本报讯(记者 公冶祥波)一个小圆亮点,拖着一个较大的伞形亮点,平缓下坠,直到落地,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落地的场景,清晰地展示在电视画面上,这些都是着陆场系统首次启用的红外拍摄仪记录下的画面。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和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孙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介绍,为了记录飞船返回过程中的实况,着陆场系统研制了远程实况记录仪,主要任务是实时记录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的景象。这次神六飞船在夜间返回,该记录仪距离返回舱大约20公里,利用中波红外探测返回舱,利用长波红外探测降落伞。红外拍摄仪的主要原理是,只要存在能量(热量等)差,就可以拍到。其中,返回舱在着陆时外层温度高达1000℃以上,中波红外对温度敏感,从而能够跟踪并记录下来。

  隔热

  蜂窝“隔热衣”既轻又薄

  总重量约500千克,控制飞船内部温度为40℃以下

  据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10月17日电(记者 李宣良 黄明)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说,飞船返回舱返回最大技术难点之一就是飞船的降温,必须给飞船穿上一件“隔热衣”。

  当返回舱在距离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越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000℃-2000℃,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热降温措施,整个返回舱将会像陨石一样被烧为灰烬。这时必须给飞船穿上一层“防热衣”,使飞船内部的温度控制在航天员可以忍受的40℃以下。

  侯鹰介绍,飞船返回舱的降温主要通过3种方法:一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二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钛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三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融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的方法散热。

  由于飞船重量的限制,防热材料要求是重量尽可能轻的低密度烧蚀材料。神舟六号飞船的防热材料,就是按照这一标准从几十种材料中严格筛选出来的。为进一步将重量降下来,在材料的使用上采用了蜂窝格的设计,这种既有密度又有疏松的设计,保证了神舟飞船穿上的是轻薄的“防热衣”。直径2.5米的返回舱表面积为22.4平方米,目前使用的防热材料总重量约500千克。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