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2:34 新民晚报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严格巴金的仁爱、幽默

  他是受到无数人敬仰的人民作家,他也是家人小辈眼中慈爱的长者;

  他有着“讲真话”的无畏勇气和铮铮铁骨,他也有逗人一笑的幽默和急智;

  他的笔下诞生了数十万字的传世巨著,也留下了对素不相识的小学生的谆谆教诲……

  照片里,那些绽放的笑容、那些沉思的瞬间,永远是那么鲜活;

  那笑容是为了谁而绽放?

  那沉思又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

老照片后面的故事……

  祖忠人:“巴老是一位伟人,但他也是一位平常的老人。”

  祖忠人1983年到上海市文联工作,当时巴金正担任文联主席。由于工作需要,祖忠人经常会在一些活动中为巴金拍照。由于当时巴金接见外宾经常就是在武康路自己的家中,所以一来二去,祖忠人便成了巴老家中的常客,跟巴老也渐渐地熟悉起来。从那时起到1999年巴老因病入院,他为巴老拍近20年的照片。

  陪小辈:第一次涉足KTV

  谈起巴老,祖忠人最深的感叹就是巴老的平易近人。他说,巴老待身边的人,哪怕是像他们这样的无名小卒,也从不会摆架子,除了嘘寒问暖,还常常跟他们开玩笑。因为祖忠人的名字的前两个字念起来很像“祖宗”,巴老索性直接管他叫“小祖宗”。有一次,巴老的《家》再版,他送了一本给祖忠人,并且要在扉页上签字留念。没想到,在落笔的时候,错写成了“祖宗人”,祖忠人在旁边指出后,巴老停了停,就直接写下去:“对不起,我把‘忠’字写成了‘宗’……”巴老坦白而幽默的做法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起来。后来,祖忠人索性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宗人”,表示对巴老的崇敬。

  祖忠人说,巴老非常关注新闻。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听广播,晚上的新闻联播更是从不错过。巴老每天还要看很多报纸,《新民晚报》也是他必读的报纸之一。后来巴老眼睛不太好,身边的人都会读报纸和一些书给他听。他在杭州汪庄疗养时,家人去杭州看望,晚上也都陪他一起看新闻联播。有一天,看完新闻联播,小辈们要去唱卡拉OK,没想到那天巴老兴致特别高,也跟着一起去了,虽然巴老没有唱,可坐在一边听得很高兴,这大概是巴老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涉足KTV。

  圆心愿:90高龄游浦东

  1994年4月,巴老在杭州汪庄疗养,每天黄昏时都会出去散步,听听身边人的闲聊,看看西湖的风光。巴老在散步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些读者认出来。有一天,意外地碰到一个带着孩子来玩的外国人,没想到这个外国人居然认出了巴金,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叫顾力行,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虽然是美国人,可是研究的是汉学。他向巴金做了自我介绍,说自己对巴金仰慕已久,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顾力行激动不已,连连说,这么伟大的现代文学大家,原来是这样一个朴素随和的老人,实在是太让他意外了。

  1994年,已经90高龄的巴老虽然身体不是非常好,但是仍然非常关心上海的改革开放。经得医院同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巴老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花了一天的时间,游览了正在建设中的浦东。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等地方都留下了巴老的足迹。特别是经过杨浦大桥时,原本坐在车上的巴老特别兴奋,还特意下车来由女儿推着,在桥面上走了一段,细细观赏。

  巴老对于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非常关注,不论你已经是著名的作家,还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1987年1月6日,几名部队业余作者来到巴金家,并送上一套军装给巴老。巴老听说他们几个在部队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小草诗舍”,非常高兴,不仅立刻披上战士们送给他的衣服,还拿出自己的书,签名送给他们。

  斗病魔:不呻吟不抱怨

  巴老一直在华东医院接受治疗,多年来一直跟病魔做着斗争,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但是让人敬佩的是,他始终很安详,很少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也不呻吟不抱怨,非常配合他们的治疗工作。凡有医生、护士要求合影的,他都一一满足,从不拒绝。

  巴老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华东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在他们眼中,巴老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病人,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长辈。每年巴老生日,他们都会想办法装点一下病房,去年巴老百岁华诞,华东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不仅送上了100朵巴老最喜欢的玫瑰花,还在病房里挂起了中国结,各色各样的剪纸“寿”字更是贴满了外间会客厅的玻璃窗。

  会贺老: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

  贺渌汀与巴金交往不深,但贺渌汀一直想有机会与巴金深谈一次。巴金家住武康路,贺渌汀家住泰安路,相去并不远,但贺渌汀不愿冒昧上门打扰。于是有一次,贺渌汀托祖忠人带了一封信给巴金,郑重地表示了上门拜访的愿望。巴金欣然同意,告诉祖忠人,随时欢迎贺渌汀来。1994年6月4日,贺渌汀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巴金家。当时已行动不便的贺渌汀为了表示郑重,还特别穿上了一身西装,带了一个大花篮。贺渌汀的听力不算很好,戴着助听器,巴老说话有很重的四川口音,很多人都表示听不太懂,可是两位老人却相谈甚欢,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

  陆正伟:巴老曾说“几十年中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陆正伟原本在上海市文联工作,他也是摄影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末,巴老还能见客,有不少外国作家代表团来上海都想见见巴老,陆正伟便随同去拍照。后来,巴老一拍照就会叫陆正伟,便都形成了惯例。后来,上海市作家协会正式委派陆正伟,作为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巴老赴杭州养病期间,陆正伟仍然陪伴左右,帮忙推轮椅,陪巴老聊天、为他读书读报。

  迎夏公:创作之家共享“山楂糕”

  1992年10月5日,巴老再一次来到杭州创作之家疗养,恰巧世纪老人夏衍在国庆节前夕也到了杭州,夏公在女儿沈宁的陪伴下坐车从汪庄驰往创作之家。这时,通往创作之家的那条小土路正在挖路铺设管道,汽车无法直接到达门口,而夏公腿脚有疾不便行走,怎么办呢?员工们急中生智,找来了一把藤椅,用两根碗口粗的毛竹捆扎在藤椅的扶手上,扎成了一把“滑杆”。当工作人员一前一后抬着夏公在茶园的小埂上一颠一晃地向创作之家走来时,端坐在藤椅上的夏公那副笑容可掬的模样把大家给逗乐了。

  夏公在家人的搀扶下笑吟吟地走进了客厅。巴老得知夏公要来看他,午睡早起后就坐在藤椅上等候了。巴老与夏公分别已有7年之久。夏公最后一次到上海是1987年,可是,巴老正巧返回家乡成都去了。夏公十分关心巴老的身体,他对巴老说:“听说你还在看全集的稿子。”巴老微微点头说:“是啊!要做的事情很多,手抖得厉害,所以写得不多,用眼看得多些。”其实,巴老何止看稿,他还在为全集的每一卷写“后记”,工作量是不小的。夏公关切地对巴老说:“要多保重身体啊!”

  谈话间,服务员为他们端来了点心。两位老人见到盘子里的浙江特产“山楂糕”,都会心地笑了,因为两位老人平时都偏爱吃甜食,这是创作之家特意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夏公用浓重的杭州“官话”同巴老边吃边聊,巴老则以一口正宗的四川话相对。

  访岳攻:岳飞像前再读《满江红》

  1993年10月,巴老在杭州汪庄疗养。一向不怎么提要求的巴老突然说“我想到岳坟看一看”。巴老在岳飞塑像前久久凝望,在文徵明的《满江红》前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声:“……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时……”巴老吐字特别清晰,声音也比平时要响亮得多。巴老时曾在曾祖父藏书《醉墨山房诗话》中读到这首词,他十分喜爱这本书,一直珍藏着,就连“文革”当中也没有被抄走。一年后,巴老写下了《西湖之梦——写给端端》,大家这才知道巴老主动提出到岳坟去看一看的真正内因,他在文章中说:“……去年金秋时节,我坐在轮椅上到了岳坟,到了灵隐,我说我来向西湖告别……”

  摸“早”字:鲁迅是永远的老师

  巴老曾经说过“几十年中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1982年,他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绍兴鲁迅故居,他在三味书屋鲁迅念私塾时坐过的座位上回忆起孩提时代念书的情景。他一眼看见塾师用过的桌子上有一方戒尺,他便拿起戒尺风趣地说“谁不用功读书,要打手心。”说完,巴老笑得合不拢嘴。他用手摩挲着当年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无限感慨地说:“鲁迅先生是我的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

  写书信:与冰心分享快乐

  巴金晚年和冰心交往最为密切,友情十分感人。1995年4月,冰心专门派了女儿吴青专程来上海看望重病初愈的巴金,当吴青捧着鲜花出现在巴老面前时,巴老的脸上一直在微笑。他听吴青讲述着她妈妈的近况,有时还主动插话提问,手里拿着吴青带来的冰心新书和近照,反复地反看端详。临别,巴金还把一本早已签上冰心名字的新作《再思录》交给吴青,让病中的冰心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久,巴老就收到了冰心写给他的亲笔信,过了数日,巴老用了两天时间,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封90字的信,信中写道:“冰心大姐:读到您的来信,高兴极了。这是我熟悉的您的手迹。这说明您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我的病情也有所好转,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您,让我们互相安慰吧,让我们互相鼓励吧,请保重。祝 好!小弟 巴金 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巴老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关怀让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亲人、长辈,他经常去杭州休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到了春暖花开,他们便都翘首期待巴老的到来。他们还根据巴老的生活习惯做好了准备,这块墨绿色的木板便是他们为巴老特制的。巴老长期坐在轮椅上,写字不方便,有了这块木板,不坐到桌前,他也可以读书写字了。就是在这简易的木板上,巴老写下了不少文章和给友人的书信。

  巴老把工作人员看作家人,大家跟他相处的时候也就不觉得拘谨,经常跟他有说有笑的。所以巴老跟每个人都很熟悉,能不假思索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在杭州时,有一位警卫处的顾处长,还在谈恋爱时就已经在巴老身边工作了,后来又有了女儿,每次巴老到杭州,他都会带女儿凯丽给“巴金太爷爷”瞧瞧,给这位慈祥的老人亲亲小脸蛋。巴老每次见到凯丽都会特别开心,常常拉住凯丽的小手说“一年不见又长高了”。

  巴金与《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林伟平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不久,我有幸成为这家历史悠久的晚报中的一员,在社长赵超构、总编辑束纫秋等一大批老新民报人的教授下从事新闻工作。我分工采访文学出版新闻,有机会接触各类作家,尤其是认识了从小景仰的文学大师巴金老人。

  这年秋天,巴金因在书房里搬书,不慎摔成骨折,于是我赶到了巴老治病的华东医院。从此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断地向读者传递着巴老的消息。同时,我也渐渐知道并体会着,巴金与赵超构的深厚友谊,巴老对我们这张"飞入寻常百姓家"报纸的喜爱和支持。

  一同倡导说真话

  1992年2月12日,老社长不幸逝世。21日下午我去巴金家。巴老正在病中。我一进门,巴老女儿李小林就说:"赵超构先生逝世,爸爸这几天一直很难过。"

  在默默地听我说完老社长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后,巴老回忆起他与赵超老的交往。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已有半个世纪了。那是抗战的日子,赵超构时任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向巴金约稿。吃完饭,两人意犹未尽,又去一同喝茶,"摆龙门阵"。共同的意趣使两人成为终身挚友。

  1980年9月到1986年7月,巴金写下了一系列倡导"说真话"的文章。 记得那一天,巴老特别强调,提倡"说真话"的,不是他一个人,赵超构也是"说真话"的积极倡导者。巴老的话,让我一下子觉得两人友情之深。

  在1980年,《新民晚报》,,积极筹备复刊。在那年八九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巴金和赵超构再次相逢。赵超构告诉巴金,《新民晚报》即将复刊,并约巴金在晚报复刊后写文章。赵超构说:"我不出题目,你只要说真话就行。"

  "不出题目"的约稿,是赵超构和老新民报的传统约稿方式。没想到一句"只要说真话就行",竟让巴金夜不能寐。人代会结束后第十天,巴老写下了他的说真话宣言书《说真话》,又写了《再论说真话》《写真话》,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最难忘怀两件事

  1989年11月25日,巴金85岁华诞。我随《新民晚报》两任总编辑束纫秋、丁法章先生去巴老家祝寿,代表老社长赵超构和《新民晚报》全体职工向巴老赠送了由85朵鲜花组成的花篮。

  巴老对赵超构,对《新民晚报》,印象颇深的是两件事。 1957年的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是在六七月间召开的。当时,反右斗争已经开始。赵超构因为在《新民晚报》上写了许多鼓吹鸣放的文章,在会议期间获知,已被上海内定为"右派"。 那次会议,上海代表都住在前门饭店,巴金的房间就在赵超构的斜对面。时隔30年,巴老仍记得,"那几天他脸上不见笑容",而在以前的人代会上,赵超构"见到熟人总是谈笑风生"。巴金替他担心。"但是过两天我就听到了他的笑声。6月24日,毛泽东主席把赵超构叫到中南海吃饭,谈到了《新民晚报》在鸣放中的错误和检讨的事。《新民晚报》因此过了关,赵超构被毛泽东保护下来,没有打成右派。巴老才放心了。

  还有一件事。大约是在1975年,有一次巴金去开会,赵超构在会场看到了他,过去打招呼,要他散会后一道出去走走。会后,巴金、赵超构和另一位朋友步行到了"红房子",吃了一顿饭。那次,他们交谈得很亲切,只是不常发出笑声。要知道,那个时候,巴金头上还戴着无形帽子!那个时候,在大街上遇见熟人,很多人仍不敢跟巴金打招呼。当年巴老向我们这样感慨:"在这种时候主动地请我在饭馆里吃饭,需要大的勇气。在他身上我找到了旧日的友情,经过两次大火还不曾给烧成灰烬的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