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百岁春秋 沧桑随想(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5: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离开四川的家,写出“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与萧珊组建家庭生死与共。家是巴金的起点,也是巴金的归属。

  在一个多世纪里,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他是孝顺的儿子,是可亲的大哥,是亲密的爱人,是可敬的父亲,是可爱的爷爷……

  笔名巴金

  随意得来却成“罪证”

  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这名字怎么来的呢?1927年巴金还在法国,刚写完了处女作《灭亡》,想寄回国出版,又不想用真名。他在法国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了纪念他,就用了他的“巴”字;这时一位学哲学的朋友看到桌子上摆着巴金正在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建议取用这个“金”字。一个很随意、很平常的署名,后来却成了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罪证”:巴是巴枯宁的首字,金是克鲁泡特金的尾字,“说明他崇拜无政府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不允许有别的解释。
百岁春秋沧桑随想(组图)
  图:1907年的巴金。这是目前所见巴金最早的留影。他在外婆(左三)的怀里咬着手指头。

  多重身份

  文学家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

  巴金懂得英文、法文、俄文、日文、德文等多种语言,还有世界语。从1922年开始翻译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他的译文全集足足有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尤以俄国作品居多。

  巴金一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1934年创办《文学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创刊的《收获》,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文化圈。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严文井、荒煤……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代表作,都是由巴金组织发表和出版。上世纪80年代,从维熙、谌容、张洁、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年轻作家,同样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百岁春秋沧桑随想(组图)
图:20岁巴金 。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在家中排行第四。

  摔掉旧家庭的黑影

  巴金5岁进私塾认字。16岁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革命性社会活动,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在上海和巴黎之间

  1923年春,巴金离开四川赴上海。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上海。1929年至1933年巴金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

  抗战中改变创作风格

  1934年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1936年10月初,巴金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巴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巴金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

  巴金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1944年5月,巴金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解放与“文革”

  1949年6月巴金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

  1952年,巴金到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体验生活。巴金这一时期的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今天我自己也感到奇怪,我居然那样听话,诚心诚意地,不以为耻地卖力气地照他们的训话做。但后来我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别人在愚弄我,我感到空虚,感到幻灭。这个时期我很可能走上自杀的路,但是我的妻子萧珊在我的身边,她的感情牵系着我的心。而且我也不甘心就这样‘自行消亡’。”

  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她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以后,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1973年起巴金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文革”后的“良心”

  1978年“文革”结束后,巴金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1983年巴金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有人把我当作“社会名流”,给我安排了各种社会活动;有人把我当作等待“抢救”的材料,找我谈话作记录。我却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

  (金陵/编制)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