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故友受益终身(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5: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 童雯霞 图/本报记者 施用和 二月早春里,巴金来到广州,留下了动情的回忆。春天里,巴金来广州看花市。 广东新会“鸟的天堂”,因“飞”进小学课本而声名远扬。作为最佳“推广者”,巴金可是立了大功! “巴老真的就走了吗?”昨天晚上9时,当记者将巴老辞世的消息告诉《羊城晚报》老报人萧荻时,85岁高龄的老人悲伤不已。萧老与巴老相识相交60载,与这位亦师亦友的文学巨匠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受影响从文 1939年,19岁的萧荻从北京考入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化学系,与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成为同班同学,住在一幢二层楼高的房子里。巴老十分爱看书,一个人的时候他常常坐在二楼客厅的窗边读书;巴老经常与萧荻他们聊天,讲文学也讲时事。“他的书很多,总愿意借给我们看,对年轻人很慷慨。” 受到巴金及国文老师沈从文先生、朱自清先生的影响,萧荻、萧珊等四名同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弃理从文,转入历史系学习。 在巴老的鼓励下,萧荻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去,他们经常自编自演一些抗战剧,也到群众中演,宣传抗日。 姻缘一线牵 萧老告诉记者,再过六个月,他和妻子将迈入60周年的钻石婚庆:“说起来,巴金先生和其妻子萧珊还是我们的介绍人呢。” 1940年,17岁的昆明姑娘、后来成为萧荻妻子的萧夫人受老师之托,到联大找巴金和萧珊借书,准备考联大。刚巧20岁的萧荻也在那里。巴老觉得两位年轻人兴趣相投、理想一致,便成了月下老人,成就了一段跨世纪的婚姻。 萧荻投笔从戎后,居无定所,与夫人(当时尚未结婚)聚少离多。到农村宣传时,萧荻染上了疟疾和腥红热等重病,农村的医疗条件奇差、路途遥远、危险重重。就在萧荻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巴老与萧珊费尽周折找到珍贵的药品,并将萧夫人从昆明安全送到小龙潭,悉心照料萧荻。 抗战胜利后,萧荻辗转大江南北,最终定居广州,“虽然不能与巴老经常见面,但想念之心常在”,萧老反复地问记者,“我真的不愿相信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巴老真的走了吗……” 千里送拐杖 据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关国栋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巴老和羊城晚报花地版有联络,听说巴老行动不方便,需要拐杖,报社派专人去香港买了一个质量很好的拐杖,由萧荻去上海时送给巴老。上方大图的照片就是那时拍摄的。 (金陵/编制)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