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6:29 成都晚报 | |||||||||
三次画像 巴金在《三次画像》这篇文章里叙述了一位叫俞云阶的画家,在二十多年里三次为他画像的经过。 第一次是在1955年10月。画家经人介绍来到巴金的家里为他画像。画家用了四个半
巴金并不太喜欢这幅油画像,因为他感觉到画中缺少了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神韵,出于对画家本人的好感,他依然表示了感谢, 并把画挂了起来。画家后来被戴上右派的帽子,而这幅油画,却在巴金的工作室一直挂到“文革”开始。后来为了防备抄家, 巴金才将它摘了下来,这使画像得以保存下来。 第二次已经是1977年6月了,浩劫过后,巴金在出席一次文艺界的座谈会时遇见画家,看到大家都还健在,两人 都很感慨,巴金告诉画家:那幅画像保存完好。一天,画家去巴金家做客,主动提议再为巴金画一幅像,留作纪念。只是这次 要请巴金去他的家中。巴金应约而去,画家胸有成竹,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即完成草稿。一周以后,画家亲自将画好的像送到巴 金的家中。他拿着画像解释说,这是巴金在“五·二三”座谈会上控诉“四人帮”罪行时的情景。巴金很喜欢这幅画像,尽管 许多人看了画像后,都说不像巴金,但巴金觉得,这幅画像极力表现的正是他当时的精神状态。 第三次画像是1978年4月。大概是众人的评价传到画家耳中,使画家有些惶然,他又一次找到了巴金,建议再为 他画一幅写进真实炽烈感情,抒发生命活力的画像。巴金为画家的诚意感动,欣然同意。这次画家在巴金的书房中辛勤劳作了 6个半天,终于完成了这幅画像。画家的这幅巴金画像参加了华东肖像画展览,画家得到了巴金的道贺。望着这幅画像,巴金 说:“我感到精神振奋。”还是更喜欢第二次画的那幅画像。因为在那幅画中,人物的神似高于形似。画家在短暂的一个半小 时,用画笔紧紧地扣住了作家的心灵。 传神的木刻《巴金像》 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寄来的《巴金百岁诞辰喜庆艺术大展》征集作品的通知,画家廖开明心里很不平静。巴金是他最 崇敬的文学家,巴金的作品曾影响几代人,巴金的人品和艺品是几代人受用不尽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的自省精神内, 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否定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坦诚地说出真话。这在假话还有市场,真话吃不开,甚至会招挫折的时 候更显得可贵。因为他热爱祖国,心系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命运,个人的荣辱得失抛之脑后,成为说真话的勇者,成为 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的这种品格,深深地感动、激励着画家。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的图片资料,廖开明决定采用黑白木刻形式,以强烈的黑白对比和有序挺劲的刀法表现出巴 金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身处逆境时那种坚定不移、泰然自若的神情。这就是画家心中景仰的巴金——一个 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作家。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艺术是触类旁通的。翻译家高莽写作翻译之余,酷爱画画,他曾为叶圣陶、茅盾、艾青、丁玲、萧军、冰心、张天翼 等许多知名作家画过像,而且还请到他们本人在画上题词题诗,诗解画意,画添人情。如今他笔下的许多人早已作古,这些交 相辉映的画也变得更为珍贵难得了。 高莽为巴金画的这幅画,可谓传神之作:秋日的林阴小道,一位个子矮矮的白发老人迎面缓缓走来,双目注视着眼前 的路,双手插在裤兜中,黑色的西装,雪白的衬衣,打着整齐的领带,老人的脸颊上泛出淡淡的红光。身后的房屋、道路和树 木皆在淡淡的朦胧之中。是清晨?是黄昏?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坦然,观画者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既亲切又超然的感觉。 1981年9月,巴金率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第四十五届国际笔会,路经北京下榻前门饭店。那天高莽把一张小墨 画像带去。高莽想:巴老如对画像予以肯定,希望他在画上题几个字。巴金看后,对画像表示满意,但说他不常用毛笔写字, 这次更不敢用,怕把画像弄坏了。然后又说:“让我想一想。”当时,曹禺夫妇及邹帆亦在场。大家交谈时,巴金一直未语。 突然间,巴金站起来,来到临窗的桌前,展开画像,向高莽要了毛笔,便在画的右上角写了一行字:“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 金。”这一行字写得特别别致,极有韵味。落款左边又写下当天的年月日。在座的人都叫好。巴金脸上一片笑意。后来,高莽 特意将这幅画烧制成瓷版画,配以画框,赠送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一个小老头”的题记,真实地反映了巴金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普通人员的观念,这种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他的生 活和创作。 对于自己头上名作家的“头衔”,巴金这样认为:“写作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做一个作家是渺小不足道的。重要的 还是在做人。所以拿作家的地位来说,我实在没有被重视的理由。我不见得比任何人高。”这些话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巴 金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来实践这些想法。几十年中,不知有多少读者来信向他讨问写作秘诀,巴金说:“我答不上来,因为我不 知道。”而当他已是满头华发时,才最终悟到了秘诀:“现在我可以回答了:把心交给读者。我最初拿起笔,是这样想法,今 天在五十二年之后我还是这样想。”这些真挚的话语,与前面那幅画上“一个小老头”的题记加以对照,人们看到的,是始终 如一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真正崇高的形象。 这就是一个叫巴金的小老头。 “倘使是我真正想说话时写出来的东西,就勉强可以读;而当有人把我当作家要我写,又非写不可,不得不写时,我 写出的东西就是很坏的。”(王渭) ——巴金语录之谈创作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