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抬棺者”的精神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6:45 成都晚报

  鲁迅去世60年后,1996年10月,巴金在杭州见到了旧时的老友黄源,两个白发老人携手相执,无语。他们都 曾经受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巴金后来在记事本上写道,“六十几年的旧事都涌上我的心头,许多话都咽在肚子里,我只想着一 个人,他也想着一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在1936年到1949年期间,鲁迅的逝世似乎与巴金的激昂有着某种隐约意义的关联。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逝世。20日,巴金到鲁迅家参加治丧事务,21日守灵,22日参加葬礼,并有幸成为抬棺者之一。在参与这一具有 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历史事件的人群中,巴金仅仅是其中之一。或许可以说,当时的巴金更多是出于一种对朋友、师长的敬仰 和友谊的唁念,并没有赋予此事太多的内涵。然而回望巴金的创作旨意和人生态度,始终关切社会世事人生的巴金与作为战斗 的思想者的鲁迅紧密相连。对巴金而言,这件事的意义变得非同小可,变成了一种形象的暗喻与精神的象征,甚至包括了某种 理念的传承——巴金在托举着鲁迅先生的棺材时,一种更坚韧的重量却一直被他托举着,那是黑铁一般的鲁迅魂!

  鲁迅作为导师对一代青年的影响毋庸置疑,巴金一直崇敬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鲁迅生前,巴金从没有去过他 家。1936年10月19日上午,他和曹禺按照约定的时间造访鲁迅,没想到先生已于当天清晨去世。次日,巴金看到《大 公报》上刊出一篇讽刺鲁迅的短评,平时很少情绪激动的他,当即疾言厉色地拍案大叫起来。这种情感火一样燃烧在他心中, 让他发痛。他当即提笔写了一篇《片断的感想》予以驳斥。他认为鲁迅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永远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像他那 样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中国作家找不出第二个来。伟大的爱和由此生出来的伟大的恨使得鲁迅永远年轻,他的全部文章所表现 的就是这一点。而且就是这一点,才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他的身边来。他是以人民大众的敌人为自己的敌人的,笔调绝不是 “尖酸刻薄”的,那些犀利的论战文章决不是在“打无谓的笔墨官司”。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高度评价了鲁迅的杂文,说“他的 小说固然可以列入不朽的名作之林,但他的杂感也是光芒万丈的”。

  经过如此巨变,这一阶段的巴金,在人生与社会的开掘上要比以前深刻冷静得多,不再像以往动辄号啕痛哭热泪滔滔 ,而是表现出一种精神的激昂和感情的抑制,在作品中复合成一种热得发冷的热情。这就是激昂阶段的巴金,无论何时,总是 用憎恨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热切关爱。即便在绝望悲哀的《寒夜》结尾,他还是没忘记在出版单行本时写道:“夜的确太冷 了,她需要温暖。”

  鲁迅先生逝世后,巴金曾陆续写了不少悼念文章,感情深挚地记叙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以至伟大品格,记叙了对鲁 迅先生的崇敬。《一点不能忘却的记忆》是巴金这组散文最早写下的一篇,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从鲁迅先生停灵在万国殡 仪馆到最后安葬的4天里,作者始终在一旁守护着。他亲眼目睹了人们向鲁迅先生告别的每一个场景,使他“从没有像这样的 被感动过。”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感动并不需要呼天抢地,感动就像一根吃重的肋骨,使感动者在人生的漫路上继续前行。一种深 切的宿命使巴金明白了很多。他就必须具备超越一切压力的至尊信仰,支撑自己在尚未倒地时干完这件顺乎精神资源的事。从 事“薪传”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的“精神界战士”!在力竭之际甘心情愿放弃自己而让血性负载精神流过 ,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壮士割腕,无异于断臂求悟,无异于舍生取义式的真正解放!放弃者已经没有任何遗憾可言了,因为他 圆美了使命。

  命运是奇怪的,也是某种“前定”。20年以后,上海市纪念鲁迅筹备委员会决定于10月14日举行鲁迅先生棺柩 迁葬仪式。作为“抬棺人”的巴金,这次是以“扶柩人”的身份出现的。他与金仲华一起将写有“民族魂”的旗帜献盖于鲁迅 灵柩上。这是按照20年前的那面旗子制成的,所不同的是将原来的白底换成红底,以象征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日后,他的目光像犁铧一样从鲁迅的文字中犁过去。他在不断自问:先生为什么要在一个或平淡或偏执的观点上停留 或者逃逸?那些辐射万端的歧路淹没了终极意义的去向,他是他自己的终结者?他停伫在先生的锋刃之上,是彻底剖开了自己 ?还是从锋刃上展翅飞去?这些思绪,如同某个神秘的交接仪式,使巴金无声地受孕于一瞬……

  巴金多次表述过,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 ,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 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著名学者王元化在一本有关巴金的书的序言中说,我们民族有着古老的传统,这有好也有坏。古老的文化给我们提供 了传统的资源,可以使它和现代化的建设接轨。但是也要提防死的支配着活的。鲁迅以他的讽刺揭示了这一点,巴金以他的热 情揭示了这一点。但愿这一个向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看见一个垂垂老人,用雪一样的白发,把忧愁尽力甩向天空。

  “他们像是圣徒,具有一种强烈的悲悯情怀,而这正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所最为缺乏的,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 中最美好的品质,代表了整个民族的良知。”著名学者孙郁认为,正因如此,虽然鲁迅的作品有很多偏颇、巴金的有些小说甚 至败笔连篇,但在现代文学史上他们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鲁迅之后唯有巴金”正在成为一个富有洞见的共识。

  几十年间,巴金写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二十多篇。他常常提到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还是先生的葬礼。

  如今,巨星陨落,哲人已萎,我想,在一些人心目中,同样在怀想着一个人——他用燃烧的方式,将生命的烈焰布满 苍穹。

  鲁迅对巴金的评价:“巴金比别人更认真。”(周晓枫)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