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驻华记者追着神六抢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9:07 环球时报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吸引了各国驻华记者的目光。虽然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外国记者并不多,但他们的报道并不逊色。他们依据以往的经验,知道中央电视台要全程直播,他们可以从央视、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和新浪网上获得大量信息,完全可以提前作深度报道和分析。不少外国媒体还临时雇了一些中国人,来给他们写稿、摄影。少数外国媒体坚持要进行现场报道,比如法新社,他们的两名记者想了很多办法,跟着酒泉市一家旅行社到发射场的参观区看发射。其中一名法新社摄影记者是个中国人,神通广大,不知用了什么招数,
成功地拍下了神六发射的镜头。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时,许多外国媒体纷纷抢报发射过程,并从历史角度叙述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次,许多外国媒体则把报道力量集中在中国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和参与上。美联社有关神六的报道85%是在北京进行的,其中有一则报道专门聚焦于北京火车站候车的旅客在大屏幕前观看神六发射。美联社在嘉峪关、酒泉、上海等地的采访,也主要是针对当地民众,倾听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国家科技进步、实力增强的感受。美联社中国社长马舟表示,由于

中央电视台对神六发射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国民众对这一航天领域大事件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比两年前有了显著提高。

  美国国际公众电台对神六的报道则浓缩了美国人最关心的话题:中国为什么要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搞载人航天飞行?为了从多个角度解释,电台惟一的驻京记者玫琳凯没有去酒泉,而是留在了北京。在街头采访过程中,她看到每个中国人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神情,认为中国是目前惟一一个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的第三世界国家,非常了不起。“从普通群众的反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通过空间探索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为载人航天领域“老大哥”的俄罗斯则是另一种态度。俄塔社等媒体没有在军事和战略方面做过多的渲染。俄塔社记者康斯坦丁喜欢从技术层面进行报道,他认为,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只能留在座位上;这一次,中国航天员可以在

神舟六号飞船里自由活动,在短短两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技术进步,的确令人称道。俄塔社平均每天发四五条有关神六的消息,最多时达10条。他们更关心神六取得的技术突破、航天员的饮食起居,以及神六的中国特色。航天员带上飞船的绿茶、在太空中食用的鱼香肉丝都引起了俄罗斯读者浓厚的兴趣。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17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程刚江雪晴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