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神六凯旋与中国人登月遥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6:05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神六凯旋与中国人登月遥想(图)

  负责神一到神六飞船动力系统研制的上海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韩宏印认为,神舟六号之后,中国载人航天要开展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和突破空间站技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新民周刊:神六凯旋与中国人登月遥想(图)

上海航天人为神六欢呼


  专家指出,美国、俄罗斯是航天强国,中国是航天大国,差距还很大。在跻身世界航天第一集团的漫长征程中,国人需要静心对待一次次成功与失败。

  撰稿/贺莉丹(记者)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言:“我们若在未来100年没有自我毁灭,我预测我
们将在邻近太阳系的行星繁殖,接着前往毗邻的恒星系开拓。”人类正在努力印证这个预言。

  中国要实现登月梦想,组建自己的空间站,还有多远的征程?中国航天离全球“第一阵营”有多远?

  中国航天排第几?

  “从航天整体技术来比,在火箭、卫星、载人航天技术方面,俄罗斯和美国是全球第一方阵,第二方阵是欧洲空间局,中国则属于第三方阵;如果仅从登月而言,中国排在第五,美、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都已经比中国先行一步,日本已经发射了一个月球探测器,目前印度在跟我们竞争,我们如果不加紧的话很有可能被印度抢在前面。”2005年10月11日下午3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姜景山在北京的办公室中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这样为中国航天排序。

  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让人类对浩瀚太空的强烈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中国为第二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欢呼时,以美俄为核心组建的国际空间站里,俄罗斯的飞船早已自由对接,让长驻太空的各国航天员漫步太空、开展科学实验或空间站维修工作。

  就在神六发射的前3个小时,46岁的俄罗斯航天员克里卡廖夫乘坐着联盟TMA-6号载人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曙光”号功能货舱,安全着陆哈萨克斯坦,完成了他的803天的太空飞行纪录和约40项科学实验,跟克里卡廖夫一起返回的还有第三位太空游客、美国百万富翁格雷戈里·奥尔森,奥尔森被抬出返回舱后还兴致勃勃地吃了一个苹果。

  其他国家也不甘于美俄之后。美国《时代》周刊最新的报道称,“30年前,美国击败前苏联,成功登上月球;30年后,中国和日本亦踏上太空竞赛的漫漫征途……随着神六载人飞行任务即将圆满完成,中国与日本的太空优势已是2比0。”

  日本计划在2025年在月球建立一个基地,让人性化的机器人打头阵。印度提出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让欧洲空间局科学家兴奋不已的是,他们研制的“斯马特1号”探测器不久前在月球的北极附近发现一个可以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地方。雄心被激发的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10年左右向月球发射登陆器,并争取在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1992年1月被航天人认为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航天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被确定下来。为了牢记1992年1月这个日子,人们将这一重大工程命名为“921”工程。

  “‘921’工程明确了我国对载人航天发展的三期战略,第一期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神五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继美国、前苏联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神六主要是对我国‘多人多天’载人航天技术的一次考核,这是载人航天一期的最后一个项目,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的结束。”负责神一到神六飞船动力系统研制的上海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韩宏印10月12日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921”二期工程重点是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让航天员出舱太空漫步,并进行空间实验室技术探索;第三期是突破空间站技术。韩宏印同时透露,神舟七号的相关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设空间站也是我国2020年以后要考虑的重点航天项目,此次神六分离的轨道舱就有部分空间站功能。

  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与振动专家黄文虎在10月11日晚间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对姜景山的排序持不同看法,在黄文虎看来,从整体航天综合实力而言,美国是第一位,俄罗斯第二位,美俄之后中国稳居第三,“中国继美俄之后成为第三个把人送上天的国家,这是中国国力的标志;国外对中国能把载人飞船送上天也有好评。”黄文虎认为,在卫星方面,中国发射了70多个航天器,数量远远超过日本、法国,中国从1996年到现在发射了45次卫星,没有一次失败,虽然法国商业卫星发射比中国多,但从能力上,二者处于同量级水平。中国发射的卫星的可靠性缘于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黄文虎支持我国火箭技术与美俄齐平的说法,“中国运载火箭的能力目前就可以把绕月的探测器送上天,只不过由于财力部署,国家计划让载人航天先行一步。”

  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初期卫星系列规划制订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10月12日晚间10点在北京的家中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认为,神五和神六的发射,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但美国、俄罗斯是航天强国,我们是航天大国,中间的差距还很大。”韩宏印则认为这个差距可以用“50年”来表示。

  国人登月尚需15年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美国“阿波罗”号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舱门,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中国古诗有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地球和最近的邻居月球之间的距离有38万公里。2000年11月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表示了中国发展航天的决心,中国将在未来的十年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开展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的研发和试验。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它有一个引人遐思的名字——“嫦娥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嫦娥工程”:第一步叫“绕”,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二步叫“落”,让探月机器人降落月球,在月球上做科学探测;第三步叫“返”,我国的月球着陆器不但降落月球,而且将所取的月球采样带回地球。首次探月初步确定了四项科学探测目标: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整个表面的土壤;监测地月空间环境。

  据姜景山透露,“嫦娥工程”的准备工作2001年就已开始,目前“绕”月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2007年能完成,按照这个计划,中国将在2010年到2012年完成“落”,2015年到2016年完成“返”。

  根据姜景山透露,探月工程中,中国面临着几个潜在的困难,其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中国完成“绕”月只有4年时间。其二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各国在登月技术上完全独立。在探月领域,姜景山承认中国跟俄罗斯有一些合作,美国则未对中国提供技术帮助。“美国前几次登月时带回了一些月球土样,中国虽然没有拿到这些土样,但通过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了解。美国人去的地方有地域局限性,即使在地球,西北的土样不能代表北京的土样,美国取的土样也不能代表整个月球的土样,所以我们必须谨慎设计探月工作。”今年9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重返月球计划”,计划在2018年之前将4名宇航员送上月球,此后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宇航员常驻基地,并在此基础上送6名宇航员登陆火星并在火星上常驻500天。俄罗斯现在正重新启动太空开发计划,决定将105亿美元的款项用于未来10年的航天事业,包括和美联合登月,新研制出登月的“快帆”号飞船,准备在2015年左右漫步月球。

  事实上,中国人漫步月球目前只是中国科学家私下讨论的话题,并未正式搬上政府工作的台面。“探月三部曲结束,才谈登月。现在的载人航天正是在为登月做准备,目前的载人航天器飞到月球需要10到15天,登月要在载人和非载人技术发展后才能发展,我们需要很大的火箭把飞船送上去,我们的卫星测控技术也必须跟上。”姜景山强调在登月的时间表上,“15年是比较谨慎的估计,如果各项工作比较顺利,按照现在的计划,到2020年左右中国人才能登月。”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共有”只是空谈。

  在姜景山看来,作为深空发展起步的探月代表了中国整体实力,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也能带动了很多民用技术,月球有着丰富的氦3元素,在地球资源匮乏的今天,各国都在打着月球的主意。“在地球南北极,大家都想去建立个站。而月球根据国际公约,谁先到谁先受益。以氦3为例,也许50年内未必能真正利用,但是大家都认为抢占有限资源总没错。”姜景山说。

  17.5

  据估计,中国和美国每年航天科技的研究开发(R&D)投入分别为2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为1:7.5。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250亿美元,集中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航空航天公司,经过近40万科技专家艰苦攻关8个年头。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载人航天计划到2025年预计约共耗资2170亿美元,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耗资则不足美国的零头。潘厚任说:“依我看,最大的差距在于投入。中国每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投入在GDP中占的比例比法、德、日、印等国都少,我们是在省钱的情况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

  表面上看,美国的投入大大超过中国,但事实是,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1.2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7%,达到2700亿美元,而中国的则为1%,为120亿美元,相差并非很大。

  中国特殊国情起了一些作用。“在国外,很多经费用于支付航天员和科研人员的工资;中国航天部门一直强调奉献精神,再加上中国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和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调配能力,这个经费中国够了,但其他国家不一定够用。中国的财力还不是富裕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需要分步骤合理发展航天事业。”机械动力学与振动专家黄文虎分析。

  姜景山对此持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嫦娥工程”面临的一个困难恰恰是资金比较缺乏。根据媒体公开的报道,目前中国对登月第一期工程即绕月阶段投入了15亿元人民币,姜景山说,15亿元人民币差不多只有2亿美元,仅为国外同类项目资金投入的五分之一。

  “中国在积极吸收外来技术,但在这些竞争中,一些复杂的因素让美国不太愿意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中国在航天方面从来都是自己在摸索。”姜景山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防空导弹专家梁晋才强调,中国的火箭和卫星开始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航天人的奉献和吃苦精神功不可没。

  “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为110米乘80米的面积,美国的航天飞机原计划能使用100次,实际上只平均飞行了20到30次,原定的方案中每发射一公斤物品进入太空只需几百美元,实际上每公斤物品得花2.2万美元的成本。美国自认为国力强盛,我们则必须量力而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解释。这样比较,苏联模式采取的“模块式组装结构”,即利用火箭把飞船或小空间站送上天,再将一个个小型空间站进行对接,组建空间站联合体,稳扎稳打的做法似乎更适合中国国情。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飞船经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和两次载人升空,探月和太空站计划也被提上日程。在宇航专家黄文虎看来,载人航天非常复杂,风险很高,对速度、特殊高温、特殊低温、高应变率、高真空、高洁净度等都是极度挑战,这些都是中国航天面临的崭新问题。

  “国外航天失败是常有的事情,美国火箭研制初期成功率只有65%,在中国,人们认为火箭一定要发射成功、飞船一定要上天,这给科研人员造成巨大压力。” 黄文虎提醒人们要保持平常心。

  中国要跻身世界航天第一集团,还有不短的征程,我们仍需静心对待一次次成功与失败。-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