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五环旗随神六首次遨游太空 搭载物为飞船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0:54 新京报

  返回舱开启64种搭载物现身,其中一书画作品将拍卖捐赠希望工程

  

五环旗随神六首次遨游太空搭载物为飞船配重

  昨日下午,在神舟六号返回舱开舱仪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左)将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交到了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手中。本报
记者韩萌摄

  本报讯 (记者 廖卫华 申剑丽)中国南极极地考察时的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昨日下午,当陪伴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遨游太空五天的神秘“乘客”一一出舱时,现场掌声雷动,人们一阵欢呼。

  昨日下午3时,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在其“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开舱,8类64种搭载物从返回舱中逐一取出。

  极地科考国旗随神六返航

  在开舱仪式现场,搭载物中的六名特殊“乘客”得以亮相,它们是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

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十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将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交到了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手中。

  刘敬民说,这次神六搭载国际奥委会会旗遨游太空,是象征和平友谊的五环旗首次遨游太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致贺电祝贺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认为搭载五环旗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承诺。

  昨日,书画作品《六骏图》的所有单位中国文联,现场决定将该作品送给飞船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当即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和所有领域一样,目标都是振兴中华,该院将拍卖《六骏图》,所得全部捐赠希望工程。

  搭载物承担飞船配重作用

  搭载物还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及有关系统的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而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等将用于太空育种实验。

  据袁家军介绍,本次神六返回舱共搭载8类64种物品。除搭载航天员和必要空间实验设备、仪器外,利用飞船有限的宝贵空间进行搭载,是为了支持公益事业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些搭载物品还担负为飞船配重和保证飞船质心的作用。

  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的11篇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

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据了解,所有搭载物品经过现场公证后,均当场交付给用户。

  ■展望神七

  神七增设气闸舱方便太空行走

  神六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称我国短期内不研制

航天飞机

  本报讯(记者 申剑丽 廖卫华)在昨日举行的返回舱开舱仪式上,神六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透露,神七将新增气闸舱方便航天员太空行走,航天员出舱时将另换一套航天服。

  我国考虑研制第三类宇宙飞船

  张柏楠表示,总体来说,我们的航天技术发展和美国、俄罗斯还有一定差距。在航天飞船基础上,他们已经在发展可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但鉴于经济效益、安全性等综合考虑,我国暂不可能考虑研制航天飞机,目前,主要还是走好载人航天飞船发展的后面几个步骤,包括航天员出舱、太空对接及最终建立空间站,暂不需要大型的航天飞机。

  张柏楠透露,载人航天飞船发展后,中国有可能采取航天飞船、航天飞机之外的第三种方案,吸收前者的安全经济性,也吸收后者的可反复利用性,“这方面俄罗斯已经开始,目前他们正在研制的‘快船可利特’就是此类”。

  神七将增加太空行走航天服

  对于神七的研制,张柏楠透露,目前还主要在做基础准备工作,具体方案还在研制中,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根据神七将有1名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的任务变化,飞船将在现有轨道舱内改建新增一个气闸舱,便于舱内外不同气压的过渡,解决航天员从大气环境下到真空环境下行走的问题。

  此外,张柏楠透露,为适应航天员出舱作业和太空行走任务,最近两年内将要研制一种新型航天服,相当于一个小型飞行器,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时将换上该套新航天服。

  与舱内航天服相比,该类服装重量更沉、技术要求更高。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