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丁晓兵:独臂人生亦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7:55 中国青年杂志

  一等功臣、优秀共产党员、武警某部团政委、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

  文-刘新平 周云智

  作为一名军人,他只能用左手在今年6月22日的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向亲切接见他的胡锦涛总书记、温 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礼。当胡锦涛总书记双手握住丁
晓兵的左手,两人进行长达1分多钟的交谈时,掌声雷动的人民 大会堂“沸腾”了……

  丁晓兵究竟何许人也?2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这位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又是怎样用独臂书写对祖国的忠诚呢 ?

  由生到死,由死到生,丁晓兵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大圈……

  丁晓兵从深长的昏睡中睁开眼睛,一时间竟有些迷茫。

  渐渐地,他的目光适应了头顶白色的天花板和四周白色的墙壁,几天前的经历也慢慢清晰起来。他记得敌方那个特工 是在距他不到3米的地方停住的,好像是察觉到了什么,而他根本没给对方琢磨的时间,虎扑而上,2秒钟之内便将对手双手 反剪,并牢牢制服。

  这对他当然是小菜一碟。作为侦察大队的第一捕俘手,深入敌前沿阵地抓舌头、捉俘虏,早已是家常便饭;此前数十 次执行任务无一失手,更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

  但那次的行动却远不像以前那样顺利,因为就在他和一个战友押着俘虏撤离途中,狡猾的俘虏乘隙拉开藏在裤管里一 枚手雷的引信。丁晓兵发觉时,那枚手雷正在脚下咝咝地冒着白烟。无暇多想,丁晓兵抓起手雷就往外扔,手雷在出手的瞬间 炸响。一阵胸闷,一股腥咸的热血涌上喉咙,他一运气,硬是给憋了回去。回头一看俘虏,竟满脸的幸灾乐祸;丁晓兵狂怒之 下,飞起一脚,将俘虏踹翻在地。也就在这时,他觉出了右臂的异样,因为大半截右臂松松地搭在身侧,已经完全没了知觉, 而断口处的鲜血正如喷泉一样,激射而出。战友冲上来用手枪背带将断口死死勒住。“晓兵,你的胳膊……”战友叫得惶急。 丁晓兵也叫:“管不了那么多,快撤,咱得把俘虏带回去!”俩人于是押着俘虏继续往回撤。林中小道崎岖泥泞,丁晓兵高一 脚低一脚地赶着路,断臂不停地晃荡,总让他觉得不得劲。一咬牙,掏出匕首将只连着一点皮肉的断臂割下揣在腰间,回去以 后医生肯定会重新给他接上的,要是没了一只手,那该多别扭呀,他想。

  翻过最后那道山梁,丁晓兵远远看见接应的战友们的身影,此前硬撑着的一口气突然泄了,身子控制不住地瘫软下去 。随后便什么都不记得了。

  通过战友的讲述,丁晓兵才知道那以后的三天里,自己竟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地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大圈:他被抬到 战地救护所的时候,全身的血几乎流尽,并且因为失血性休克,血压测不到,心跳停止,使用了心脏起搏器,依然无反应。医 生摇头,说不行了;周围的战友们不干了:“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呢?他还不到20岁,你们必须得救他,一定要救 !”医生还是摇头。一个护士开始用棉球为丁晓兵擦拭满是血污的脸。擦着擦着,突然发现沾在他鼻孔下的几根棉绒好像在动 ,伸手一探,果然感到了微微的呼吸。“医生,他没死,他还活着!”小护士变声变色地大叫。救护所的一位专家闻讯赶来, 检查过后命人给丁晓兵输血,但失血过多使体表血管凹瘪,根本输不进血。专家于是在丁晓兵的小腿静脉切开一个口子,往里 压了2600毫升血浆。当天,一架安26运输机将丁晓兵送往昆明的陆军医院……

  经过三天两夜的昏睡,丁晓兵终于睁开了眼睛。彻底清醒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右臂已经不在了,断口处只裹着厚 厚一层纱布。他愤怒了,嘶声大叫:“医生,你把我的右手弄哪儿去了?我要我的手啊!”他在床上挣着,连输血带都被踹开 了。边上的医生、护士眼中含泪,默默无语。

  丁晓兵挣着,叫着,突然,他安静了。他眼前浮现出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了的战友的面容:自己虽然没有了右臂,可毕 竟还活着;相对于死亡,能够活着,是多么好啊!

  丁晓兵平静下来。

  走出烈士陵园的那一刻,丁晓兵光风霁月,内心一片清朗……

  丁晓兵伤愈出院,是在1985年初。其时,为全国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已进入尾声,活动评选出100位金质 奖章获得者,每一个都有让人感动、促人奋发的英雄事迹。但当丁晓兵的事迹传到北京时,活动组委会的人们集体被感动了, 经过紧急磋商,他们决定将特设的第101枚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授予他们心目中的独臂英雄丁晓兵。

  在家乡合肥,老山前线一战成名的丁晓兵更是成了家乡人崇敬、仰慕的英雄。他的照片贴满了合肥的大街小巷,各大 单位竞相邀请他回来作报告、搞座谈。安徽省和合肥市相继作出《关于开展向丁晓兵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安徽省政府甚至 决定由他担任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常务副理事长,行政级别副厅。到处是荣誉、鲜花和掌声,到处是不绝于耳的赞扬和 溢美之词。丁晓兵渐渐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毕竟只有20岁,还难以正确把握迎面而来的一切,他还不知道,跟权力一样,荣 誉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

  那次,他去一个省直单位作报告,报告结束后,父亲提出要领他去两个地方走走。丁晓兵疑疑惑惑地跟着父亲去了。

  第一个地方是部队的干休所。在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的家里,丁晓兵看见,当每只尘封的盒子打开,里面都盛满了各 式各样的勋章和军功章。“当初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都曾经是战功卓著、声名赫赫的老功臣、老 英雄。”父亲介绍说。老人们听了,就都笑着摆手:“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说了!”

  跟在父亲后面,丁晓兵又去了当地著名的大楚山烈士陵园。在那些陵墓前静默拜祭的时候,丁晓兵发现,有些墓碑竟 然是无字的。“因为战斗环境的严酷,有些人牺牲后连名字都查不出来了。但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咱们的共和国永远不会 忘记他们。”父亲说。父亲是50年代的老兵,生性寡言;丁晓兵明显感觉出了父亲话里的分量。

  走出烈士陵园的那一刻,丁晓兵光风霁月,内心一片清朗:他清楚了如今的自己该怎样对待掌声和荣誉,自己今后的 人生之路怎样才能走得稳当、扎实。

  在众人不解的声中,他谢绝了省领导对他的任命,回到部队后,又向领导提出三点,一要学习,二要工作,而最重要 的是第三点:决不离开部队。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魂魄已经永远融进了绿色军营;他还知道,我们的部队里有大名鼎鼎 的独臂将军,那么,他也可以成为一名军事过硬、铁骨铮铮的独臂战士。

  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丁晓兵明白一切必须重头再来,因为,荣誉不会照顾未来……

  1985年初秋,丁晓兵进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部队政工系学习。对他而言,拿下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心理学 、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远比在战场上抓俘虏要困难得多。更难的还是课堂笔记,他的左手书写慢得让人心急,根本跟不上老 师讲课的速度,甚至连板书都记不全,每次他都只能借同学的笔记来抄。他记得第一次考逻辑学,最后一道题他还没来得及写 一个字,结束的铃声就响了,他请求老师多给他20分钟,但老师一口拒绝了。丁晓兵憋闷得要命,因为那道题他原本是能够 答出来的。对老师自然心里有怨气:自己情况特殊,为什么就不能照顾一下呢?但很快,他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荣誉不会照 顾未来,他必须学会一切从头开始。于是,他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练习左手书写。慢慢地,他已经完全能够跟上老师讲课 的速度了;到最后,他的课堂笔记甚至常常被同学借走,以补上他们落下的内容。

  毕业后,领导为了照顾他让他留校任教或者去机关工作,丁晓兵谢绝了。尽管独臂,但身为男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军 人,他的自尊已不允许他坦然去享受别人的同情,哪怕是善意的照顾。他常告诉自己,“真正的英雄,不能捧着昔日的功劳簿 ,乞求今天的奖赏,更不能因为戴上英雄的桂冠,而脱下战士的头盔。”

  丁晓兵来到无锡凤凰山脚下的一个连队,任指导员。

  到连队报到的第一天,他一眼就读出了战士们疑惑的表情下深藏的内容:你一只胳膊,怎么能来基层带兵?充其量也 就是个天桥把势——光说不练吧?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要当好一个基层带兵人,肯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然而,实际困难之大,却远远超过 了丁晓兵的想像——到连队的第三天,凌晨时分,紧急集合号突然吹响。他翻身起床,开始打背包,心里想快,一只左手却怎 么也跟不上趟,而且越来越乱。等他拎着扎得松松垮垮的背包跑出来时,所有的战士早已集合完毕。那时,他真希望脚下有条 地缝儿……

  丁晓兵不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在他看来,打背包绝不是一件小事,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好,何谈带好兵?基层连 队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头戴光环的英雄,更需要一个合格的带兵人。为了提高打背包的速度和质量,他躲在宿舍里玩儿命地练, 手和嘴齐上,一次次地练。时间长了,嘴角经不起背包带的反复摩擦,常常被蹭得鲜血直流。一次,他咬着背包带一低头,一 下子磕在桌角上,一颗门牙被狠狠地磕掉了一角。站在一旁的通讯员看不下去,想上来帮他,他瞪着眼睛说:“你帮我一时, 能帮我一世吗?”他坚持着;一个星期后,终于功德圆满,他的速度和质量已经能够和连里背包打得最好的战士一较高低了。

  军事训练上,他这个指导员同样不能落后。作为一个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丁晓兵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过硬的军事 技术对于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尤其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带兵人,爱武,习武,尚武,精武,更是意义重大。刚开始练投弹的时 候,丁晓兵的成绩只有20多米,他硬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拉断了6根绳子,将成绩提高到50多米。练射击,为了增强单 手据枪的稳定性,战士在枪上挂两块砖,他挂三块,战士定型半小时,他坚持做45分钟。单杠练习,他单手卷身便上,易如 反掌,就连单臂大回环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他也常常操演,让围观的战士叹为观止。一次连里搞射击训练,一个成绩特别好的 战士提出要和指导员切磋一把,他二话没说,单臂上膛,5发子弹打了47环。成绩报上来,那名战士心悦诚服。

  丁晓兵以惊人的自我跨越和过硬的军事技能赢得了所有干部战士的尊敬,连里的工作自然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在干部面前,他是一块样板;在战士面前,他是一面旗帜……

  2003年盛夏,千里淮河突发洪水,时任团政委的丁晓兵率部赶往抗洪一线。

  7月12日上午,淮河瓦埠湖水位陡长,几处圩段发生重大险情。此时的瓦埠湖水位已经高出临近的寿县古城七八米 ,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在发生险情的圩段,丁晓兵与全体官兵搬运沙包,加固大堤。在战士们中间,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每次他都是身 子蹲下,左手抓住沙包一角,再用背脊顶住沙包,利用双腿的蹬力,猛一较劲,便扛起沙包冲了出去,而右臂空空的袖管合着 跑动的节奏前后舞动,如一面猎猎的旗……

  一天,堤坝上出现一处特大管涌,水花和泥沙激涌而出。丁晓兵大吼一声,纵身跳进风高浪急的湖水里,与党员、干 部组成的突击队一起扛包运土,打桩固堤。奋战了近一个昼夜,终于止住了管涌。回到帐篷时,他才感觉到右臂的创面正锥心 般地疼。原来,泥水长时间的浸泡使断臂的伤口缝合处严重溃烂,当年那枚手雷爆炸后嵌入伤口的一小块弹片露出了狰狞的一 角。忍着巨痛,丁晓兵用针将弹片一点点地挑了出来,而在他的身上,至少还残留着20多块弹片……第二天,丁晓兵的身影 和那截空空的袖管,又出现在了堤坝上。

  无数次,正是丁晓兵这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干部和战士,而他身上的那股军人正气和文武精神 ,更是感染和丰富了部队的顽强作风。新时期我军基层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忠诚、务实、专业和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当兵 20多年来,丁晓兵接连换了五个岗位,指导员、新闻干事、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不同的角色转换,不同的人生历 练,每一处,他都扎实而缓慢地走着,品尝着酸甜苦辣,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功绩,他没理由不赢得鲜花 与掌声。

  不久前,丁晓兵荣膺武警系统“十大忠诚卫士”。一位熟知他的领导谈到他时,说了两句话:在干部面前,他始终是 一块样板;在战士面前,他永远是一面旗帜!

  也许,没有谁比丁晓兵心里更清楚,自己的每一分付出、每一分成绩,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天生作为一个职业军 人,使命使然,他并不反对;但更多的时候,他会深深地思念起当年一起在战场上拼命的战友们,想起那些长眠在麻栗坡烈士 陵园里的兄弟们,比起他们来说,自己活着,有什么理由不知足?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地生活呢?

  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一次生与死的真实考验,早已让丁晓兵明白了活着的真谛,因而也活得更加坦然、释然、独立和努力。为了戒骄戒 躁、修身养性,他独臂练起了书法和绘画,寒来暑往,宁静致远,笔墨丹青在潜移默化中氤氲了丁晓兵心中本就恢弘的浩然之 气,令他不时投笔一笑,“人生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