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探访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在地面体验神六飞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3:52 国际先驱导报

  有各国航天员参与训练的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曾让很多国人无比羡慕,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今后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白瑞雪、李宣良报道 神六上天的前一天传出消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成立,成为除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和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外,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训练航天员的场所。这是一个昭示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场所,本报记者在第一时
间探访了这个“神秘之地”。

  在地面体验神六飞天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除了传说中的“游泳池特别好”和“场地特别开阔、适于练车”之外,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备感神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就坐落在航天城一隅。

  数百平方米的大厅四周墙上,悬挂有杨利伟的巨幅照片以及十几个空白镜框,那是留给以后的航天员的。记者钻进了这里的任务模拟器,离心机、秋千转椅、低压舱……这里应有尽有。

  任务模拟器,全称固定机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是用来模拟飞船从发射到返回着陆的全过程和各种应急状态的训练器材,作用相当于飞行员的教练机。它与飞船比例为1:1,外形和内部所有外观设备都一模一样。一架“克隆”飞船竖立放置,模拟发射状态,这样,航天员在训练中半躺着,不会太累。

  “克隆”的,不仅是飞船结构。

  视觉模拟——飞行中,航天员通过光学瞄准镜和舷窗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所以模拟器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像,通过无限远的几何装置,模拟出了一个真实的视觉环境——透过“舷窗”,可以看到苍茫的太空和下方的地球。

  音响模拟——从无人试验飞船阶段起,科研人员就在飞船里搭载了录音设备,全程录下了飞行中的各种声音。从

火箭点火到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声音,以及舱内各种设备的开关、工作声音,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在不同阶段播放,使航天员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听到相应的声音。

  如同乐队指挥,主控计算机,以40毫秒一个节拍的速度“打拍子”,使设备、视觉、音响三者同步进行。40毫秒,是人的听觉感到“流畅”的极限。神五飞行后,杨利伟反映说,模拟器基本和天上的情况一样。

  脱鞋,弯腰,跨过密密麻麻的设备,记者坐到了左侧的座椅里。银灰色的座椅像一瓣蛋壳,又像婴儿的摇篮,但即使是记者这样不到1米60的矮小身材躺于其中,也仍然感到有些局促,这样想来,5天飞行中费俊龙、聂海胜的潇洒自信实在让人佩服。神舟飞船已经是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看来当个航天员真的不容易。

  在记者面前,是让人头昏眼花的屏幕和无数按钮,屏幕可在飞行数据和地图间切换。左侧的屏幕上,正在显示一幅深灰色的地图,随着飞行进程,飞船在红色的中国版图上划出一条黄色的轨迹。屏幕下方中部地带,排列着上下几排两厘米见方的显示按纽,随着每一个飞行事件的到来,按钮会变成耀眼的绿色。同时提醒航天员的还有语音系统。比如,到了点火后第583秒,标记着“船箭分离”的按钮自动变亮,仪表板左上方的发声单元同时“念”出三次:“船箭分离!”

  模拟器工作人员启动了航天员飞行训练程序,用“快进”的方式让记者体验了一遍神舟飞行的主要节点。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个时刻:火箭发射后200秒时,整流罩分离,这时,原本漆黑的旋窗一下子变得透亮;飞船返回途中,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后,返回舱进入了大气层,从舷窗和座椅面前的光学瞄准镜向外看,外面烈火熊熊--实际飞行中此刻的飞船,正如同一个火球,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穿越大气层,可谓生死时速。

  航天员中心目前唯一无法模拟的是太空的失重环境,俄罗斯有大型失重飞机,我国没有。这次入选神六航天员梯队的吴杰就曾经赴俄罗斯受训。“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我们的训练技术和手段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但我们在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协作上更出色。”

  打造国际性航天员中心

  航天员中心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地面建立模拟太空环境的设备设施,但这不是唯一的任务,神六涉及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航天服、航天食品,都与这里的研究息息相关。

  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飞天天下知。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是有着37年历史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68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神六飞行前夕。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陈善广说,“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名称更加名副其实,也更能与国际接轨。从这里,实际已经走出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包括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等14名航天员)。

  今天的中国航天员中心是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研制单位,用中心主任陈善广的话来说,这是个“在一个院子里研究航天员在太空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地方。来自航天基础医学、实施医学、生保工程、航天仿真等各种学科的科研人员集中于此,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到飞行器的医学功效评价,从航天员的医监医保到大型地面训练设施的研制,既要从“人”的角度向神舟飞行提出各种问题,还要通过工程解决这些问题,研制出航天服、航天食品,在太空中创造出大气环境。在俄罗斯,这些工作是由加加林中心和4个研究所共同完成的。

  据本报记者获悉,航天员中心在技术上已经具有了培养国际航天员的能力,但设备设施规模有待扩充;女航天员选拔的标准、方法正在进行研究,陈善广说,女航天员将来主要是作为载荷专家和随船工程师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第二批男性航天员也即将开始选拔,但时间表还不能确定。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