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前苏联军舰曾运送枪支援助孙中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8:29 世界新闻报 | |||||||||
船上装着枪支和黄金 水兵助阵赶跑叛乱军 1924年10月,在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反动商团向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发起进攻。在内无枪械、外无救兵的困境中,一艘远道而来的苏联军舰为革命政府提供了军火和援款,使革命政府转危为安。
近日,俄罗斯多家媒体披露了这艘名叫“沃罗夫斯基”号通信指挥舰在中国的传奇故事。 18名保安把守神秘物资 严格保密舰长一无所知 1924年7月12日,苏联红军的一艘通信指挥舰“沃罗夫斯基”号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起航,驶往远东的海参崴。这是苏联红军的首次远航。由于当时苏联与资产阶级国家处于敌对状态,苏联政府对此次远航高度重视,任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检察员马克西莫夫为舰长,政委由老布尔什维克斯维特洛夫斯基担任。 出发前3天,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克格勃的前身)的负责人专程从莫斯科赶到阿尔汉格尔斯克,通知马克西莫夫:在“沃罗夫斯基”号出发前,将有一批特殊物资送到船上。他说:“请原谅,舰长同志,我不能说得太多,这批物资必须全程处于专人的看护下,而且必须严格保密,它对我们苏维埃祖国和我们其他战线上的朋友太重要了,希望您认真履行职责。” 晚上,穿着黑制服的保安总局人员将物资搬上船,把四个船舱塞得满满的。接着,他们从马克西莫夫舰长手里没收了这些舱室的钥匙,并派人日夜把守。 “沃罗夫斯基”号出发后,18名保安总局人员随行,他们在航行中单独睡在一个区域,政治学习也不跟水兵们在一起,吃饭、上厕所则成双成对,互相监督。 突然调转船头向广州 运送枪支援助孙中山 “沃罗夫斯基”号出发后,经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向太平洋进发,途中停靠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港口。一些资产阶级政府视“沃罗夫斯基”号为洪水猛兽,不仅限制水兵上岸活动,甚至还派特务装扮成搬运工混上船,以搜寻军事机密。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马克西莫夫舰长希望得到保安总局人员的协助,可得到的答复是:“舰长同志,这是你的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看护好这批物资!” 军舰经过苏伊士运河后,加快了航速。 1924年10月6日,“沃罗夫斯基”号进入南中国海水域。按照原先的计划,他们将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加完煤后,开往日本长崎港,然后到达终点站——海参崴。不料,保安总局人员控制的无线电台当晚收到莫斯科总部的来电,要求改变路线:从香港前往广州。随舰的保安总局负责人向马克西莫夫揭开了谜底: 原来,因陈炯明叛变,处于困境的孙中山退居上海。1923年1月,苏联驻华特命全权代表越飞与孙中山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宣言,表示苏联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决定接受苏联援助,聘请苏联军政人员来华担任顾问,筹办黄埔军官学校。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经费匮乏,苏联和共产国际于是积极援助一大笔经费和大量枪械物资。按计划,孙中山要建立一支多达2.5万人的黄埔学生军,需要步枪1.5万支、机枪100挺、子弹2000万发、山炮24门、掷弹筒5 0门,外加15架飞机和其他军事物资,总价值超过600万卢布。而这批庞大的物资如何运到广州却成了大问题。 因为中苏陆路交界地都在北洋军阀控制中,而苏联与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还未实现关系正常化,若通过正常渠道运输,必然遭到敌视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为保密起见,苏联政府制定了这套“暗渡陈仓”的方案,“沃罗夫斯基”号那四个船舱里装的正是广州革命政府所急需的枪支弹药和价值10万卢布的黄金。 鸣放礼炮迎接苏军舰 水兵训练黄埔军校生 真相大白后,“沃罗夫斯基”号更加小心翼翼。10月7日,他们离开香港维多利亚湾,沿广东海岸北上,在伶仃洋上故意逗留一段时间,接着突然转向,进入虎门水域,溯珠江而上,直奔广州。 10月8日傍晚,“沃罗夫斯基”号军舰开到广州沙角。人山人海的黄埔师生们挤在军校门前的木码头迎候,停泊在黄埔岛的中国“永丰”号炮舰和岸上炮台纷纷鸣响礼炮。在礼炮声中,17时15分,蒋介石等校方领导和包括鲍罗廷在内的苏联顾问登船参观。鲍罗廷曾与舰长马克西莫夫共过事,一见面他们便热烈拥抱。鲍罗廷说:“老伙计,我们恨不得让广州也变成一条船,好早一点与你们汇合啊!” 那时,黄埔军校有800多名学生,却只有30支破旧的毛瑟枪,勉强够发给卫兵守卫,许多学生甚至连枪都没摸过。滇军第三师师长范石生曾轻蔑地对蒋介石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派一个营去就可以全部缴械。” 在这种情况下,“沃罗夫斯基”号的到来,让黄埔师生欣喜若狂。 9日早晨,黄埔师生全体动员,到船上搬运军械。搬运工作到下午5点钟结束。 随后几天,苏联水兵一方面担任临时教官,训练黄埔学生使用苏制枪炮,一方面与军校师生们联欢,他们同台表演文娱节目,并用两国语言一齐高唱《国际歌》。 反动商团发动叛乱 中苏官兵保卫广州 按计划,“沃罗夫斯基”号10月12日离开广州,但这时广州局势突变,该舰一下子变成了革命政府的避难所。 10月10日“双十节”,广州各界群众举行集会游行,行至太平南路时,遭到以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佛山地主陈恭受为首的反动武装——商团军的血腥屠杀。紧接着,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商团军全体出动,在街上横冲直撞,张贴“孙文下野”的标语。此时的孙中山正在韶关督师北伐,广州政府群龙无首,官员们纷纷跑到“沃罗夫斯基”号上避难。 10月14日,孙中山下达“平定商团”手令,命令黄埔学生军、铁甲车队、农民自卫军等镇压叛乱,“沃”舰官兵也要求参战,得到批准。当晚,刚刚武装起来的800名黄埔学生与苏联水兵集结在大操场上,鲍罗廷说:“在实战中学习战争艺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祝大家旗开得胜!” 15日凌晨,总兵力不过3000人的政府军分五路向有5万之众的商团军发起总攻,一时间枪声大作,火光冲天。苏联水兵组成的机枪队,掩护攻打西关街垒的黄埔学生军,他们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的火力点。100多名黄埔学员奋力冲进狭窄的巷道,他们三人一组,提着几捆集束手榴弹和汽油桶,猫着腰往商团军堡垒里面放火,熊熊大火把商团军的阵地烧开了缺口,黄埔学生军趁势向敌人冲去。 在强大攻势面前,商团军全线溃退。到下午5时,残余的商团武装纷纷投降,商团首领陈廉伯、陈恭受逃往香港。至此,叛乱被平息。 10月30日,孙中山返回广州。他身着白军装,头戴遮阳帽,在鲍罗廷等人的陪同下,登上“沃罗夫斯基”号。孙中山在全体舰员大会上说:“今天是中国革命最令人兴奋的一天,也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中国民众将永远不会忘记‘沃罗夫斯基’号的功劳。” 11月11日,“沃罗夫斯基”号告别广州,继续向北航行,经过8昼夜的艰苦航行,抵达了海参崴的金角湾。在该舰的航海日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数字:13927海里。这是它为苏联红军创造的奇迹,也是为中国革命创造的奇迹。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毕晓普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