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晚报:我国流失国宝艰难回家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06:40 郑州晚报
郑州晚报:我国流失国宝艰难回家路(组图)

回归庆典仪式在石窟对面的东山举行。郑州晚报记者 廖谦/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郑州晚报:我国流失国宝艰难回家路(组图)

古阳洞,这里就有一尊佛像被确认找到了佛首。郑州晚报记者 廖谦/图


  核心提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其中收藏在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多达163万件,涵盖各个文物类别,不乏精品、绝品和孤品。目前国际上虽然有保护文物原属国的公约,但是英国等大量掠夺别国文物的国家拒不在这些公约上签字,而且很多博物馆明确表示,坚决不将掠夺来的文物归还原属国,因此这些中国文物很难回到祖国。真正有可能“回家”的文物,只是在民间流转或在艺术品市场流通的文物。龙门石窟海外流失的文物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

  回归龙门的第一件文物

  半个多世纪的海外漂泊,当7件龙门石窟文物终回故土之时,龙门山定当伸手相迎,伊河水自会欢声歌唱。

  10月18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北京举行文物移交签字仪式,三尊佛首、两尊菩萨像、一尊天王头像与一尊飞天造像结伴踏上了回归故土之路。

  这7件文物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从海外征集回国,并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珍藏。由我国政府征集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在龙门石窟历史上是首次,但在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中,这7件文物并非最早回归。

  “2001年4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主持仪式,接受加拿大国立艺术馆无偿送还的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罗汉雕像,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也是第一件由海外归还我省的解放前被盗的文物。”10月21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的张全有向记者介绍了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历史。

  加拿大政府送还的这尊石雕罗汉像,原在龙门石窟伊河东岸崖壁上的看经寺中,该窟内北、东、南三壁下部刻有29尊与人等高的罗汉像浮雕,送还的这尊罗汉雕像为看经寺南壁由西向东第一尊,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迦叶。

  据张全有介绍,20世纪30年代后期罗汉像浮雕被凿掉并流失海外,以后多年不知去向,如今看经寺中浮雕的上半部轮廓仍清晰可见。

  1970年,迦叶尊者雕像终于出现在伦敦索斯比拍卖会上,被美国芝加哥的马丽琳·阿尔斯多夫购买,后又归于加拿大收藏家赫尔曼·利维,1978年利维将迦叶尊者雕像捐赠给加拿大国立艺术馆。199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确认石雕为龙门石窟之物后,“为更好地保护人类文化艺术的遗产”,将它无偿归还了中国。

  张全有表示,加拿大国立艺术馆无偿送还龙门石窟雕像,是我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河南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此也开启了龙门石窟流散海外文物回归的序幕。“这次通过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促成了7件造像同时回归龙门,是1991年罗汉雕像回归龙门石窟的继续,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抢救、保护流失海外珍贵文物,保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重大举措,是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史上的又一件盛事。”

  文物回家中的民间力量

  7件文物终回故土,让所有关注我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国人为之振奋,而为文物回家奔波忙碌的民间力量更让人肃然起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

  张全有称,除数目巨大外,与各国博物馆中的百万件文物相比,流落在民间的文物相对容易追回一些。据他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一旦进入各国博物馆,就很难追回,所以真正有可能“回家”的文物只是在民间流转或在艺术品市场流通的文物,“庞大的文物数量,潜在的回归故土可能,这就决定民间力量必将在文物回归中起到巨大作用”。

  于传龙先生是旧金山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卖掉豪华游艇、放弃

豪宅,通过各种渠道购回一件件珍贵文物,并立志穷一生精力搜罗流失海外的祖国文物。

  于传龙认为,面对流失海外的大量文物,民间资本、民间力量到境外购回文物和依照国际条约追索在战争期间被劫掠的国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像于传龙和陈哲敬一样,不少海外华人正通过个人力量收集着失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于传龙将这种行为概述为“基于民族情结”,并鼓励更多炎黄子孙参与其中。

  “在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中,仅靠政府是不够的,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民间可购买、拍卖和依法流通文物,此后便兴起了民间的收藏热潮,这对帮助国宝回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全有说,自2002年始,民间力量在流失海外文物回家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会加大”。  

  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

  流失海外的文物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让这些文物回家,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从未放弃过努力。

  张全有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亲自筹划用48万元港币购回了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伯远帖》以及《五牛图》等稀世珍宝,对龙门石窟来说,解放不久也得到国家保护,并开始寻找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致力于让文物回归。

  在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历史上,2002年被看作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我国新修了文物保护法,而且在国家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努力下,10月18日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从事调查和研究流失海外文物,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回赠、回购等工作。《研山铭》是启用这一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而这次回归龙门的7件文物同样使用了这笔专项经费,这都体现了国家对让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支持和鼓励。”张全有解释说。

  据张全有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与国际接轨,加入了多个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并依据这些国际公约,坚持追索历史上被盗及非法出口的中国文物的严正立场,采取外交与法律手段,成功追索回多批流失文物,“2001年回到龙门石窟的东山唐代看经寺罗汉雕像,虽由加拿大无偿送还,但也正是在我国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才回到龙门石窟的”。

  海外文物回家面临的难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其中收藏在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多达163万件,涵盖各个文物类别,不乏精品、绝品和孤品。它们大多是在解放前流失海外的,但这些文物能够回国的只有极少数。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认为,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问题,情况很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被掠夺的、非法出境的文物,要坚决索回;而对于正当渠道流失的文物则不要求回归。而流失文物回归,应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对于私人收藏的,可采取拍卖、买回等方式吸引回流,但对于更多的在海外那些著名博物馆里的重量级文物,则要靠国家的交涉去实现。

  张全有介绍说,中国于1997年加入联合国《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根据公约,对今后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提出返还或归还。

  “但通过这个途径追回几十年前流失到海外的龙门文物,仍很艰难。”郑州大学教授、龙门石窟顾问温玉成认为,在《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款,虽然能够证明是龙门石窟的东西,但不能够证明是哪一年被盗走的,或者不能够证明它在石窟中的具体位置,操作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

  罗哲文说,追索非法出境文物,应事先做好详细的资料准备。犯罪团伙采用秘密手段盗墓后,将随葬品文物经非法途径走私出境,各国政府基本不能掌握被盗文物情况。因此,在追索时难以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文物属于本国政府,文物返回基本无望。文物部门对待被盗窃的古墓必须进行仔细的勘查,建立专门的档案;其次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辅助追索。当然,更重要的是综合运用国际公约、国际法及本国的法律,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携手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讨还流失文物思路的转变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张新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果龙门石窟建立一个相当完善的流失文物档案,一旦档案中的文物进入流通领域,就可以立即开始竞购,这从战略高度来讲,对追讨文物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海外华人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美国旧金山一些美籍华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活动不宜一阵风,也不宜一窝蜂。国内机构应与海外的华人收藏家协会之类的部门挂钩,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抢救流失海外的文物,让国宝回归祖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项长期的任务应建立一些海外基地。其次,搜寻国宝,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大型拍卖会,其实美国的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和跳蚤市场通常会出现“沧海遗珠”之事。

  龙门石窟研究院一工作人员还介绍了一种情况,虽然国际上制定了关于文物追讨的一些公约,但这些国际公约的批准国有限,文物占有国又多为发达国家,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目前对他国文物的占有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辩称文物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的收藏不应有国界之限。同时还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如果把文物归还给原有国,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将使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损坏。这些都人为地给文物返还设置了重重障碍,再加上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路途还充满着坎坷和困难。(记者 张锡磊 宋振科/文 廖谦/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