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玫瑰香飘送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6:22 北京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左颖傅洋中午上海报道 今天下午3时,上海漕溪路210号龙华殡仪馆第一大厅内,被喻为“知识分子良心”的文坛巨匠巴金将在这里接受来自公众最不舍的一次瞻仰和道别。作为曾经亲历和见证了一个世纪风雨变迁的传奇老人,巴金的理想和激情、勇气与良知,不但激励和影响了无数青年奔向自由和解放,更感动和支撑着几辈知识分子信守文学与人生的真谛。从血气青年时充满热情与抗争精神的《激流三部曲》,到暮色老年时满怀冷静与批判的《随想录》,巴金用一生履行了一个文人对社会应有的承诺和责任。如今,人们将
关注的目光投向上海,希望为一生充满至真、至情、至性的文坛大师送上最后一程。

  追悼会上《悲怆》回响

  告别仪式开始前,记者在龙华殡仪馆大厅看到,举行巴老告别仪式的大厅庄严肃穆,现场摆放着他最为喜爱的红玫瑰,大厅里白底黑字的一行大字条幅写着“为巴金先生送行”。大厅的两侧摆满了悼念的花圈,在大厅的外面,人们从各地送来的花篮、花圈早已摆满院子。

  据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告别仪式上将播放巴老生前最喜欢的《悲怆》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而不是播放哀乐。虽然仪式从下午3时开始才对公众开放,但上午已经有人在灵堂前等候为巴老送行。为了尊重赶来悼念的普通读者,今天的告别仪式不对瞻仰人数作特别的限制。巴金最后的日子是在上海华东医院度过的。昨天上午,记者还赶到了华东医院住院部1号楼,发现原来设在二层的巴金病房已经腾空。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巴老去世的当晚,包括夫人萧珊骨灰在内的私人物品就被搬了出去,随后巴老的家人又陆续取走了人们赠送的千纸鹤、中国结等物品。

  追思堂前玫瑰飘香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位于巨鹿路的上海市作协,还未走进大厅便被作协小花园中悬挂的一条横幅吸引住了。“巴老,您慢走!您和您的著作永存我们心底”。在长达十几米的横联上,除了情真意切的送别话语,还密密麻麻签满了常州大学城机电学院5000多名师生的名字和祝福。

  而在大厅外的走廊里,已摆满了读者自发送来的各式花篮和花束。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知道巴老生前特别喜欢玫瑰,在这片充满温馨的花海中,玫瑰和百合显得尤其多。伴随着阵阵花香,当记者走进布置在大厅里的追思堂时发现,这里看不到黑色的布幛、白色的纸花,更没有听到凄婉的哀乐,有的只是一簇摆放在巴老大幅照片和塑像下的火红玫瑰,耳边回旋的则是巴老生前最喜爱的《悲怆》交响曲。环绕大厅内,还摆放了巴老各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照片,其中还展出了他在1966年的部分日记手稿。

  “这些手稿都十分珍贵,也是第一次面对公众展出。我们感觉以这种展览的方式来慰藉赶来悼念的读者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上海作协总干事臧建民告诉记者,“这些读者也令我们这些巴老身边的人十分感动,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特意从外地赶来悼念的,当看到这些珍贵的手稿时,他们甚至就站在玻璃展台前一页页地将手稿抄写下来。”而当记者提到追思堂内的红玫瑰时,臧干事动情地说:“也许是因为红色的玫瑰代表着热烈和激情,巴老一直对这种花情有独钟,往年他过生日时我们都要为他送上一束,今年虽然他人已不在,可红玫瑰却能代表我们对他特别的祝福。巴老生前的时候也会经常和我们讨论到他的身后事,对于生死他一向十分坦诚和豁达。他现在离开了,我们心中虽然悲伤,但留下更多的还是祝福和那些美好的回忆,毕竟他的精神、他的作品会一直陪伴我们。”

  在追思堂外为赶来纪念巴老的读者们特意准备的留言簿上,记者还看到了一页页热烈而充满激情的话语:“你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苦难中奔跑,在泥沼里挣扎,在激流中探求幸福,在寒夜里追寻光明,你告诉历史,敢说真话才是大写的真人。”

  奉献精神感染故人

  作为新华社上海分社的一名记者,赵兰英与巴老的缘分要追溯到20多年前。当她还是一名年轻记者时,就有缘见到并认识了巴金。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走进了巴老的生活,更成为他们一家人的好朋友,成为了一个能在巴老寓所和病房随便出入的“自由人”。2003年11月,在巴老将过百岁寿辰的前夕,赵兰英还将多年采访巴老及其家人积累的素材写成了《感觉巴金》一书。

  在此次抵达上海进行采访期间,本报记者费尽周折才最终联系到正在家中养病的赵兰英。“巴老骨子里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有些内向的人。”虽然赵兰英的声音听上去还很虚弱,但回忆起最初与巴老相识的情景,她仍有些激动:“说起来真是不应该,我竟然没有记住和巴老认识的确切时间,但最初采访他时的样子却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当时看上去有些紧张和拘谨,话也不是很多。后来慢慢熟了,他才告诉我说:‘其实心里是很怕见记者的,因为不知该说些什么,但如果是读者就没有关系。’”

  在长达20多年的接触和交往中,巴老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和感染着赵兰英。“记得还是1998年的时候,我生病住进了华东医院,而巴老也住在那里。我经常有空就到他的病房去坐一会儿,他当时特别难过和认真地说:‘我现在不能写作,不能再做任何事,给医护人员和家人都添了不少麻烦,心里很痛苦。’奉献精神这四个字对于巴老而言绝对不是一句空话,遇到事情先想到别人,想到给别人尽量不添麻烦,巴老做得一直特别令我们感动。”

  而巴老对待写作特有的执着,也常常令赵兰英感叹这位文坛老人的精神和毅力。她哽咽着回忆说:“巴老晚年行动不便,底层会客厅的一张两尺宽一点的小桌就成了他的工作台。每天用完早餐后,他就在生活秘书的搀扶下来到小桌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90岁那年,他在这张小桌上编校《巴金译文全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最后竟导致了胸椎压迫性骨折。”

  巴老走得非常安详

  “巴老走得很安详,就像他活着时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一样。”跟随巴金20多年的摄影师祁鸣当天晚上就在病床前看着巴老离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已经70多岁的祁鸣老人一时难以出声。

  当晚,巴老的病情突然恶化,血压一直在下降,特护组的医护人员都来到病房进行抢救。面对病情危急的巴老,家人和朋友们备受煎熬,只能无助地在心中为他祈祷,每个人都希望这位坚强的老人能勇敢地挺过来,能像前几次病情起伏时一样化险为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盼望着奇迹出现。

  当医生宣布巴老去世的消息时,巴老的女儿李小林扑在父亲身上失声痛哭道:“爸爸,你不是说陪我的吗?怎么走了!”此情此景,周围的人不禁都泪流满面。

  摄影师祁鸣眼含热泪为巴金拍下最后一张照片给家人留念,他告诉记者,巴金老人最后的遗容非常慈祥,可以看出他没有痛苦,走得很平静。

  自从巴金卧床之后,摄影师祁鸣就没有为他再拍过一张照片,希望留住巴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原有形象。他告诉记者,“虽然巴老不能说话了,但是每次来看他时都能感觉到他还在思考,对周围的事情还有知觉。”巴老骨灰撒向东海

  虽然巴老早有遗愿,希望将自己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但家人们能否接受一直还是个谜。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在接受记者询问时,非常肯定地回答:“会,一定会!我们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向东海!”

  网络编辑:赵志芬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