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央视《东方时空》:社会各界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7:18 央视《东方时空》
央视《东方时空》:社会各界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青年巴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时空》:社会各界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晚年生活


央视《东方时空》:社会各界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生前接受采访


央视《东方时空》:社会各界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群众怀念巴老


  央视《东方时空》播出节目“巴金:你走了 灯依然亮着”,以下是节目内容: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

  巴金走完了101个春秋

  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是一个读者

  王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从我的父母那一辈,他们就很崇拜巴金,就常跟我讲巴金,然后到我的子女,甚至于到我的第三代人,他们都阅读起巴金的作品来,仍然非常地激动。

  张锲(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他的《家》《春》《秋》,他的《雾》《雨》《电》,一直到他前些年的《随想录》,他的一千三百多万字当中,有相当多的都融化在我们血液当中.

  王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巴老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也是文学的存在,也是道义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

  张锲(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巴老对我们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的。巴老像是我父亲,又比我父亲更亲近的人。

  解说:1985年一个冬日,在家中,阳光很好。

  人物介绍:巴金

  生于1903年11月25日

  27岁开始创作《家》

  75岁创作《随想录》

  1995年 摔倒在书桌前,从此卧床不起

  1999年 因肺部感染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从此不能发声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

  解说:2003年 11 月9日,话剧《家》进入最后的排练阶段。这部现代文坛的经典名著七十年来被无数种方式演绎着。

  解说:上海华东医院,《家》的作者巴金正躺在这间隔离病房里,静静的度过他的一百岁生日。因为作了气管切开手术,他已经四年无法开口说话。

  解说:在病床上他坚持手指锻炼,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拿起笔。 但从去年开始,这种锻炼无法再进行。

  解说:这是一个古老的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在我渴望发展的青年的灵魂上,陈旧的观念和长辈的权威像磐石一样沉重地压下来,这是巴金印象中的家。

  1903年巴金出生在四川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十七年后,他离开家,二十七年后,他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写出了传世名作:《家》。 这是大哥觉新,生活中的大哥也是如此,把个人的梦压在心底,永远委曲求全。 这是三弟觉慧,巴金在他的身上投射了自己,一个敢说敢闹的家庭叛逆。最终走了出去。 小说中,二哥觉民和爱人逃出了这个大家庭,生活中巴金的三哥李尧林也走了出去,但他终身未娶,在大哥去世、家庭破产后,他担起了这个家。 这是巴金十七岁离开成都时与兄弟及继母的合影。那时,家中最小的弟弟李济生五岁。

  李济生(巴金胞弟):我父亲在广元县当知县,抓到了犯人总要问,服不服,你有什么罪?不承认,用刑。用刑完了,说,谢大老爷开恩。都要磕头。挨板子还要谢开恩。还要磕头。这个都是那个时候,旧的规矩。必然有这些。巴金就觉得,为什么你挨了打,还要给大人谢开恩呢,开什么恩呢。这个问题缭绕了巴金一生。

  张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一次,我带着我小女儿看望巴老。我家苗苗突然想起来问巴老一句话,说爷爷,有的同学们说我长得丑,你看我长得丑吗?巴老很高兴地说,苗苗你不丑,你长得很漂亮,我女儿特别高兴,那个时候她才8、9岁吧,趴地下给巴老磕了一个头,巴老说快起来快起来,我一生最怕给人家磕头,我从小在家里时候,每逢过年过节,人们叫我磕头我就反对。然后他就跟她讲,说苗苗你记住,长大之后,永远不要向任何人下跪。

  解说:二十世纪初,皇帝倒了,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封建大家庭跌跌撞撞进入了民国。像巴金这样的富家少爷也有机会进洋学堂、读外语,接受西方最新的思想,中国人开始剪辫子,但思想的辫子不容易去除。这是一个彷徨的时代,最先觉醒的人也许最痛苦。 巴金人生道路的改变,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从那时起,德谟克拉西、克鲁泡特金一大批代表西方先进思想的拗口名词在四川年轻人中流传,从那时起,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出现在巴金的梦中,并且再也没有消失。

  解说:现在,成都的通顺街已经看不见《家》昔日的模样,门前的石狮子,照壁上的朱红色大字,早已经被岁月剥蚀,但文学意义上的巴金故居没有消失。

  解说:这是1956年拍摄的电影《家》。孙道临扮演高家大少爷觉新的孙道临。

  孙道临(表演艺术家):当时这个戏里头,很多人物都使人感觉到要流泪,包括觉新在内。我们当时我演那个觉新在怎么处理上,大家也有一些争论,就是觉新这么怯懦,值不值得同情的问题。后来巴金同志讲得很清楚,主要这个戏,是指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大家都知道过去,所谓一个老人死了,他有孙子的话,就是承重孙,什么叫承重孙,就是整个家庭,将来发展的重担都在他身上,所以他是在这种教育之下长大的。

  解说:1956年,巴金来到电影剧组,孙道临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家是茅屋底下一头猪,但一个人能对整个封建制度负责吗?他爱他的家人,他也恨这个家。

  解说:这是巴金与大哥李尧枚在30年代的合影。大哥的命运和小说中的觉新如出一辙、他喜欢化学,梦想着去北京上大学,并且和巴金的一位表姐产生了若有若无的爱情。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一切,巴金亲眼看见父亲通过抓阄给大哥选了一个妻子。

  解说:面对家庭各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作为承重孙的大哥只有一个办法,处处让步来换取暂时的平静生活。儿子死后,他的精神出现异常。 1938年家庭破产,大哥不堪重负,服毒自杀。

  解说:八十年前,二十岁的巴金来到上海。在上海的里弄里,这个四川少年窗前的灯整夜亮着,大哥的受苦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着他。不爱说话的巴金在纸上倾吐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个不夜之城,不眠之夜,他羡慕那些毫无心事进入梦乡的人。

  李济生(巴金的胞弟):他并不想当作家,他一心想干革命,要为人民大众做点事情,但是他又不长于讲话 ,又不能演说,怎么办?他又不长于这些,所以他的朋友有些人去办学校,他去做啥,他还得写作,他就靠写作来吐露他心声,一写作就成名了。

  解说:1933年,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开始在上海著名的时报连载。在引言中巴金写道: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为的是来征服它。年轻的巴金征服了整个文坛。这部30万字的作品,是巴金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那年,巴金刚满28岁。他没有想到,个人的痛苦和梦想得到了无数人的共鸣,那时,无数青年捧着家,走出家庭投身革命。

  孙道临:30年代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文学,那时候看了《家》的小说,看了以后泪流不止,非常激动,感觉到这个作品,当时可以说是最使我感动的一个,

  余华(作家):我还是少年时期,就是读的是《家》的电影的连环画,,偷偷地在读的,是属于毒草,当时读完以后伤心了很长时间。70年代末,就是很多外国文学名著和中国现代的文学作品重新出版,我一大早就排队,领那个书票,领到一张书票就可以买两本书,另外那本什么书我已经忘了,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有一本就是《家》。他写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一种命运的变化,但是其实他把那个时代的动荡的命运也写出来了,包括我后来我有几部作品也是以家庭为背景的,包括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的。

  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我读巴金的小说就是在文革当中读的,当时我是中学生,我们当时都非常流行,我们当时对巴金崇拜得不得了。我那时候中学生,只有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当时读了巴金一本《憩园》,我崇拜得不得了,当时民间的谣传说巴金在(上海)十六铺一个水果店里劳动,我当时自己是小孩,我当时还到十六里铺去找,到处去找,水果店里一个一个去找,会不会有巴金?我想去找找巴金。我看到巴金思想中很美丽的东西,他对人生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仰,他对生命他有一套哲学,他这个哲学就认为,生命像朵花一样会开花,会帮助别人,我觉得有些想法是非常崇高的。

  解说:北京景山前街的三座门,四十年代 ,一批文坛风头正健的作家在这里创办了《文学季刊》。1934年,巴金在这里读到了一份被搁置一年的话剧剧本,这是一名叫万家宝的清华大学学生写的四幕话剧《雷雨》。在三座门大街十四号的小屋里,巴金读过《雷雨》剧本后泪流满面。在他的坚持下,《文学季刊》破例用整整一期全文刊载了这部作品。将这位天才剧作家推上文学巅峰,中国现代话剧也由此宣告成熟。 那时,巴金的名望在文坛已十分显著,但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那些有大才华的年轻人的敬仰。

  李玉茹(曹禺夫人):他们俩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我要推你,我觉得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你觉得呢?谁都想个人要出人头地,那个时候都是这样子,但是他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这种友谊我觉得太难能可贵了,是佳话。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指出他好热闹,不要让他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这种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