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信息时报:“撒海”并非礼葬最佳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2:02 信息时报

  作者:贺贝

  上周六,有关部门组织的骨灰撒海活动中,220具骨灰撒向莲花山对开水域;广州自1988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至今已有4700位逝者与海长眠。殡葬管理部门表示,海葬体现环保和文明,今年首推海葬服务后,以后每年将把骨灰撒海时间定在10月,外地骨灰持有者也可报名参加(《信息时报》10月23日A03版、24日A05版)。虽然目前“海葬率”只占火化数的
1%,但笔者认为,“撒海”并非礼葬的最佳方式。

  人类礼葬的基本功能有二,让先人“安息”和藉以进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不少高等动物共有的天性,连大象死亡前都会不辞劳苦,跋涉到“先象”们的墓地,用鼻子挖坑,要把自己埋在其中。人类的祖先崇拜,是自身生存繁衍的一种文化承续方式,缅怀先辈更是生存意识形成的“根情结”。祖先崇拜造就了墓地,并最终成为人们聚居的城市。古代的文明遗址,大多都与墓地有关。

  骨灰撒海,让先人回归自然,获得“安息”,然而在缅怀、拜祭的功能上,却失去了象征物。拜祭是需要象征物的,比如墓碑、骨灰之类,这才可“睹物思人”,让缅怀之情有所依托。我国民间早在先秦时就接受火葬,是因为骨灰尚存,心灵便有所慰藉,胸臆便得以抒发。近几年出现的“网葬”难得认同,是因为失去拜祭的象征物,“香火”不知烧与何人。

  因此,最值得推广的方式不是海葬而是“树葬”(骨灰植树)。广州十多年前在白云山下建起“思园”,至今已有几万具骨灰葬于树下“入土为安”,使光秃秃的山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成为先人安息、后人观光凭吊的园林。树葬还可节省费用,推动植树造林活动;骨灰“养大”的绿树,可让后人情有可寄、“拜”有祭物。如果规划更多的山地和公园荒地,兴建多一些“思园”,大力宣传和推广树葬,不仅于城建和绿化有益,也方便群众礼葬、拜祭,推动殡葬观念和殡葬方式改革。

  曾有人警告“海葬会污染大海”,因为骨灰中不少来自恶性传染病的死者,火化后病菌未必就不存在,存放多年的骨灰,也可能滋生病菌。广州骨灰年增量约为4万具之多,提倡海葬是否会污染环境,值得认真研究;而树葬比起海葬无疑更为环保。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