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美高层频繁访问中国 显示美欲调整对华战略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09:57 瞭望东方周刊

  “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美国是接纳中国崛起的”

  用“密集”一词来形容近期美国高层对中国的访问一点都不显得夸张。

  在拉姆斯菲尔德抵京之前,10月12日,由美国财长斯诺率团,美国金融高官集体访华。这个访问团几乎囊括了美国的“财经班底”。而今年以来,美国已有四位部长在短期内相
继访华。

  “让中国成为世界体系股权的持有者而不是革命者”

  与美国政府要员密集访华形成呼应的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9月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一个晚餐会上的讲话。佐利克说,之前美国一直是仅仅鼓励北京融入国际社会,现在到了突破已实施了30年之久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时候了。

  他说:“我们现在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们希望加强对华工作,不仅仅是对上世纪形成的国际规则进行调整,而是使我们与其他方面联合在一起,共同解决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如果没有中国提供更大合作,美国将无法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或者是国内对这种体系的支持。”

  佐利克是美国外交圈第二号人物,也是制定对华政策的核心人物。因此佐利克这番言论被普遍认为得到了美国国务卿赖斯乃至美国总统布什的首肯。

  法新社就此评论说,布什政府对华思维方式正在转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丁立说:“佐利克的谈话折射出美国决策者新的对华战略思路:与其让中国发展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不如使中国纳入到已经形成的世界体系中,让世界体系的规则来约束中国,让中国成为世界体系股权的持有者而不是革命者。”

  与拉姆斯菲尔德最终“不得不”来华访问一样,美国战略思维的转变也同样是情势使然。《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弗里德曼在今年7月撰文指出,中美双方经济上已经变成“暹罗双胞胎”,两者身体独立,腹部血脉相连,盘根错节,任何一方致另一方于死地,自身也难保。

  相连的不光是经济,在全球反恐、在朝核危机中,美方也同样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一种分析认为从佐利克谈话到美国政府要员密集访华,这一套“组合拳”的背后,美国的真实意图其实是让中国更多地承担国际义务,乃至替美国埋单。

  这种观点有其依据,在9月21日佐利克的另外一番谈话中,他呼吁中国公司采取行动,免除伊拉克所欠的70亿美元债务。而美国财长斯诺的来访也被广泛认为是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施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达巍认为,对于美国的这些动作,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反应。“不过,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这一点正是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改变的一个反映,说明美国看待中国不像看待前苏联那样,不希望苏联的影响超出社会主义的阵营,不希望苏联承担国际义务。”

  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讲话中表示,把中国与20世纪40年代的苏联相提并论是错误的,中国既不谋求传播“激进、反美的意识形态”,也不认为自己要跟资本主义展开“殊死搏斗”。他说:“最重要的是,中国并不认为它的未来取决于推翻国际体系的根本秩序。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断定,中国的成就取决于是否跟现代世界建立密切联系。”

  “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美国是接纳中国崛起的。”达巍说。

  不过,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问题专家裴敏欣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提醒说,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美国这种战略思维的转变并不是突发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9日在北京参与拉姆斯菲尔德座谈会的一位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在座谈会中,拉氏也被问及这一话题,他回答说,如果说美国对华战略思维在转变的话,那也是一种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大幅度的调整。

  “第二,佐利克的讲话除了表达美国需要改变对华战略思维的意思之外,还有一层含义是说,中国也同样需要改变对美战略思维:不要把美国看成一味遏制中国的对手。”裴敏欣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实习记者田晓宸/北京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