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大家》专题 > 正文

央视《大家》: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7:21 央视《大家》
央视《大家》: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

文物鉴定家杨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大家》: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

文物鉴定家杨新


央视《大家》: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

文物鉴定家杨新


  大家10月播出节目《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以下为节目内容。

  [开场白]:《女史箴图》是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幅著名的古画,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见到过它。而且我们都知道它是(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但是在2001年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却对这些看似确定无疑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就是书画鉴定专家杨新。

  [解说]

  杨新,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家,在从事书画鉴定的四十年中,他过目的古代书画有数万之多。2001年,杨新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鉴定,这就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地位的绘画作品《女史箴图》,但是地点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主持人:你当时去看这幅画的时候,当时他们怎么保存的?

  杨新:他们英国人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对这个作品进行了改造。他就是像油画一样应该是挂在墙上的,所以他把这个《女史箴图》一段一段就截下来了。

  主持人:截开了?

  杨新:截下来,因为我们的手卷,一打开的时候,前面有包手,接着有引手。这些材料,都是为了保护这个画芯的,也便于卷起来收藏,但是西方人他不习惯这种收藏形式。到了英国以后他们觉得,因为外国人嘛他也不认识中国字,他就看画他能看懂。所以他就把画截下来,单独裱在一块木板上,就把它贴在木板上,其他东西他们一般就不展出了。

  [解说]

  《女史箴图》原来只藏于皇宫贵族之手,作为拥有无数国宝奇珍的皇帝,乾隆把它视为最爱,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画卷上留下的名字显示,每一个见其真容的人都曾声名显赫。但是这件稀世之宝在1900年八国联军的掠夺下,从中国神秘消失,之后被一名英国军官以两个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到2001年,这件国宝已经流落海外整整一百年,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无可估量的损失。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这幅画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它有多重要?

  杨新:它是这样,这幅画它一直相传是顾恺之的作品。因为我们知道顾恺之是东晋时代的一个画家。到现在为止,就是说我们能够找到最早的画家,他有什么作品存在世上,都说是只有顾恺之。所以他是在中国画史以来,有他的作品可以考证的第一个最知名的画家,所以这个画就是在顾恺之的名下它能够得到保存,而且具有历史地位。

  主持人:您是指顾恺之的名下能够得到保存,意思是说,因为它是顾恺之的画,所以历代收藏家都是特别用心地去收藏。

  杨新:特别地宝贝它。凡是写中国美术史的,不论古代或者现代,还是中国外国,都必须要联系到这幅画,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最古老的画种来研究。

  [解说]

  大英博物馆为纪念这幅重要作品进馆一百周年,特地举行《女史箴图》学术研讨会,而令举办方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来自中国的书画鉴定家却在会上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这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他们视为镇馆之宝的《女史箴图》,其作者不可能是顾恺之!

  在文献资料中,《女史箴图》第一次归于顾恺之名下,是在宋朝的《宣和画谱》,书中明确记载,《女史箴图》是宋徽宗所收藏的顾恺之的九幅作品之一。

  时光穿越千年,《女史箴图》作为顾恺之的代表作,已经载入了史册,也被世代的学者所接受。虽然近年来,书画鉴定界对《女史箴图》也出现了许多争论,但也从未真正动摇过顾恺之作为原画作者的地位。

  杨新:这个画过去的人研究的也很多了,有各种各样的一种看法,但是谁也没有怀疑过,这个画最初不是顾恺之画的,只是说它是不是顾恺之的亲笔画,还是后人根据他的稿本来临摹的。

  主持人:有可能是后人摹下来的?

  杨新:还是摹下来这个问题。

  主持人:这有争论?

  杨新:有这个争论,至于是什么时代摹下来的,有的说是唐人摹,唐朝人摹的。也有人说是宋人摹,都说法不一。

  主持人:但是肯定大家都不怀疑这个画的原画是顾恺之画的。

  杨新:都没有怀疑过原画是不是顾恺之画的。

  主持人:可是前人已经说他是顾恺之,或者说他是顾恺之画的摹本,那么您当时做这个研究是怎么给自己设计课题的,题目是什么呢?

  杨新:应该是先断代,后研究是谁不是谁。

  主持人:您断代那就意味着说,如果是摹顾恺之,那也得有一个时代,是不是您一开始设计的题目是:如果是摹顾恺之的,那么时代是什么时候,也并没有想推翻。

  杨新:我没有想推翻,我是在不断的对它考察过程中间,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可是既然前人已经说了是顾恺之的了,大家也都不怀疑。

  杨新:那我就是不管他,就是说不能够完全迷信陈说,已形成的陈说,然后就是说要从新的方法路子来去探索这样一个问题。

  [解说]不迷信陈说,是杨新承传于他的两位老师--我国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启功和徐邦达的优良传统,也是他能撰写出许多重要鉴赏论文,对《清明上河图》等作品提出新的见解的重要原因。但是要对《女史箴图》这一世界知名的绘画作品进行考证,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更为艰难的挑战。

  他仔细收集《女史箴图》的相关资料。《女史箴图》原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设色绢本,原有12段画面,现在只留存下来9段内容。

  这幅山水画是以天下万物都是由盛极而衰的道理,劝诫女史们得意时不要轻狂。

  这一幅皇后正在装饰的内容劝告后宫们不要只注重外在的修饰,更要重视内在修养。

  而这一幅是规劝后宫们不能刻意争宠。

  在杨新鉴定前,他发现已经有许多人从书法风格、人物画的技法上对《女史箴图》进行了分析考证,而他却想另辟蹊径。可是,在这现存两米多长的画卷中,新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根据多年的书画鉴定经验,杨新把目光锁定在其中唯一的一段山水画上。

  [访谈]

  杨新:一个很独立的山水。 

  主持人:为什么选择这段山水作为突破口?

  杨新:因为我考虑为什么从山水入手,从人物入手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人物画,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所以人物画,它有一个临摹的过程,就是我这个时候可以学习古人。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觉得在人物画上,有可能后人临摹的手法已经很像了。

  杨新:很像。

  主持人:不太容易看出来。

  杨新:不至于有多少差异。

  主持人:但山水画时间出现得晚

  杨新:山水画因为起步晚,真正山水画应该是从六朝时代才发展起来的,这个时代就起步晚,而且他在描绘的时候,他没有很好的参照。你比如说一幅宋朝的山水画,我们完全可以照它临摹下来。

  主持人:因为您能看懂它。

  杨新:这能看懂,它有范本。

  主持人:在顾恺之之前山水画很少?

  杨新:很少,没有独立的山水画。

  主持人:所以您会选它做突破口。

  杨新:所以我选它。

  主持人:我想这里面包含了一层含义就是说,可能这个临摹的人,他如果真是临摹的话,他的手法也会比较生。

  杨新:对,就是说你不管它这个山水是后人临也好,或者是原来作者亲自画的也好,他因为好多问题都是在探索过程中间,所以他留下的印迹,在这个时代应该是比较清晰一点,比看人物画要比较准确一点。

  [解说]这幅山水画只占《女史箴图》内容的九分之一,在这方寸之间,杨新从哪里能找到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呢?

  杨新开始大量地收集我国出土文物的资料,他想借助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建立一个历史坐标,在相互的比对中,就一定能找到《女史箴图》的历史归宿。

  在翻阅这本《中国美术绘画史》时,一个砖雕引起了杨新的注意,这是东汉时期一个名为《盐井》的画像砖,其中正有杨新寻找的非常典型的早期山水画。或许从这里追根溯源,就能对照出《女史箴图》已经走了有多远。

  [访谈]

  杨新:你看这个《盐井》又烧窑、又打猎、又打柴,这么广阔的一个社会生活,必定是在一个很大的山水,很大的一个场所里面。

  主持人:于是他画了很多山。

  杨新:所以他画了很多山。

  主持人:把这个场景分别隔开了。

  杨新:对对对。

  主持人:那从绘画的发展史上来讲,这个是属于比较幼稚,比较早期的绘画。

  杨新:对对对,你看那个过板桥的两个人,挑着柴禾担子。

  主持人:这两个人基本上飞过去的。

  杨新:对对,实际上是画家要他走这个桥上过来,但是我们看起来好像悬空,像飞过去一样。为什么他两个东西结合不到一块儿?比如说就像我们这个摄像镜头一样,我把那个大山大水的背景照下来了,然后把一些社会生活内容也照下来,然后两个底版一重叠,就洗出来了,就是这样子。他没有解决一个统一的问题。

  [解说]杨新发现《女史箴图》中,这只蹲在山上的老虎和山体的比例明显失调,同样没有解决人和景的统一问题,但是它又明显地比《盐井》先进,因为此时的山已经有了立体感,而《盐井》中的山只是一条单一的线。

  在不停的临摹思考中,一个想法闯入杨新的脑海。如果找出山水画中的山体开始画出立体感的起点,那么《女史箴图》出现的时间将会与之相距不远。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杨新的眼前一亮,一个重大的线索出现了。

  杨新:这是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出土,一个墓室壁画,它是十六国北凉时代。这个山我们看到还像排队一样,山上的树也是。

  主持人:树比山高。

  杨新: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人们没有注意到的,就是它在这个山中间画了两条线。

  主持人:有立体感了。

  杨新:对,有这两根线条,我觉得这两根线条加上去,在中国山水画上是了不起的一个发现,了不起的一个发明。

  主持人:这就说明实际上这幅画比这幅画要进步。

  杨新:要进步,你别看起来很简单,它实际上观念上很大进步。它画了一个人字形的山峰,好像我们写一个“人”字似的,但是“人”字面前像个“个”字,一个两个的个,它中间加了一条线条,甚至加了两根线条,他要把它当成一个锥体来画,尽管他画的不成熟,但是他有这个观念。

  主持人:我觉得您注意的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都太细微,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您之前有没有人在研究这些东西?

  杨新:没有没有。

  主持人:那这时候您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杨新:我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说,要在北凉时代才开始会画这种锥形的山,才开始把一个山画成一个锥体。

  主持人:那就是说这个不会早于北凉。

  杨新:是不会早于北凉,它已经很成熟了。

  [解说]考察《女史箴图》的历史起点放在了北凉之后。北凉是十六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420由北魏统一了华北,宋齐梁陈也在南方先后兴替。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这一阶段十分盛行,在留传下的大量佛教浮雕中,杨新发现,这个《经变故事》已经超越了《女史箴图》,它这里已经解决了《女史箴图》中没有解决的比例问题。

  这个发现让杨新十分兴奋,因为由此可以推断,《女史箴图》的产生时间应该就在凉朝之后的南北朝时期!这一结果就否定了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的千年神话,因为早在公元406年时,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就已经去世了!

  主持人:就证明了这个画不是顾恺之本人做的。

  杨新:不可能他创作的,他画不出来的。

  主持人:但是后人要是临摹的也不太可能

  杨新:不可能的。

  主持人:因为所谓临摹古人的画,他会严格按照古人画的样子去临摹,他不能够把当代创作的这些东西太明确地都加进去,如果那样不叫临摹了。

  杨新:不叫临摹,叫创作了。

  主持人:不管是临摹还是原创都不可能。

  杨新:都不可能。

  主持人:但这个时候您要知道您得到这个结论是一个很大胆的结论。因为没有人说,一直都认为是顾恺之…

  杨新:对对,前人没有过的。

  主持人:可是您那时候自信吗?

  杨新:我也不完全很自信,这只是一个方面,我还必须要全面地考察这幅画。跟顾恺之有什么关系没有。当时我觉得就是说奇怪,如果说是顾恺之画的话,他的山水画不能画成这个样子,那么就是另外人画的。

  主持人:其实您最终是要回答,谁画的这幅画。

  杨新:要进一步就是考证为什么要画。

  主持人:那这时候的突破口又是哪儿呢?从哪儿开始的

  杨新:这就是讨论这个画的主题。

  [解说]从《女史箴图》中的文字看,它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而创作的,当时张华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讽谏晋惠帝贾皇后,规劝后宫的妃子们遵守道德礼教。《女史箴图》的画面也都是按照原先的文字以图表意。张华是以文人的身份向上谏言,可是又是谁,他又为什么要把这个文学作品变成《女史箴图》呢?

  相关专题:CCTV《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