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家》:专访著名心脏内科专家陈灏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6:10 央视《大家》 | |||||||||
著名心脏内科专家陈灏珠 央视《大家》9月27日播出节目《著名的心脏内科专家陈灏珠》,以下为节目内容。 五十年前,当人们还为患上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等传染性疾病而痛苦的时候,一位医生大胆地提出,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将是冠心病。如今当年的预测已经变成了现实,冠心病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今天我们为您介绍的大家就是当年的那个预测者,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陈灏珠。
解说:今天,著名的心脏内科专家陈灏珠院士要指导一台导管手术,病人是64岁的陈先生,他在两天前突发心绞痛住院上海中山医院。手术之前,陈灏珠对病人进行最后一次检查。陈先生被诊断为冠心病,也就是病人的冠状动脉血管被堵住了,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导管介入手术。在狭窄的血管里放入支架,恢复血液的畅通。手术准备一切就绪。手术是局部麻醉,病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陈灏珠院士将在监控室指导整个手术。为了了解堵塞血管的程度和位置,首先要做造影。医生先在陈先生的股动通过穿刺针穿刺到动脉,插入引导钢丝,并直接送入心脏的主动脉。 记者:哦,很软。 陈灏珠:这个软的是头上软,后面是硬的,因为他是软的不伤害血管,后面是比较硬的,要有一定硬度才能放进去。 解说:这根钢丝的作用是引导用来注入造影剂的蓝色塑料导管准确进入心脏。当导管到达主动脉后引导钢丝将被撤出。在导管的尾端打入造影剂。这就是显影后的冠状动脉,看起来像缺口的地方就是堵塞的血管。 陈灏珠:严重,非常严重。这个狭窄应该是95%左右, 记者:不去治疗再继续会怎么样? 陈灏珠:那就是完全堵起来了,下面这一块都没有血液供应了,通俗点说就是因为心脏很大一块都没有功能了,心脏正常的功能就不行,就维持不住血液供应,维持不住全身的血液供应,所以我们叫他心率衰竭,就是心脏的力气没有了就是所谓心率衰竭,心脏没有力气。心脏没有力气首先病人的感觉就是气急觉得心跳,然后是肿,腿上肿,脸上肿,到后来心脏就不跳,心脏不跳,人就走不了,生命就终结,这就是他的后果。 解说:这就是要放到陈先生血管内的支架,它附着在这根长长的钢丝的一端。 陈灏珠:现在这个时候他等于是收缩的,放到里边打造影剂进去,从后面撑开来。有一定的压力,用八个大气压打进去撑开。 解说:带有支架的球囊进入堵塞的血管之后,球囊将被撑开并把支架留在血管中,使得血管恢复血流畅通。这就是已经撑开的球囊,狭窄的血管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球囊打开时,陈先生也有感觉。手术后的第二天,我们在病房见到了陈先生。导管手术这种治疗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陈灏珠就是这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早在70年代,他就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陈灏珠:那个时候是1973年的时候,已经有一些美国的学者,特别是美籍华人它们回来学习交流,做学习报告。那么就提到这个东西,我们的冠心病在那个时候开始增多,我们的领导卫生行政领导也觉得有需要来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冠心病首先精标准诊断要明确,比心电图要进一步的诊断,所以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 主持人:当时做这一个诊断方式有危险吗? 陈灏珠:有,因为造影剂是跟血液循环在一起,血液是带氧气的,造影剂是不带氧气的,如果你造影剂很多,就很容易引起缺血,缺血就是缺氧。更严重的,如果完全堵住,一个管子塞进去把冠状动脉堵住的话,那可能也会引起心肌梗死。常常我们打造影剂打进去的时候,有一个反射的作用,我们就让病人咳嗽,咳嗽就是可以把造影剂赶快洗出来。 解说:那时陈灏珠是上海中山医院的心内科主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与同事们在动物和人的尸体上做了无数次实验。 陈灏珠:那个时候是文化革命还没有结束,大家更小心了,因为一发生什么问题,大家都承担不起。所以我们一个组对这个问题更为小心。 主持人:当时在这个事上有没有一些明显的来自手术之外的压力?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 陈灏珠:最深刻的问题就是工宣队支持我们去弄尸体。而且这个尸体还不能完全僵掉,完全僵掉跟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拉过来有的时候这一批风还是有一点软的,这个肌体还是软的。这样子那血管就打进去,所以我们尸体做的很成功,然后做人一样进去了。 解说:冠状动脉造影术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目前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当医生清楚地看到患者冠状动脉堵塞情况时,就可以准确地放入支架,或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了。陈灏珠因此被称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 解说:陈灏珠每周一次的例行查房是学生们最紧张也是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在现场,他们必须记住每个病例的诊断细节,否则在之后的病例讨论中就无法回答陈灏珠提出的问题。 解说:在病例讨论中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是陈灏珠坚持了27年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每个病例的细节。其实这也是陈灏珠读书时的一个习惯,他说,这个习惯的养成也得益于当年读大学时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 陈灏珠:大学的时候,日本人后面追,所以教科书也没有,老师上课我们记下来的记录就是教科书了,所以我就训练成为可以很快记下来, 主持人:纯粹是当时流亡之中,流亡大学里头的这种做笔记形成的习惯。 陈灏珠:对,所以我会很快的记录笔记,上课也一样,这么多课上下来,所以课堂效率要提高的话,必须要自己很好的记住, 解说:流亡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陈灏珠的整个求学时代。1924年,陈灏珠出生在香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陈灏珠随父亲回到了祖籍广东省新会县,没想到那一年新会县发大水,他又不得不跟随家人步行了一个多星期,来到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在那里陈灏珠完成了中学学业,并于1943年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那时由于战乱,中正医学院的校址曾几度搬迁,先从江西的南昌搬到位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永新县,之后又迁往赣县唐江镇、福建省长汀县,直到抗战胜利结束后,才又迁回南昌。 主持人:流亡的时候是不是也很辛苦? 陈灏珠:很辛苦。 主持人:生活也很艰苦,但是好像没有影响到您的身体,您的身体今天非常健康。 陈灏珠:那是后来补充的。你说艰苦,艰苦什么地方呢?我们那个时候吃饭,叫做军米,军米就是从前给部队吃的米,这个部队不是共产党部队,那是从前国军,国军吃的米,反正是最差的米给国军。 主持人:那个时候接触的病最多是什么? 陈灏珠:那个时候感染性疾病,结核病,营养状态很差,抵抗力很差,各种细菌都来,结核菌来了当时没有药治疗,当时还没有药,所以结核菌来了。所以很多的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得结核病的比较多。 主持人:当时您身边的同学有吗? 陈灏珠:有,我们这一帮进去的时候有100个人,到了毕业的时候只有30个人,剩下的有的是成绩跟不上,因为学习还是艰苦的,有的跟不上,有的就是生病,生病多数就是肺结核,坚持下去了。 主持人:您这种流亡大学给您这一生留下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陈灏珠:就是使得我们大家学会了如何适应艰苦的奋斗,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大家觉得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一定要学好,像孟子不是讲了一个“天子降大任于斯人也,毕竟苦其心志劳其肌肤”就是说要有道德,要有坚强意志,经过磨炼能够成才。所以我们这一帮,毕业的同学当中,我们成才的还是比较多的,尽管那是流亡的学校,有三个院士。 解说:1948年陈灏珠以优异的成绩从中正医学院毕业,同年,他被推荐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实习。这家医院是1936年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当时的院长是我国现代外科学的先驱者沈克非先生,那时沈先生主张广纳贤才,力戒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因此学习成绩优异的陈灏珠毕业后被推荐到中山医院实习,一年后他正式成为中山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患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很多,当时普遍的检查方式是用X光或者心电图。为了更精确地诊断这两种疾病,陈灏珠尝试将一根导管顺着血管直接插入患者的心脏,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 陈灏珠:用导管来诊断心脏病我们叫做有创性的诊断,就是要放一根管子通过病人的皮肤进到血管然后再插到心脏里边去,所以这是有创性的检查。有创性的检查跟无创性向比较,比如说心电图,比如说照X光片,哪怕做透视,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缺点就是造成一定的创伤病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优点就是它的管子直接就放到心脏里边去了,就是直接到有病的地方去到那里去探测这个病怎么样,当然比在皮表里边来做要正确,它就是有这么一个优点。我们诊断疾病,当然要求越精确越好。 主持人:您当时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在技术上当时是不是也面临一些难度,怎么解决这些难度的? 陈灏珠:静脉血我们从腿上放进去,或者从手上的静脉放进去,它的血流方向是顺的,因为静脉血流要回到心脏。而从动脉是逆血流倒过来,这个血流从这里出来,你硬把导管从那里放进去所以是逆血流的方向。操纵导管是一个很细的工作,但是它掌握的东西无非是一个前进,一个后退,沿着这个血管的前进后退,还有一个是转动,顺时针方向转,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就是这几个操纵。 主持人: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它的方向。 陈灏珠:因为这个管子它不是一个直的管子,直的管子到不了什么地方,因为它只能直着到就完了,它顶住了,你有一个弯度呢,到那个地方去,碰到要转弯的地方,比如我们这么一转它就过去了。 主持人:等于这个过程…… 陈灏珠:这个过程是很细腻的操纵的过程。 主持人:会不会发生导管会损伤血管,穿破血管,或者在血管当中出现损伤的情况。 陈灏珠:会的,这是看操作的人如何来掌握。如果这个管子它硬,很硬,它可能就会把血管捅破,如果捅破了大的血管,到了大的静脉、大的动脉的话,在胸腔里边那是很危险的,那个时候血马上会跑出来,马上就有可能影响休克,休克就是要抢救了,马上开胸,把它封起来。 主持人:我们在做这样的手术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陈灏珠:这个很少,很少发生。 解说:心导管检查是一项细致危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这种检查,能给心脏病患者作出精确的诊断,从而为外科医生开胸做手术提供依据。这项技术的成熟,直接促进了五六十年代我国心脏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 1959年,已经成为心脏内科主治医生的陈灏珠开始有意识关注心脏病病种的变化。这一年他把1948年到1959年十年间所有到中山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就诊过的心脏病病人,共3778个病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发现,虽然患冠心病的人数排在第五位,但是患者的数量却在逐年地增加。在参考了国外的相关资料之后,陈灏珠大胆预测,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将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病种。随后,他每隔十年都做一次这样的调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中国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时,在国外,冠心病已经是最普遍的疾病之一。1975年,时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的陈灏珠,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前往无锡抢救来访的美国专家。 相关专题:CCTV《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