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故宫博物院8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新闻会客厅:梁金生--家在故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20:50 新闻会客厅

  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梁金生谈故宫的节目,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今年10月份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之所以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流连忘返,是因为它所藏国宝之多,之珍贵,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故宫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国家一级文物就有上万件之多,因为珍贵,国宝命运多舛,也因为珍贵,有数不清的人愿以身家性命来保护它,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
公可以说就来自一个故宫世家,一家五代人都和故宫有着深刻的渊源。

  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松竹梅香炉。

  对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进行检查的人就是梁金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他负责故宫150多万件文物的保管、征集和抽查。这一天,这件被借到日本展览的香炉重新送回了宫里,按照入宫程序,香炉必须经过他的许可和细致的检查,才能重新回宫。

  主持人:梁先生您好。我知道现在用一个市场参考价值来说一个文物的价格显得有点片面,但是对外行来讲,这确实也是一个相对简单和直接的办法,像您刚才检验的青花瓷香炉大概价值多少?

  梁金生:价值只能说为了文物的安全保险的价值,我们定的是五百万元美元。

  主持人:自己亲手拿着捧着这样的国宝,心里是什么滋味?

  梁金生:这是一个工作需要,反正别人没拿着,我拿着呢,挺满足的一种心理。

  主持人:像故宫文物借到其它地方展出,进出也算频繁,什么样级别的文物作为您来说都要出场的?

  梁金生:现在一般说比较重要的展览,不管是出国展览还是在国内巡展,或者谁来借,我基本都要到场。

  梁金生,今年58岁,已经在故宫工作了26年。这是梁家第五代人工作、生活在故宫。1851年,清朝咸丰年间,梁金生的曾曾祖父在当时的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1873年,梁金生的曾祖父又进入宫廷就职,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这些画是梁家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宫中的作品,两代宫廷画师都擅画山水花鸟,当年的这些作品,现在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梁家人已不容易看到了。

  主持人:您是从小就知道家里这段历史吗?

  梁金生:从小就知道我们家都是在故宫的,从我懂事的时候,因为生活在故宫的院子里。

  主持人:您在管理收藏故宫文物的时候,有没有经手过或者看到过您的曾曾祖父的画?

  梁金生:现在在原状陈列的陈列室的墙上或者屏风上有他们的作品。从库房里看,我一件还没看过呢。

  主持人:在那些作品前面,您有没有特意停留过,仔细地看过,然后有一种和他们在对话、交流的感觉?

  梁金生:有,而且非常自豪地跟我旁边的工作人员讲,瞧,这我们家祖上画的。

  主持人:您第一次看到那些画的时候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梁金生:主要还是一些山水画、花鸟。

  主持人:能感觉到您和这个画的作者之间是有血脉关系的吗?

  梁金生:他们的名字在那儿呢。

  主持人:看到名字就有亲近感了?

  梁金生:对,毕竟是一家人嘛。

  梁金生并不怎么清楚宫廷的画师生活,到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老先生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年的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继续为宫廷作画。192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画院被封,梁廷炜只能放弃画师职业,任善后委员会的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

  1931年,由于日本侵华,故宫博物院为躲避战乱,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开始南迁。梁家的第三代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和第四代梁金生的爸爸梁匡忠先生,也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当时,梁金生的爸爸年仅14岁,也跟随国宝南下,后来担任国宝保管职务。1949年全国解放前,梁金生的爷爷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并于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金生的爸爸梁匡忠则留在了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了北京故宫,继续守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

  主持人:到1949年的时候您家里人就分成了两半,爷爷、奶奶和叔叔,还有您大哥押送一部分故宫的文物精品去台湾,您父亲、母亲和您其他兄弟姐妹就留在南京,这个事情对家里来说可是件大事儿,当时最开始得到这个密令的时候,家里是什么样的反应?

  梁金生:当时据我父亲讲,没觉得是什么,他就认为就是工作需要,他们去了,也可能我们紧跟着也去,或者他们去完了以后过两天又回来了,没觉得是个什么特别重大的事儿,生死离别那种感情,没有。

  主持人:到什么时候渐渐发现,分隔两岸的亲人很难相见?

  梁金生:新中国成立了。

  主持人:家里人是渐渐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

  梁金生:对,就意识到,再见面可能就难了。

  主持人:第一次和台湾的亲人取得到联系是在什么时候?

  梁金生:在1986年、1987年。台湾有一个原来曾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先生,后来他移居美国,到北京故宫来看东西,当时的杨新副院长知道这个事儿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来一趟,说他这儿有一个原来在台北故宫工作过的,我就和这位先生见面了,他就说起这个事儿了。当时两岸还不能通信,他说你可以写封信,我给你转过去,就这样,一封信就从美国就转到台湾。一封信写过去以后,后来就接到我哥哥的回信了。

  主持人:您在信里写什么了?

  梁金生:说了离别以后我们家现在的情况,爸爸还在故宫,我现在也在故宫,把这个情况讲了,说你走以后又多了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就讲了很简单的事儿,问一下爷爷、奶奶、叔叔这些情况。

  主持人:当时您也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只是投石问路是吧?

  梁金生:对。

  主持人:当您得到了这么一个珍贵的信息线索,回家马上要跟您父亲讲吧?

  梁金生:对,马上跟他讲了。

  主持人:他是什么样反应?

  梁金生:他反应挺激动的,因为毕竟有信息了,接着第二年、第三年,他们就来北京了,我二叔,后来我哥哥和三叔也都回来过。那时候他们来信的时候就讲了,爷爷在1972年就去世了。

  主持人:联系上之前已经去世了。

  梁金生:对,我想他可能也是因为这件事辛酸苦辣一辈子。

  主持人:你们家里人有没有坐在一起有时候也会说起来,因为故宫文物的迁移、周转,家里的命运就完全被它影响了,发过什么感慨没有?

  梁金生:没有,这个自己没法选择,怎么选择,选择不了。

  然而,梁家的坎坷到梁金生这一代并没有终止。

  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护卫国宝的传奇家庭中,梁家的孩子们,名字也都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名,梁金生的大哥,是在国宝押运到四川峨眉出生的,因此取名叫梁峨生。梁金生的大姐是国宝押运到乐山出生的,乐山古时叫嘉定府,因此取名叫梁嘉生。梁金生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是在国宝被押送到南京时所生,因此取名叫梁金生。他和普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文革期间,致命的“海外关系”和家庭出身为梁金生带来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和怎么也躲不开的磨难。20岁那年,他被下放到内蒙古插队。在插队的11年间,入党、提干、招工、招生,这些当年的“好事”,也总是与他无缘,一切看起来都是因为他的家庭出身“问题”。

  主持人:您在内蒙插队11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您有时候会想起故宫那个院子,想起里边那些国宝吗?

  梁金生:平常聊天有时聊起来,聊故宫,不是什么都聊,有时候也聊故宫。

  主持人:那时候特别迫切想回到北京,回到故宫里吗?在插队的11年时间当中?

  梁金生:没有那么迫切地想回来。

  主持人:您当时在插队的时候对自己未来怎么想的?

  梁金生:我就想在那儿呆一辈子了,后来是我们牧场的场长,非常好一个老头,他做我的工作,他说你还是回去吧,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有儿子了,他说咱们这儿教育条件这样,你在这儿一辈子没关系,哪儿的黄土都埋人,你的儿子应该能够享受好的教育,而且政策又允许,你不回去将来他要埋怨你的,这样才要下决心回北京。

  主持人:不想念皇城根吗?

  梁金生:我觉得我回北京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别的工作我好像没太大的兴趣。另外,在那个地方我觉得还能发挥自己的一些作用吧。

  在文革中遭遇磨难的梁金生,终于在1979年迎来了命运的改变,这一年9月,他回到了北京。然后,他还是像他的父辈一样,选择回到了故宫。故宫,似乎成为梁家几代人共同的心灵归宿。

  主持人:后来您到故宫文物管理处工作以后,就可以在库房里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文物了,这时候您的感触应该跟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家庭渊源的人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太一样吧?

  梁金生:跟别人没探讨这个问题,在面对文物的想法可能都一样。我终于也从事这个文物保管工作了,可能有这么一层心理,他们可能没有。

  主持人:重新回到故宫,您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呢?

  梁金生:我做这个工作,就是一种享受了,就是一种工作。我觉得很好。

  主持人:回故宫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梁金生:对,前两代人原来在清代,我祖父把东西南迁,我父亲又运回来,现在我再来进行整理,这是完整的一条线。

  主持人:故宫在我们平常人眼里看它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是一个文化遗产,而您家里人跟它都有密切的关系,家里的命运起伏都跟它有关,故宫对您来讲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梁金生:从现在来看故宫就是我们家了。

  主持人:故宫就是您的家,这不是谁能说得出,这不是轻易说不了这样的话的。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故宫博物院80周年纪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