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术界领袖李远哲反戈陈水扁(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5:12 南方人物周刊 | |||||||||
10月15日,与台湾中研院评议委员会院士们开会的李远哲(右)正陷入沉思 身为台湾学术界领袖的李远哲,一直被认为是民进党的重要同路人,他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将陈水扁送上了2000年的“总统”宝座但最近他在台湾“立法院”公开发言,对现政权表示失望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5年在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1974年起在该校任教。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
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是继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之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特约撰稿 陈文杰 发自台北 从“深庆得人”到失去民心 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得主、在台湾素有两代“国师”之称的李远哲,过去一向是学术界的良心代表。他力拒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拢络,坚持学术独立的风骨,被民众称誉为唯一具有“台湾良心”的知识分子,人民曾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代表台湾向上提升的动力。 当年李远哲顶着光环、接受征召,自美返台接掌“中央研究院”(下简称“中研院”),在此过程中,李登辉与他促膝长谈,一时间使李登辉声势直线看涨。为安排李远哲接任“中研院”院长,李登辉不惜以逼退方式,要求素有清誉的前院长吴大猷引退,指令李远哲接任院长。李进吴退,当时舆论界与学术界均以“深庆得人”四字称誉李,对黯然引退的吴大猷则无只言安慰,令吴大猷颇为气馁。 但以“深庆得人”四字印证李远哲日后作为,不能说不是另类的嘲讽。 此因李任“中研院”院长时间长达十二年,但就在最近,在他两任院长任满的前一年,六名任职“中研院”所长与院士的学术界领袖,突发函联名要求台湾当局与“中研院”各所处修改章程,三度续聘李远哲留任院长。岂料此函一出居然引起舆论界与学术界两极争议,舆情反映——支持李留任的不到1/ 3;反对的高达2 / 3。 一叶知秋,情势逼使李远哲不得不发表声明,表明个人“不续任”立场,可是舆论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再要求李“说清楚,讲明白”,另婉劝发函续聘李留任的学术界领袖“要尊重制度”、“不要陷李远哲于不义”,均重击李远哲的要害,争议非但平息不了,事态反而扩大,令李相当尴尬。回想十二年前的“深庆得人”,十二年后的“不可恋栈”,其间转折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与其崇隆学术声誉颇不相称。 李远哲的进退,之所以引起两极化争议,问题不在于李的学术地位受到挑战,而是李的政治清誉经“外来政权”国民党的诱引,与“外行政权”民进党的折腾,早已形同破产,这是李卷入政治漩涡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李远哲既是“台湾良心”,又是学术界“良心代表”,身兼两代“国师”的重任,按理他应是台湾民众仰望的对象,他的去留不应成为争议的话题。然而历经十二年的政海翻腾,李远哲终究不敌政情险恶,台湾政治的难搞,投身政海易,脱离政海难,他的清誉,早就被损耗殆尽,信用破产的结果,他的去留自然会引起议论。 当年李远哲顶着学术光环,放弃美国籍回台,他的“台湾良心”背负民众对他的期许。然而李显然忽略他崛起的本钱,应是“学术良心”。 这十余年来,他无役不与地下海参政,从事与本业无关的政治活动,如在李登辉时代,他受命参与“十年教改”,在十年教育改革过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150万年轻学子成为教改“白老鼠”,他自承教改出问题,使民众对他的期许归于幻灭。 他曾接连推荐曾志朗、黄荣村等担任教育部长,于汉语拼音之役,先折损曾志朗;后因开放大陆学历认证问题,再牺牲黄荣村,结局之惨烈连李都无力回天,最终教改束之高阁,过错只好由李远哲一力承担。 其次,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后,由李远哲出面筹组“9·21重建基金会”,但重建工作不如预期,加上政客的贪婪特性,使李主导的重建基金会备受外界质疑,令李颇为无奈。 再者李远哲基于特殊的台湾情怀,为化解两岸冲突,一再穿梭于美国以及海峡两岸。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他首倡必须与北京当局坐下来谈,自动请缨要求担任两岸特使,以致触怒李登辉,彼此话不投机终致分道扬镳。及至陈水扁时代,李远哲曾经提出“统合论”、“一中屋顶”、“九二精神”等见解,均未获当局留意,令李相当气馁。 两岸政策理念不同:分道扬镳的缘由 其实李远哲后半生的志业,始终在于关注两岸问题,他力主台湾不能锁国必须与国际接轨,和中国大陆接触。他对“一中原则”虽有意见,却极力主张打破框架拘束,与大陆进行协商,彼此从合作、互信着手,待有共识再谈“一中”。他构想的两岸问题,“与国际接轨”、“和大陆接触”、“台湾优先”,乃是他的核心思想。但当局“听多做少”的结果,搞得他遍体鳞伤,无计可施,只有徒唤奈何了。 李远哲因两岸问题,与“外来政权”国民党关系渐行渐远;为“突破框架”,与“外行政权”民进党相处貌合神离,政治形势的险恶,使投身政海的李远哲挫折感日益加深。他左批国民党,右说民进党,是他心境的反射。李私下常与朋友论及,“与李登辉相处,他听我四年的意见。与陈水扁来往,他只听我四天的看法”。这句话道尽李远哲的政治处境,非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 当年李远哲为支持陈水扁,出面筹组“国政”顾问团,但由于民进党执政不力,纵然“国政”顾问团解散已久,他仍须为此事负责,成为舆论抨击的目标。而由李口述的“挺陈”的专文《台湾要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也因为陈执政以来弊案丛生,成为台湾民众的笑柄,令李下不了台。 确切地说,这十二年来李远哲的“台湾良心”,始终盖过“学术良心”,是他愿意投身政海的关键因素。然而“台湾良心”不敌政商势力的侵蚀、与政治漩涡翻转时,他的表现,确实有愧于台湾民众的期许。对此李远哲曾私下告诉朋友说:“台湾政治难搞在于立场分明,而非是非分明,偏偏学术界探讨的是真理不是立场。”一语道尽他投身政海的难处。 目前李远哲潜存于心的问题,仍是两岸关系的发展。李认为台湾陷于永无休止的内耗,根源于两岸关系被操弄:执政当局运用民粹式操作手法衍生出排御性的两岸政策,完全不符合台湾的生存需求。故而李一再建议陈水扁与北京当局正面接触,不要陷入泥淖而难以自拔。无奈陈为选举听不进李的建言,甚至连李自己有意与大陆保持接触也被拒绝,令李颇为不满。是以两度挺扁的李远哲终于表明不续任立场,两岸政策的理念不同,绝对是一个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外界认为李是“去中国化”的首倡者,此乃冤枉了李远哲。李曾经强调:政治与文化不能混为一谈,不管政治如何演变,两岸文化脐带都无法斩断,既然是隔绝不了,所谓“去中国化”仅是一种政治运动,成功机率不高。 由此显示,李对民进党推行“去中国化”议题,持保留立场。他自承教改失败,回击李登辉、陈水扁的教改美梦,无疑说明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文化不会因政治立场而转向”。只不过李介入政治太深,两岸问题与教育问题又是当权者的禁脔,几经冲撞的李远哲,虽搞得自己遍体鳞伤,却仍致徒劳无功。 知识分子参政,绝不能拿学术清誉为政客背书,经由李远哲一事,已成为一个教训。十二年的政海翻腾,终于赔上了他一生清誉。两任“国师”生涯,结果愈陷愈深,颇有难以翻身之苦。他的去留,固然是李个人从政生涯的一次悲鸣,从深处来讲,更是台湾知识分子参政的悲哀。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