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秦风:用老照片重新打量历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2:07 南方人物周刊
秦风:用老照片重新打量历史(图)

秦风在自己的台湾文史工作室里 图/受访者提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照片不会说假话,一个人是什么形象,照片呈现出来,不是我能修改的,所以照片的证据性特别强,它可以引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历史

  -本刊记者 黄广明

  最近几年的中国大陆书坛上,一系列反映民国或台湾历史的老照片集相继出版,读者
反响强烈,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上海文汇出版社的《民国南京》、《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蒋家私房照》、《梦回沪江》、《民国名人再回首》,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抗战一瞬间》、《岁月台湾》、《宝岛风情》……那一张张黑白照片年代久远,既有历史上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庆典仪式上的拘谨严肃,也有他们私生活场合的轻松率真;既有普通民众在战争、政权更迭等特殊历史时期的颠沛流离、张皇惊恐,又有他们在安定时期的柴米油盐、工作休闲的细腻与琐碎;既有解放区,也有国统区;既有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伪满地区,又有大后方……战争的炮火纷飞,民众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娱乐明星,时尚流变……这些几乎从未在大陆亮相的照片,为内地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直观的参照系,既而引发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给予新的打量和观察……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图片集制造了内地图书市场近年来持久不衰的民国热和台湾热。

  这些图书的署名,都写着“秦风编著”。秦风是谁?他是怎样得到这些大陆读者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的?出版这些画册的意义何在?

  秦风先生本名徐宗懋,1958年出生在台湾高雄,父母是

福建福州人。1980年秦风从辅仁大学毕业,先后任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时报记者,2001年成立台湾文史研究工作室。近日,时常穿梭于两岸的秦风先生来到广州,与记者晤谈。

  日本是一个战败国,资料保存比我们做得好

  人物周刊:您最早从事文字记者工作,后来是怎样走上历史图片的收集与出版这条道路的?

  秦风:1995年前后,我30多岁,担任中国时报总编辑助理。时值抗战胜利50周年,那时大陆的纪念不像这次60周年这么热。台湾也在纪念,那时台湾还是国民党当政,李登辉掌权,虽然当时台独势力已经露脸,但不像现在这样猖獗,毕竟台湾搞了几十年的大中华的教育,不像现在抗战胜利60周年只有国民党提,当政的民进党完全不提。

  为了收集资料,我去了日本,发现日本虽是战败国,却也在大规模地做战后50年纪念,只是角度跟我们不一样。一个是讲战争时期,包括战前的动员,战争的惨烈,接着就是讲战后50年日本的演变与发展、成就,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图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图片制作相当有水平,精美,翔实。当时我就有一个深深的遗憾,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而我们的图片就那么几张?大陆的情形就更糟了,那时大陆的媒体连用照片付费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为了找好照片花钱了。

  回来后,我建议报社做一本台湾战后50年的画册。你知道,一个单位要做一件事情,总要有一个狂热分子。为了说服领导批经费,我说做这个不单是为了纪念抗战,也是为了纪念报社创立45周年,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说服方式(笑)。后来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同事负责收集照片,我负责文字部分,挂了一个副主编的头衔,前面挂了10个人的名字,其实他们与这本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本书后来成为台湾的一部经典画册,卖得很贵,1500台币,相当于300多元人民币,卖了上万本,当时一般的画册能卖2000本就不错了。这本书跟过去的画册不同,过去的画册并不感动人,因为它的照片是罗列的,照片之间没有一种内在的情感逻辑,也没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逻辑——照片的排列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就内容来说,我们借鉴了日本的技术和理念。

  就这样一步步做出来了。接下来在中国时报期间,我又编著了几本画册:《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大迁徙》——讲1949年国民党来台前后情形,《中国人的山河岁月》——中国百年近代史。

  “照片不会说假话”

  人物周刊:我们从小习惯于从文字了解历史,而您编著的书籍主要是以图片讲述历史,其价值何在?

  秦风:对我来讲,通过剪裁,用图片来讲故事,把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历史情境呈现出来,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图片有它的直观性,比较容易做。要写文字赚3000块钱的稿费,你得写死。照片就容易得多。照片可以构成一种产业的形态,可以反复使用,文字这家用了另一家就不用了。

  照片不会说假话,一个人是什么形象,照片呈现出来,不是我能修改的,所以照片的证据性特别强,它可以引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历史,比如我曾刊过一张照片——段祺瑞打台球,这张照片就带来新的信息,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对段祺瑞会有多元的认识,减少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再如何应钦,他当时是国民党的陆军总司令,有一张他的照片,他拿着一个铁盘子,跟普通军官一样在食堂排队点菜,看了让人暗生感叹。

  人物周刊:我从小以为,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看了你的《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我发现其中固然有特定时期民众的愁苦,但也有不少安定祥和的场景,如民国时期的运动会,城市中小学教育的规范,民众欣赏音乐等等,还有,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不少看起来都很儒雅。

  秦风:对,照片不会说假话,照片提供了历史的细节,当一个人看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与他过去所受的宣传教育形成的印象不一样,这时他就会感受到心灵的震荡,之后他会启动自我教育机制,正是从这种震撼与自我教育中,读者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不盲从。

  人物周刊:您后来是怎样离开中国时报的?离开报纸是为了专门来做这个?

  秦风:我离开中国时报与做现在的事情没有直接关系。2000年台湾领导人大选,我对媒体的环境有些失望。那场选举对我影响很大,我离开了工作了17年的岗位。当时我感到台湾的中华民族的教育越来越弱,就想到民间去做研究,探寻一下台湾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与任务,就是想在文史方面找材料证据,跟台独对着干。于是我筹办了台湾文史研究会,开始研究台湾在中国的角色与定位。

  当然,我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不是消极的,不是说我为了反台独,中国成为什么样子我都会默认。反台独我们必须吸引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让他们感受到做中国人是光荣的——你工作认真,他认同;你追求一种政治道德使命,他也感到自豪。

  人物周刊:所以您现在收集的图片也想展现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一面?

  秦风:不完全。我觉得一个社会必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里面才能成长,才不会被偏激的想法所左右。对历史、对社会的看法,其信息来源、参照系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这会帮助人们成长、思考。所以,我所做的这些事情的宗旨,是想提供给大陆社会一个更多元的认识历史的参照系。单一的系统只有单一的信息来源,只能产生单一的看法。看法不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多元,以一种理性、建设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和思考社会。

  民国和台湾是大陆的参照系

  人物周刊:具体说对大陆读者意味着什么?

  秦风:对大陆来讲,纵向的方面,最大的参照系统就是民国史,从横向来比较,就是台湾社会。提供一个多元的参照体系,有助于整个民族的成熟。未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成熟的国民,这个是很难的。盖一座高科技大楼,两年就可以了,要民众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可能要花三五十年时间。成熟的国民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做资料图片工作的另一个追求是技术方面的,是想通过照片的制作提升中国人在影像制作方面的工艺水平,向先进国家看齐。

  人物周刊:这些图片的来源和渠道有哪些?

  秦风:买。包括台湾的档案馆、文物市场——老照片本身就是一种文物,还有到日本收集等等,都是来自大陆以外的地区。

  人物周刊 :现在收集了多少照片?买照片花钱多不多?

  秦风:总共10万张左右,精华在1万张上下。买照片花了很多钱,算了笔账,前后大约有300万元人民币。男人啊,大约30岁的时候买第一幢房子,接近50岁的时候准备换一套小

别墅,这在台湾是男人的一个人生任务,这些我都放弃了,我的钱全部拿来买照片了,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一些。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