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风云 在“统”和“独”之间选择定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1:43 南方人物周刊 | |||||||||
“统派媒体”与“独派媒体” 在蓝绿对决的氛围中,为取得民众支持,台湾媒体均要在“统”还是“独”的光谱内选择定位。
陈水扁口中宣称的“统派媒体”,如TVBS、中天、中视、《联合报》、《联合晚报》、《苹果日报》等,一向是批判民进党的“在野媒体”,被定位为“蓝色媒体”。而他宣称的“友台、友报”,比如民视、三立、《自由时报》、《台湾日报》等媒体,因较具本土色彩,被称为“独派媒体”,言论较倾向民进党。而两者之间的媒体如台视、华视、东森、年代、《中国时报》等,因企图开发中间路线却得不到民众与当权者支持,使收视率与销售量节节下滑,成为蓝绿对决下的牺牲品。 台湾的当权者之所以能操弄媒体,关键在于钱与权的运作。 一般说来,被陈水扁指称的统派媒体,自知不受当权者青睐,为免新闻言论受到干扰,宁可向外国银行贷款,也绝不向本国银行借贷,以免当权者运用钱财控制媒体言论。为扮演好媒体的批判角色,统派传媒相当注重舆情走向,以及人才培养,健全财务,挖掘内幕、攻击性强是其经营特色。 而独派媒体因具本土色彩,长期以来都扮演支持民进党角色,在陈水扁关爱下,往往获得大量钱财注入,结果搞到“独立无量(胆量)、生存困难”的地步。如《台湾日报》、民视等媒体。近几年来若非靠陈水扁的资金注入,可能连生存都有问题,遑论扮演“监督政府、追求真相”的角色。 至于两者之间的媒体,景况更是凄惨,如过去长期赚钱的台视与华视,因具有“公营”色彩,在民进党“执政”后人事与业务随之更迭,导致新闻与评论常随政情起伏摇摆不定。在听众与业务大量流失状况下,台视与华视沦落到借贷度日的地步,若非银行受命注入资金,台视与华视已到关台的极限。 以往《中国时报》与《联合报》并驾齐驱,号称“台湾第一大报”,但曾几何时已悄然滑落至第三大报,销售率不及《联合报》与《苹果日报》。《中国时报》之所以沦落,原因相当复杂,但关键因素在于《中国时报》跨媒体经营电视需要大量资金,向陈水扁求援的结果,是《中国时报》新闻力捧民进党,评论痛批陈水扁,搞得两面不讨好。 此事终使《中国时报》回过神来,在隶属中时报系的《中时晚报》停刊后,中时如同出柙猛虎,针对高雄地铁弊案穷追猛打,一篇篇掷地有声的社论痛击陈水扁,尤其是“不认输、不认错、不认账、不认罪、没有廉耻”“四不一没有”的名言,戳穿陈水扁的“诚信”原则,令陈颇为震怒,将中时重新定位为“统派”媒体。 从中时与陈水扁之间的分合,说明媒体必须守住立场,监督政府、打击特权、追求真相,这样才能得到民众支持。 媒体痛击陈水扁 由于高雄地铁弊案的连环报出,以往台湾蓝绿媒体对决的氛围大大降低,这从泛蓝的电视节目中可看出端倪。 泛蓝的节目,如李涛主持的《2100全民开讲》、李艳秋的《新闻夜总会》、陈文茜的《文茜小妹大》、尹乃菁与兰萱的《火线双娇》、赵少康的《新闻骇客》都被称为统派媒体,近几个月来接连谈论弊案,收视率从以往的0.8—1全面劲扬至1.2—2.4。表示以往泾渭分明的蓝绿节目,有许多绿色观众转台收看蓝色节目。 此举令陈水扁与民进党感觉到大事不妙,为此陈水扁、谢长廷等要员纷上电视企图刺激观众回笼。依据以往收视率的统计,只要陈、谢上电视,绿色节目必然是向上跳升,往往居台湾之冠。然而这次收视率不升反降:陈的收视率由1.2下降为0.4;谢长廷更惨,由高峰的0.8陡降至0.2以下。这是陈水扁上台以来从未面临的危机。相反,谢长廷上李涛节目收视率高峰1.1,两者落差居然高达0.9。 绿消蓝涨,可观察台湾的政治气候。在陈水扁神话破灭,谢长廷治“国”无方,民进党“执政”无能,窘相毕露的情势下,位居“执政党”的泛绿民众,几乎已成为隐性选民,不敢大声说出支持民进党,这与2004年“总统大选”做比较,可谓是天差地别。 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吕秀莲等人过去之崛起,与媒体有很大关系。这些政治人物均是民进党内善用媒体的战将,陈清廉、谢机智、苏幽默、吕正直的名声,大多由媒体塑造而成,但他们当权后动辄就状告媒体、关闭电视台、说媒体不公、要求媒体提供时段为其个人服务,反过来都成了媒体杀手。这究竟是他们变了?还是媒体自己变了? 也许基于支持政党轮替的悔恨意识,连身居保皇重任的媒体都开始痛批民进党所作所为,对陈水扁进行无情攻击。相信台湾媒体都开始在追求一个新的定位,如《中国时报》的醒悟,泛蓝节目的收视长红,泛绿节目的力求改造,支持民进党名嘴的转身痛击陈水扁,都显示在后陈水扁时代,媒体的激情找到发泄管道。 然而在激情过后,台湾媒体该如何自省? -特约撰稿 陈文杰 发自台北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