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掏空林语堂的口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8:50 新民周刊

  65年之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京华烟云》掏空了林语堂的口袋,只留下品牌题目和一个标明为“原著林语堂”的衣裳架子空空荡荡。

  撰稿/杨俊蕾

  假如A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1940年做成的一件华服,左边口袋里装着心爱的
人物,右边口袋里是和人物相对应的中国文化,那么郁达夫之子郁飞把译名从“瞬息京华”改为“京华烟云”就是为这件衣裳加上了适宜的品牌,可是65年之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京华烟云》却掏空了林语堂的口袋,只留下品牌题目和一个标明为“原著林语堂”的衣裳架子空空荡荡。

  林语堂笔下的人物命运在这次改编中横遭腰斩,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深湛之思也无从谈起。书中人物本来是以《红楼梦》为摹本来设计,“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姐姐智慧而豪爽,大度而大胆,妹妹聪颖却贤淑,理性又安分,姊妹俩在尘世的患难中彼此扶持,林语堂让她们在少年时做游伴,韶华时成密友,中年后是依傍,表现出东方伦理中最为坚实和美好的悌睦之情。可是改编后的连续剧为了追求强烈的戏剧效果,不顾原作的人物性格逻辑,生硬地在姊妹间制造矛盾对立,让木兰多智而近妖,让莫愁弱智而不幸。一场莫名其妙的替妹出嫁使木兰和荪亚的青梅竹马付之东流,也完全扭曲了莫愁的形象和性格。至于后来又把书中另一个风尘女子的惨状强加在莫愁的命运中,真不知怎样对得起林语堂对莫愁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爱怜和赞美。

  除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被大加删改以外,其他人物的文化属性也在改编后变得面目模糊。曾经亲历文学革命的林语堂深信“论著入人之深,不如小说”,因此在写信邀请郁达夫将英文本译回中文时,特地说明这部作品不是闲情谈说,尤其强调书中每个人物都代表社会文化的一极。

  “曾文伯——儒,姚思安——道,钱太太——耶,孔立夫——科学家,陈三——革命,黛云——女革命”

  众多的人物和各自代表的文化气质构成一幅完整丰富的社会众生相,林语堂尤其强调“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可是剧中的姚思安不见了道家散淡的风骨,却平白生出慷慨英勇的儒家气概。这样的改动表面上显得很积极正面,其实恰恰遮没了历史的真实。中国社会的组成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何必一定要用单一模式套在每个人物身上?197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提名林语堂和他的A Moment in Peking,就是为了褒奖他用生动流畅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了广博丰富的中国文化。谁知30年以后的电视改编不仅没有发扬原作的文化品格,反而有意删减了原著中最精粹的部分,除了题目和人物姓名,属于原作的究竟还有多少?

  面对诸多失误,改编者需要扪心自问:这次选择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改编,究竟是为了再现好故事、好人物,还是冲着原著的畅销和作者的大名呢?如果是前一个目的,不甚知名的文学作品也能改编成极为成功的影视制作,就像斯皮尔伯格改编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的纪实文学《辛德勒的名单》一样。但是,如果是后一个目的,在改编后看不到对原作的尊重和理解,结果只能像口袋空空的衣裳架子,有名无实,徒然招来批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