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杨元庆操练硬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6:43 时代人物周报

  杨元庆操练“硬球”

  -老铁

  新华信的赵民最近在中山大学的一次讲课中说到他最佩服的柳传志时,顺带下了个“杨元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柳传志”的结论。我的一个朋友听了这次讲座,很羡慕赵民的风
采。然而,我不大以为然。

  所谓杨不如柳者,盖因为杨曾言“柳总是政治家”缘故。在中国企业界,能如政治家一样纵横捭阖的企业家真不多,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讲政治”是他们做好经营的一堂必修课。而柳传志不仅带领联想成为亚洲PC产销老大,而且在内部成功解决了总经理和总工的路线之争,使联想避免了分裂的危险。即使到退居二线之际,老柳仍玩了一把平衡术,“分槽喂马”,让杨元庆、郭为各执掌了联想攒下的部分家当,力保领军人才“肥水不落外人田”。

  然而,这并不足以断定杨不如柳。试想,如果那些年联想的经营业绩不如意,中科院仍会在左右为难中最后选择支持柳,而让倪光南出局吗?柳之所以能做企业界少有的“政治家”,首先是因为他在经营企业方面的能耐证明了自己的“企业家”本色,而不是倒过来说。

  更为主要的是,柳带领联想跨越的是长江三峡,山高、弯多、滩险。所以,柳传志70%的功夫用于迎来送往、察言观色,做号令大家撑船之外的事(柳自己的表述是企业经营之外的事)。而杨元庆的使命是结队出海。2004年收购IBM的 PC业务后,杨元庆要讲的政治是国际政治,要留住IBM原有客户、原有团队、且扬弃东西方不同文化并找到结合点,说实话,对规则的理解、充分沟通、彼此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不一样的政治环境。以柳时代的许多“不得不”修为来套评今日的杨元庆,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

  在磕磕绊绊的竞争环境中,只有“硬球”能够取胜,而风度翩翩的大块头们常常纵容“硬球”成长的机会,最终被“硬球”撇下。Dell与IBM、Hp之争,微软与IBM之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轮到杨元庆领导下的新联想来做“硬球”,他对阵的一方,是业界老大、老二,它们对大洋这边抢镜头的老三,不抱善意。

  杨元庆果然是条汉子。如果说他在言语上回击Dell、Hp的挑衅,也许还让人为他的血气过旺而担心,那么在收购后的首个财报公布后,人们可以冲杨元庆打出喜悦的“V”手势。

  当然,PC业无非那样,竞争态势高度成熟后,新联想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剩下来”,剩者,胜也,第二步才是谋取全球业界老大的新桃换旧符。现在机会似乎来了:老大Dell在快速扩张策略支撑下的价格战遭遇了“盈利疲劳”,它2005年报亏损了,新联想在运营效率和制造成本方面完全可以比Dell做得同样出色,其协同效应甚至更出色,它现在需要的是催发联合品牌效应,整合国际业务模式。

  把家都迁往美国的元庆,把“妥协”看成与洋CEO交流三原则之一的杨董事长,把英语定位于通用语言的新联想,也许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出色“硬球”。评价世界地图中的杨元庆,就不必揪住中国一隅的视角吧。

  网游异数彭海涛

  -丛容

  张爱玲女士出《传奇》的时候是24岁。新书上市的头一天,她早起在街上看人们买她的新书,喜滋滋地说了一句:出名要趁早!

  一个天才手持自己的文集在镜头前矜持地微笑,这是旧时代很多文青的美梦。

  到了21世纪,天才少年的标准相是这样的:手持自己公司的财报,或是一张巨额支票,站在自己的大奔前面,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不要挡住我的财路!

  彭海涛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三年前他花了父亲的一百万元创办网游公司,三年后他开发的第一款游戏据说卖了二千万。今年他刚好21岁,照片上的他愣头愣脑地瞪着镜头,还不习惯做出比尔·盖茨式的微笑。

  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价是足以令人羡慕到流鼻血的。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网瘾少年”们,当他们还在为打通关而逃学、刷夜、和教师家长大玩猫捉老鼠时,这个穿着棕色夹克的小伙子已经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和伙伴们讨论怎么分钱了。

  名和利密不可分。小彭同学发了财,自然也要往名人堆里扎。就有好事者把他和一位著名的戒除网瘾专家拉到一处,讨论网游的利弊。在这场鸡同鸭讲的谈话中,那位专家长者语重心长地告诉小彭要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小彭同学则直筒筒地说:有精彩的搏斗场面,加上高质量的画面,就是一款好游戏——这个小子显然不知道怎么和一种完全无法对接的思维方式虚与委蛇。

  当IT英雄成批在中国出现的时候,有人欢呼中国终于有了完全阳光的财富模式,不靠行贿、骗贷、作假的财富模式,简单、直接、透明、有创新力。在这个领域,技术就是竞争力,年轻就是优势。而随着IT技术向人们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年轻的一代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更早地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彭海涛们的“阳光财富”不是依靠国外的风险投资,也不需要急着讲一个故事将公司卖往纳斯达克,他们依靠的是自己的资金、自己的市场、自己的技术,他的成功不是由于复制了某个商业模式,而是开发产品。因此也就更能够引起共鸣和仿效。

  要说全中国那么多网游迷当中,肯定有胜过小彭同学的天才。不幸的是他们没有一个那么有钱有见识的老爸,最后就沦落到专家长者手中,成了被治疗和改造的对象。所以要是你没机会在19岁注册自己的网游公司,你至少要在40岁时成为一家

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以便自己的儿子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第二”。

  马化腾忘记旧伤

  -艾爻

  两个完全不同的玩意儿,互相看不上眼,最近做撕打状,拔拳相向。

  一个是

奇瑞的“奇瑞QQ”汽车,一个是腾讯的QQ即时通信软件系列。争斗的起因大概是,腾讯认为奇瑞侵犯了旗下QQ的
商标
权什么的,总之是奇瑞几年来似乎把腾讯的什么东西拿走了。

  最先是腾讯出招的,奇瑞这边暂时还没什么动静。据说他们在私下解决,既然是私下解决,这个消息是如何放出来的,是被谁放出来的,就很令人费解。至于这场争端谁是谁非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这个要等奇瑞和腾讯互相协商的结果出来后才知道,或者等法官冲他们念判决书才知道最后答案。

  谁都知道马化腾是个聪明人,1998年成立腾讯公司,1999年,推出即时通讯软件。有意思的是,在多种版本的腾讯发展史上,很难找到马化腾1999年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叫OICQ的记载。是人为地回避了?还是历史记录者无意中忘记了?

  无论如何,使用QQ多年的用户是不会忘记QQ的前身是叫OICQ的。至于为何改名,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历史。因为早在马化腾写出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之前,国外就有一种同样功能的软件叫ICQ。最初使用OICQ的人,甚至还以为OICQ是ICQ的中文版呢,直到后来OICQ被迫改成QQ了,才知道是两回事。OICQ是迫于ICQ认为其侵权而不得不改名字。

  ICQ在前,QQ的前身OICQ在后。是不是可以说明马化腾当初是在模仿ICQ呢?马化腾最初至少是有模仿ICQ之嫌的。随后就是马化腾把OICQ改成自己的QQ,并取得大发展,QQ也就成为一个著名的标识,尤其是在很多年青人的心中。

  这点商业价值也显然被汽车厂商奇瑞看到了,于是就有了汽车产品“奇瑞QQ”。当时,奇瑞QQ一出来,很多年青人自然把这汽车跟聊天工具QQ联系起来。不管奇瑞承不承认这点借势想法,在很多年青人心里都是这样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换一种说法,就是“奇瑞QQ”推出时,也似有似无地模仿了腾讯QQ。也许企业是在模仿中进步的——早年,马化腾模仿了ICQ修成正果QQ,然后是奇瑞模仿QQ……

  当年,马化腾被ICQ的力量PK,如今得势的马化腾好了旧伤又要PK奇瑞QQ了。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