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专题 > 正文

当视线在洋山相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09:10 解放日报

  洋山开港在即,洋山热涌申城。昨日起,上海万名市民看洋山活动正式开始。教师、“空嫂”、农民、劳模、学生、院士……都将视线投向了洋山。

  与此同时,也还有来自世界港航界的关注,也还有来自全球传媒界的聚焦。

  方方面面看洋山。洋山是一面多棱镜,每一次折射都是一种光辉,不同的眼中有不
同的洋山。

  方方面面看洋山。洋山已经走近我们,我们也已走进洋山。

  方方面面看洋山。视线与心情一起,急切切地,向着海的方向,奔。

  市民争看潮涌洋山

  昨天上午9点半,由市委宣传部、市建设党委、洋山深水港指挥部联合组织开展的“上海市民看洋山”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首日,2500名上海市民踏上了洋山的土地,2500双眼睛目睹了洋山的奇迹。这一刻,洋山揭开神秘的面纱,尽情展现自身的魅力;这一刻,人们赞叹,人们留恋,人们睁大了自己的眼睛……

  全国著名“空嫂”、上海航空公司的明星服务员吴尔愉和她班组里的姐妹们一起来了。第一次亲历洋山的吴尔愉居然说自己对洋山港并不陌生,而且自豪地称自己是看着它“长大”的。原来,身为空姐的她经常乘坐班机从浦东国际机场起飞。在空中,飞机轻轻地转一个圈就会从洋山港上空掠过。每每在这时,吴尔愉“居高临下”地看一眼洋山;每每在这时,吴尔愉觉得自己和洋山不是那么遥远。而昨天,当双脚第一次踏上洋山的土地,这份激动还是令她甜蜜。“原来洋山港有这么大,这么宏伟,太了不起了。在空中,真是感觉不到。”

  上海警备区某部哨所所长马春来了。这个在南汇芦潮港一呆就是12年的山东小伙子,通过另一种方式观察着洋山的建设。作为哨兵的他,手里拥有一般人没有的“秘密武器”———高倍望远镜。每一次执勤,每一次放哨,通过望远镜的一端,他总是细细端详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洋山。不仅仅是爱好,这更是他的职责。守卫洋山,虽然远在望远镜的距离,但一切可疑的船舶都不允许轻易放过。如今终于有机会到达望远镜的那头,他在洋山说得最多的还是:“洋山太美了!我要继续为洋山放好哨。”

  曾经生活在芦潮港、如今为了洋山建设不得不动迁搬家的南汇当地居民来了。今年60多岁的王老伯原先住在芦潮港庙港村9组,今年4月与洋山配套的A2公路建到了他们家门口。在海的那边,有一座很重要的港就要开通———虽然不是很懂,但他知道这是国家需要。二话没说,王老伯在10天之内就与政府签订了动迁协议。再过半年,他的动迁新房就要竣工交付,早已探过营的老伯,对未来的新居非常满意。昨天,他光荣地被选为代表参观洋山,面对众多记者的追问,他只是反复用一句话表达洋山观海的心情:“值得,值得!这么漂亮的地方,为它作点牺牲值了。”

  拍照留影,到过东海大桥,到过洋山深水港区的人总不会忘了这样的纪念。然而,也有人会有别样的眼光和思考。702研究所副所长朱德祥多年从事船舶研究,3年前就开始关注洋山港的建设。如今洋山港开港在即,他最关心的就是大型集装箱船舶今后的通航情况。当讲解员说到东海大桥呈S型横卧海中,是为了最好地缓解潮汐的冲击时,他满意地笑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林尊琪在东海大桥上顾不上留影,一下车就在四处找一样东西———电线电缆。他发现整个大桥没有一根裸露的电缆,专业的思维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有“文章”。找来导游“咨询”一番,原来东海大桥的电线电缆全都埋在了桥墩中。一切为了安全,一切为了大桥的“延年益寿”,这样的答案让老院士竖起了大拇指。

  ……

  2500名市民,2500个故事,2500双不同眼中的不同洋山。昨天,他们都因为一个名字而聚到一起,那就是:洋山。

  三大院士共话洋山

  采访对象: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海大桥建设咨询专家 项海帆

  关键词———东海大桥让中国在世界有了造桥“话语权”!

  年近古稀的项院士这样解释: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海域大桥,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院士说,东海大桥的诞生,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我行,我能!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桥梁秀”相当成功。海域造桥无经验,风浪大,但我们在创新中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样一件世纪精品,我们力求做到每个细节无纰漏;还有,就是快!与海潮赛跑,与时间赛跑。英、法、丹麦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海上造桥,但搞了30年,而我们只用了3年多。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桥。虽然起步晚,但是学得快,学得好。国外的海上桥梁是20多公里长,我们的桥是30多公里。东海大桥的成功,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采访对象: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洋山港建设咨询专家 刘济舟

  关键词———洋山港建成和开港,奠定上海走向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

  具有50多年建港经验的刘院士,30多年前就来洋山考察过。如今,洋山建港,每个环节每段技术,他都要有关单位将资料寄给他。他说,洋山港的建成,奠定了上海走向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没有风险,社会就不会进步。当初建港,面对很多风险,后来硬是靠着国家级的智慧,来降低和化解了一系列风险。

  采访对象: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洋山港建设咨询专家 谢世楞

  关键词———洋山港体现世界水平。70岁的谢院士,人称“中国波浪专家”。不会游泳的谢院士对海水的“水性”脾气摸了个透。海浪有速度、高度和能量,对水工建筑影响很大。码头建好后,海水的流态变化怎样?为了准确把握拍打在码头上的海浪冲击力究竟有多大,谢院士带着助手,搞了很多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一点一点算个明白。正因为决策前做了大量试验工作,所以说洋山港体现世界水平,或者说中国港口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才有底气。谢院士说,此话一点不虚!

  世界港航祝福洋山

  “洋山要开港了,我们希望通过《解放日报》对

上海人民说一句祝贺!”这几日,随着洋山开港的脚步日渐临近,世界各大港口和国际知名船公司的视野都已不约而同地聚焦到洋山这个东方小岛上。“祝贺、祝贺”,交流中听到最多就是这一句温暖。

  德国

汉堡港营销协会主席索根弗雷先生、安特卫普港港务局首席执行官埃迪·布鲁因克斯先生、香港港口发展局主席叶澍先生、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麦锡光先生、荷兰鹿特丹港务局董事局副主席施特鲁伊斯先生,这些我们曾经采访过的老朋友,依旧对洋山保持着既有的热情:“祝贺你们,祝福洋山!希望洋山开港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货物,希望上海的未来更灿烂,更希望我们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除了老朋友,还有些第一次“谋面”的新伙伴也向我们发来了他们的祝福。近日,本报收到了韩国釜山港港务局主席周俊秀(音译)、洛杉矶港务局代理执行总裁布鲁斯·瑟顿发来的电邮。其中釜山港的周主席在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我们可以看到,欧洲鹿特丹、汉堡和安特卫普港之间的共同开发,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港、

马来西亚的丹戎帕拉帕斯港之间的合作进步。可见,同一地区的港口可以取得共同繁荣。釜山港不仅是上海的姐妹港,而且与上海港关系非常紧密。我希望这一关系能不断发展下去。我期盼着与上海能有更多的交流,不仅仅是在港口和物流领域,更有文化上的交流。”

  对洋山港,世界港口强调的是合作,国际船公司更看重的是机遇。马士基、美国总统、日本川崎……一长串的名单出现在洋山港区管理楼的招商花名册上。正如一位船公司老总所说:“洋山港的建设将触动世界船运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谁也不愿在起跑线上落后。我们祝福洋山,因为我们也将获益匪浅。”

  全球媒体视线聚焦

  众多境外媒体的视线,正不约而同“聚”向洋山深水港。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新闻社、法国法新社、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凤凰卫视等著名媒体,已纷纷表示将派记者前往现场报道。

  被确定参加报道的路透社记者韩碧如说:“我最想亲眼见到那座大桥,30多公里长,简直无法想象。普通读者对于它是如何建成的,一定会充满兴趣。对于专业读者,我想他们可能会更想知道,洋山港未来的商业机会和投资进程。特别是,WTO之后中国物流业及其他投资渠道门槛降低所带来的机会。”

  关注投资热点的媒体,不仅仅是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吴新慧说:“2002年中国宣布要建设洋山深水港后,我们的版面就不断有关于洋山港招标、竞标的消息。今年,我们也转载过你们上海媒体的报道。这个港口是上海走向世界的一个宏图大志,我想它对周边港口将会带来挑战,更会带来契机。”

  2003年到上海工作的韩国联合通讯社记者李宇卓,从那时起就开始关注洋山。“如果说,此前我们报道的是港口建设进展,那么现在读者更想知道的,是它的启用将会对韩国的釜山港和光阳港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双方是可以合作的。”

  过去几年中,当上海港的吞吐量超过荷兰鹿特丹港和韩国釜山港时,法新社都有报道。昨天法新社记者宋杰明说:“这一次,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它将会给中国和世界航运业带来什么变化。”

  洋山深水港开港,显然是航运界的兴奋点。香港大公报记者茅杰说:“我们的‘物流与航运’版,已接到许多客商投放的祝贺洋山港的广告。作为航运中心,香港非常关注上海航运的发展。”茅杰告诉记者,香港大公报所有驻沪的专职记者,已全部投入洋山港报道中。而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中,只有“连战、宋楚瑜大陆行”等两次事件,他们曾这样“集体行动”过———这是今年的第三次。

  (集成:郭泉真)

  王志彦 本报记者 刘颖 邱曙东 实习生 杨群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