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千万富翁为何自称“下岗工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0:18 东方早报 | |||||||||
在江苏某地,有一些身价超过千万的大老板,还想方设法将自己还原进下岗工人的队伍,以领取一张“再就业优惠证”以避税。该市某工商分局一位负责人称,仅所在分局今年已经遇到了近百位这样的个体工商户。 是为富不仁还是机制缺失
许多网友指责这些老板是“为富不仁”。我觉得不必指责老板的“贪欲”,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也不必对其进行道德拷问,因为道德标准、水准各有不同,又何必强求一律呢?再说,用好用足政策是应该的,下岗工人也当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优惠中获益。只要是按照政策规定去做,就不必说三道四,也不能认定为“不仁”。 我觉得应该从制度缺失上去寻找原因。机制健全可以让坏人变好,反之则可以让好人变坏。这早已成为共识,而且事实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政策的界限不明、时效不清,留下可钻的空子,就说明其不够科学规范。另外,在政策制定时往往过多考虑如何去“开始”,而对如何“终止”却重视不够,这样有始无终的“政策”就成了某些人“出轨”的依据。去年不是还有地方发生“遇事故补粮票”的荒唐事吗? 这次暴露出的缺失,应该成为政策调整、健全机制的一个触发点。只要能够适时补好漏洞,或者某项政策在完成使命后适时予以终止,那么,谁也无法去做“不仁”的事。 (江苏省宿迁市孙正龙) 道德与制度的博弈 笔者觉得,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凸显的是个人道德和制度建设之间的博弈,现在看其结果自然是制度败给了个人道德。这种失败更多地是源于我们过分相信道德的力量,而忽略了制度的设计和建设。 我们一味提倡富人应该为社会、为穷人作贡献、捐款,实际上这种呼吁很没有力量,需要做的是从制度设计上加以引导,甚至是诱导。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对待企业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除了数不清的各种沉重税负,还有各部门大盖帽的吃拿卡要,企业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优惠政策,都能变相为企业创造利润,都是企业激烈竞争中的制胜法宝,这样的空子为何不钻? 要之,一味指责富人的钻政策空子、“为富不仁”和“一毛不拔”,在现实的语境下,实在有失公允。要想实现理想的状况,如公民道德的自觉完满,如富人和穷人的和谐相处,如企业积极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尽快制定出能激发大家向上、追求自我实现的制度。否则,一味相信个人道德的力量,则是挑雪填井、南辕北辙。 (青岛财经日报王伟) “逆向”行骗腐蚀公共政策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这种异乎寻常的行骗模式称之为“逆向撞骗”,此类“逆向”骗局,虽有违常理,但近年来也并不少见,比如,此前不少地方都曾经发生的有钱人冒领低保金,以及无良者冒充流浪人员骗取救助站救助资金等事件。 要遏制这种逆向撞骗,我以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从事前防范的角度,有关公共政策的执行部门,要加强协调、管理,提高对优惠、补助对象的甄别能力,尽量减少冒充者利用管理漏洞实施撞骗的可能性,如施行公示制度,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管理者可能一时受蒙蔽,但公众岂能也不知? 其二,从事后惩戒的角度,应该加大对撞骗行为的打击力度。毫无疑问,伪造身份偷逃国家税费、或者骗领低保金,都是不折不扣的违法乃至犯罪行为,但在现实中,对于此类不法行为的惩处往往显得不够严厉,即使事后发现了,常常也是“警告教育”,或者简单地追回被骗款项就算完事,违法成本如此之低,显然与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成比例,而且也不足以威慑效尤者。 (湖北省沙洋县张贵峰) 让利益格局严重失衡 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竟成为国家税收流失的“漏洞”,显然,被富起来的富翁钻了空子,是申请、发放制度,资格审核、管理缺位造成的。 游离于税务监管之外,势必导致富人们越来越富,穷人们越来越穷。令人堪忧的是,“再就业优惠证”优惠了富翁的类似情况,不光江苏省,其他省市也有。 “再就业优惠证”应该只给需要扶植的弱势群体,这样,才能避免使利益格局过分失衡。当它成为富翁避税的“虎符”,成为积累财富的一个手段,使国民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只会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听任这种满足个人的利益的现象蔓延和扩大,其后果十分严重。 钻再就业优惠政策的空子有利可图,造成利益格局严重失衡,干扰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纳税的中坚力量的富翁,跟弱势群体抢国民财富,缺乏公共精神。他们让国家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宏观调控出了问题,影响不良,必须尽快堵住漏洞。否则,富翁享受优惠政策,成为受益者,社会的和谐、公平将遭到严重破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