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2005悬念”将走向何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9:44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孙凤忠 每逢岁末,年终盘点总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例行手续。12月20日的《工人日报》一则题为“百姓期待阶段性成果,别把‘悬念’带进2006”的报道,则为中国公众的2005做了一种“另类”的年终盘点。
报道以“源头治污何时实现?助学贷款何时落实?矿难何时不再?……”的句式开篇,将公众的思维顺势切换到诸多“悬念”当中。省略号里未尽的内容,当然可谓“极大丰富”,公众随手即可补充上很多:医疗改革何时成功?高涨的房价何时回归理性?教育何时不再是国人的“消费大件”?官商勾结歪风何时刹住?电价、煤价等何时不再“凡听必涨”?民生状况何时真正得以改善?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何时缩小?等等。如是观之,以“悬念”作为主线并藉此书写2005年中国民众共同的历史,似乎就再恰切不过。 毋庸置疑,这诸多“悬念”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对即将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思考的引线。倘若说2005年不同于往年,那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历经多年累积起来的各种弊端,都集中在这一年度里显现。 事实上,在现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代,太多的民众利益亟需表达,太多的民众权益亟需维护,太多的社会正义亟需伸张,太多的公权力亟需监督,太多的社会鸿沟亟需缝合,太多的错位利益观亟需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列总结2005年的种种“悬念”,又何尝不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的一种全面考量?然而,当我们把关注的视角往纵深处延伸,便能分明地感觉到,假如2005就在这诸多“悬念”中“毫无悬念”地草草收场,竟至连将来如何予以解决的思路都无法清晰,未免太过遗憾。在胡星斗教授看来,“种种悬念的真正‘落地’,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各项制度建设的考验,也是对社会素质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俨然也都系于这种种“悬念”之间。 政府及有关方面何时才能正视所存在问题并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何时才能在“以民为本”理念的贯彻执行上表现出更大的诚意并将这种“更大诚意”尽快转化成实际行动?而这从今年“房产新政”的浅尝辄止以及有关部门对“医改失败”的“拒绝争论”等种种迹象来看,不能不让人深表忧虑。在这个意义上讲,2005年是否注定要以“悬念”收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种“悬念”是否能在新的年度里找到破解之道,或者说,2006年又是否能承载人们如此的厚望呢?。 值得指出的是,时下,有些有利的因素有可能促使人们对2006年做出乐观的预期,这就是,问责机制的日趋完善、公众知情权的逐步得以彰显、制度建设应予加强已渐成朝野上下之共识、公民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等;而不利的因素同样多多,比如,在一些问题上,因利益关系的错位,致使中央政策时常“肠梗阻”,公众话语权还严重缺失,而政府与社会也就始终无法形成合力从而系统化地分析、解决问题,等等。但愿这种种“悬念”及其带来的诸多遗憾在新的一年里不再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