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之声寻求国际表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7:29 新民周刊

  和谐之声寻求国际表达

  参与构建和谐世界,已渐成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一个让人怀疑的问题。

  撰稿/刘 洪

  钓鱼台国宾馆,见证了中国外交2005年的繁忙。接连来下榻的外国元首,高密集度的多边会谈,使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也聚焦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影响力。

  中国外交大舞台,又何止一个小小的钓鱼台?

  在一些国际问题观察家眼里,2005年中国全方位外交偶有波折,但进展顺利,这一年既是“收获之年”,更是“播种之年”——中国外交正以更加自信和建设性的姿态展现中国的实力,在为更大的“外交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多极”到“和谐”

  曲星,外交学院副院长,知名国际问题观察家。

  对从事外交研究20多年的曲教授来讲,2005年中国外交“亮点”不断,但他最激赏的,还是中国外交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和谐世界”的理论。

  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主张,其主旨就是“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随后,这一理论在APEC会议、二十国财长会议等场合,一再被提起。

  外界认为,和谐世界,已渐成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就像当年中国“三个世界”划分让世界为之瞩目一样,和谐世界因其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立刻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通过把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推到国际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这是中国外交理念一大亮点,也肯定能使中国主张更容易被世界接受。”曲星说。

  “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也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曲星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包含中国的智慧和主张,因为当今世界并不和谐:不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矛盾,大国和小国之间有冲突,就连发达国家国内也存在歧视和差距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则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继承性。

  “中国推动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愿意合作的,中国没有把其他国家当作敌人或战略竞争者,它主张与别国和谐相处,比起中国原来‘多极世界’的阐述,应该更能被人接受、理解,体现了创新精神。”沈骥如说。

  他解释,以前中国主张建立一个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个主张并没有错,但却可能遭到一些国家不必要的误会,认为中国倾向于打破当前秩序。

  “实际上,中国并没破坏这个体系的意思,中国主张完善它、发展它。比如在世贸组织问题上,这个组织的规则是西方主导制定的,现在是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在推翻它,比如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反而是中国在努力维护自由贸易的精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沈骥如说。

  不久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撰文指出:中国的和谐思想,实际上也表明抛开政治分歧与美国交往的意愿,但这一直是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的立场。

  文化的力量

  除了理念创新外,曲星教授还敏锐地观察到,2005年中国将文化外交摆在了一个突出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促进了国际上的“中国热”,也对改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大有裨益。

  “中国文化外交正不断加强,中国和法国之间有了文化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也将开展类似活动,中国不久前在美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外交活动。中国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文化外交,确实成了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曲星说。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在提高,也促使中国外交从5000年的文化和智慧中吸收营养,形成中国外交的思维理念并指导具体实践。

  近几年让人耳熟能详的“和谐世界”、“与时俱进”等热门词语,就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提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就表示,“和谐世界”的论述,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文明中有许多值得认真汲取并发扬光大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思想,就是“和而不同”的思想的延伸。

  中国文化外交的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它不仅为贯彻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发展双边关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新社12月中旬一篇发自华盛顿的报道就说,中国正通过文化外交的软实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北亚的儒学研究机构提供大量资金,通过发放奖学金以及重视文化和语言项目来团结政治家、学者和学生。”

  “大步走出去”的领袖

  “中国高层今年出访的频率,可能是近些年来最高的,恐怕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沈骥如认为,中国领导人“大步走出去”广交朋友的外交作风,也表明中国确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沈骥如说,“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格更加务实,也更加积极主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每次出访,都不是只说友好的话,也提出了许多制度创新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很务实的,能够为绝大多数的国家接受。”

  比如,在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和谐世界”主张,还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五点建议”,表示中国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等,这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外交非常积极、主动,中国领导人也很活跃。”曲星也对2005年中国“领袖外交”给予积极评价。

  曲星说,正是通过中国领导人积极的外交活动,在重要的几个国际关系上,中国都取得了进展,这些也都构成了中国外交的“亮点”:中俄关系在改善,中美关系在加强,中欧处于稳定阶段,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则在深化。“在理念上、布局上,中国外交今年都有得力的举措、丰硕的成果。”。

  回顾2005年,中国外交环境至少比过去几年更加从容,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许多专家都提到,2005年可能是中美关系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已为中美关系定调:中国是利益相关的参与者。鉴于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关系无疑是中国外交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双边关系。

  沈骥如就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就是中国外交今年最大的亮点。“布什在第一任期上台时,对中国带有明显的敌意,称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他今年访问了中国,这标志着牛仔作风的总统已在中国问题上变得比较理智,也可能意味着美国已接受了中国融入国际关系体系,而且承认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曲星则相对比较谨慎,他认为,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仍来自美国,因为这个一超独大的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仍然抱有疑虑心理。“美国正两面下注,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关系,探讨问题;另一方面,它对中国的发展制造一些障碍,几乎所有敌视中国的举动,都可以在超级大国那里找到后台。”

  “最好时期”的挑战

  中国人正大踏步走出国门,中国国际地位也在迅速提升。对此,沈骥如深有同感。

  “对我们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人来说,2005年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实实在在。”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他在接待澳大利亚的一个代表团时,双方谈到

铁矿石贸易。沈骥如说,中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在铁矿石领域也要节约资源。哪知澳大利亚朋友马上就表示:“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希望能卖更多铁矿石到中国去,因为中国将是最重要的大买主。”

  “如果10年前,中国提出经济和外交主张,许多外国人并不在乎,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外国人就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意见,也必须听取中国的意见。”沈骥如说,现在至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状况最好的时期。

  曲星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很难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是严峻的,不过由于中国外交处理得比较好,所以我们说,机遇大于挑战。”。

  他认为“最好时期”的说法,可能有点忽视挑战了。

  “我觉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环境才是非常不错的,非常主动、积极,因为苏联吸引了美国的压力,现在情况不一样,显然压力比较大,中日关系出现这样一个状况,中欧关系和其他重大关系也还没有重大突破。”曲星说。

  真正收获还在后面

  尽管中国外交得到了相当多媒体和专家的喝彩,但在普通民众看来,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

  曲星教授表示,有一部分民众的确对中国外交颇有微词,“他们的爱国热情是好的,但可能他们对形势不太了解,观察点不清楚,对大国力量对比也不明确,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但从我研究中国外交20多年的体会来说,政府的外交工作做得还是很好的,该作为的时候有所作为,所谓‘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他说。

  他认为中美关系之所以能有所发展,正是这种外交努力的结果。“美国现在既与中国进行磋商,也对中国人权进行抨击。因为从美国国内政治来讲,政府必须在人权问题上有所表示,但这个表示并不利于中美关系发展。”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也有明确认识,“该批驳就批驳,但在其他问题上,中国也表现出理性的外交作风。比如纺织品问题上,美国设限是基于国内贸易保护,实质是没有根据的,但中国考虑到纺织品在中美贸易额上比重有限,于是和美国进行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既有合作,也有斗争,还有妥协,贯穿在中美关系中,当然也表现在中国与其他所有大国关系中,“但中美关系是最明显的”。

  曲星更认为,在中国以后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过程中,斗争可以让位为“斗智斗勇”,“我认为发展大国关系要遵循‘有理、有利、有节’这个基本原则,可以斗勇但不要斗争,可以斗智但不要斗气。”

  尽管存在着种种挑战,专家们都对中国外交未来充满信心。

  “我对中国外交持乐观态度,未来一年中,可以预见的产生重大转折的核心外交问题,可能性不是太大。”曲星说,因为目前环境相当有利,美国在2008年大选前应该会保持政策稳定,台海问题在2008年前也很难成为焦点。

  他有所担心的是中日问题:明年是小泉执政最后一年,之前5年,他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但明年会不会铤而走险选择8月15日这个可能更具挑衅性的日子呢?

  但曲星也表示:“中日关系现在本来就处于僵局,明年即使有所冲击也不会太大,中日关系也就这样子了。”

  沈骥如在谈到中国外交时,用到了一个概念,今年是外交“播种的一年”。“今年,我们全方位外交进展顺利,同非洲、拉美国家关系,也包括同美国关系,都有所突破,有收获,但这也是在播种”。“收获总会相对慢一点,明年外交中国肯定将还有收获,但真正的大丰收还在后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