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电影爱好者应多给中国电影一点鼓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9:18 新民周刊

  剑箫

  我很赞同杨金福先生在《上海电影百年图史》中的一段表述,他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电影强国,和世界电影列强相比,一直存在着时大时小的差距,在世界影坛上,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上海电影虽有‘海派电影’之称,但尚未有真正的学派之实;百年上海电影,还未贡献出一项改变电影进程的科技成果;还未涌现出足以影
响世界电影的大师;在电影前辈中,称得上先贤的也仅在少数;此外,近年为何上海电影人才匮乏,原创力不足……”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当口,这话虽然不那么动听,或者说甚至有些逆耳,但其中的史识却是高明的。

  我想,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学术良心不容许自己撇开基本的史实去胡扯什么“功德圆满”,当然也不会像某些社论那样发一通不着边际的“既往开来”之论。

  一个大家都能触摸但又觉得难以措手的事实是,“图史”收录了中国电影史各个时期各种电影图片1000余幅,堪称上海电影史图史著作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因此,其不容置疑地呈现出某种“专业”的色彩。胡适曾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是信史的保证,尽管这种常识对于史学家来说,就好比对一位极有修养的绅士宣讲“五讲四美”那样显得多余,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尴尬一再提示我们,学术研究正面临“娱乐化”的危险,而其中最大的威胁也许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造假”,而是具有官方色彩“定调子”。“图史”在这点上让我们放心,“图史”很明智地避免了夸夸其谈、穿凿附会、故作惊人之语、拔高臆造的毛病。扎实的资料实证,使得它完全不必作那种“意在笔先”的聪明人的谵言,而只需读者的耐心,耐心地看那些珍贵的图片和毫无表情的说明,以及简洁平和的必要提示。这是一种美妙的阅读境界,读者有充分的空间来作自我思考。而在这之前,我相信我们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

  有一点是不能不提的,“图史”中的“相关链接”让人觉得舒服。读者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坐标系,纵的,横的(这点真是太重要了),同时也完成了对中国电影历史地位的粗略勾勒,这是读者自己做成的勾勒,很有参与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编著者的初衷,不过,它的出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学术味”。如果没有这些小小的“用心”,就无法体现出这部看上去很“通俗”的读本所蕴含着的大大的价值,是不是?

  对于“电影强国”的讨论,不是“图史”的“正传”,因为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从电影的发展历史、拍摄影片的数量、观众的多少、得奖的层次、票房的高低……都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想说的是,或许,吸引相当数量的观众,尤其是高比例的外籍观众的注意,总是“强”的指标。从这个意义出发,杨先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遗憾的,他明确表示:“百年庆典,我有的只是对中国电影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庆幸;对电影前辈们职业精神和创造力的敬意……”虽然他没有点破。但就“图史”所表现出的对中国电影的热忱看,其倾注的期盼也不小,尽管有点“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意味。那么,难道给中国电影一点鼓励,一点意见,不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应有的姿态吗?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