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世界新闻报专稿:中国人的世界·民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1:00 世界新闻报

  回望2005第6篇 中国人的世界·民间

  八年抗战,眼泪不再轻弹

  《世界新闻报》记者 饶彬彬

  如今,她更愿意充当中日之间的桥梁,做一些沟通的工作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官方在纪念,中国民间直面历史的脚步也没有片刻停歇。王选仍在帮助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向日本索赔;戈叔亚对驼峰航线热情不减当年;而谭立威则在与飞虎队老兵的相处中发出“和平可贵”的感叹。

  王选,女,53岁,民间

维权人士。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1980年赴日本

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在近十年的岁月里,这位精通日语、通晓日本法律、熟悉中日国情的人道主义者,没有工作、不计报酬,风尘仆仆地奔波在中国的乡间大地,收集证据,联络受害者,组织起诉日本政府,显示了一个理性和血性兼备的爱国之士最有牺牲精神的一面。

  “我不会再掉眼泪了!”

  2005年是二战胜利60周年,王选还在进行她那尚未完结的工作,一本名为《王选的八年抗战》的书已摆上了人们的案头。作者南香红希望读者会有更多的思考,她说:“所谓‘八年’的概念,就是从第一次递交诉讼请求开始,然后第一次开庭,一直到现在,是8年时间。但实际上,王选做这个事情已经十年多了。”

  2005年5月20日,在东京高等法院的101号法庭上,中国180位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诉日本政府一案二审第一次开庭,旁听席座无虚席。法庭的气氛、身体的疲弱和情绪的郁积,也未能压住王选心底的愤怒。她劈头就说:“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个开庭的机会看做新的斗争的起点。之前,日本法院的(一审)判定,已经在历史上永远地保留下来……日本必须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才能重新得到因实行惨绝人寰的细菌战而在亚洲国家失去的信任。”

  这是自细菌战受害者诉讼案开始5年多以来的29次庭审。当年第一次开庭,律师提醒她要两眼直视法官。但一开始发言,她就声泪俱下,连准备的文件都看不清楚,女法官也跟着她落泪。以后很多次,因为其他受害者代表无法出席,她都是作为惟一的中国人孤单地站在原告席,一次次做着法庭陈述,好几次忍不住潸然泪下。8年过去了,王选愤怒依然,但也坚强了许多。“我不会再在法庭上掉眼泪了!”

  “花木兰”需要更多支持

  2005年,王选的抗战仍在继续。但熟悉她的人都已经发现了她的变化:王选比从前显得更理性了。在中日关系走向敏感的过程中,她更愿意充当中日之间的桥梁,做一些沟通的工作。

  王选希望让日本的年轻人到中国来调查细菌战,让日本大学生到中国来,看看中国当时发生过什么事情。同时,她也希望中国人去日本,看看日本人在想什么。

  王选虽然时常被人比作“花木兰”,但她毕竟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人,她的背后也只有一群七老八十的日本细菌战受害者。王选的抗战,还需要更多人的帮助与支持。

  飞虎队老兵,有缘再见

  《世界新闻报》记者 饶彬彬

  谭立威,33岁,现任《环球飞行》杂志副主编。2005年是二战胜利60周年,对于谭立威这位研究二战历史的专家来说,肯定有不寻常的经历。然而,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谭立威的语气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大家对他们感情很深”

  今年6月30日,谭立威代表《环球飞行》杂志社和新浪军事频道,专访了飞虎队老兵彭嘉衡老人。老人与谭立威侃侃而谈,详细讲述了1943年前往美国LUKE学习战斗飞行及在湖南芷江的抗日经历。

  “没想到,这次采访在中国的网民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网民都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于是,谭立威把老人请上了网,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个小时的聊天,场面甚为火爆。“原来大家都对飞虎队有很深的感情,这让我很感动。”

  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4月,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谭立威与飞虎队的一些老兵一直保持着联系。今年9月初,他和朋友在北京策划了一个向美国老兵赠书的活动。活动期间,他再次与飞虎队的老兵们重忆那段峥嵘岁月。“每次和他们沟通我都很兴奋,我喜欢和老兵聊天,他们也喜欢和我说,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谭立威说,他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甚至常常幻想自己是飞虎队的一员。多年之后,谭立威成为了一个研究军事问题的专家。如今,虽然他对事业的激情丝毫没有褪却,然而,在倾听了太多飞虎队老兵的亲身经历后,谭立威的心态比过去平和了很多。

  “2005年,二战都胜利60年了,我没有成为童年时梦想中的战斗英雄,但这样不是最好吗?其实,没有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年代才是最美好的,因为和平实在太美好,也太珍贵了。”

  驼峰航线,话题说不完

  《世界新闻报》记者 饶彬彬

  戈叔亚,我国著名的二战历史研究学者、作家,现居云南昆明。2005年,他出版了两部翻译作品:《飞跃驼峰到中国》和《1910-1950在中国上空飞翔》。2005年岁末,当历史即将翻过二战胜利60周年这一页时,记者终于联系到了工作繁忙的戈叔亚。一说起有关于驼峰航线的话题,电话那边的戈叔亚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

  我们人力物力有限”

  驼峰航线,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中美两国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航线从印度开始,经缅甸到中国昆明、重庆,沿途要飞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当时的运输机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犹如驼峰。

  “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3年间,中美双方坠毁和失踪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1500多名飞行员。

  戈叔亚从小就对这条写满历史的航道痴迷不已,光阴荏苒,在有了若干年充分准备之后,已步入中年的他开始找寻那些封存于冰山雪峰间的飞机残骸。

  戈叔亚最先的工作困难无比,中缅边境连绵的雪山和原始森林使得搜寻工作一度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戈叔亚说:“常常有当地的居民提供线索,说在某个湖里有飞机的零件,但当我们抵达那里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发现。而每个湖之间步行都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我们毕竟人力物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放弃。”

  两本译作 多年沉淀

  依靠坚韧的信念,戈叔亚不断克服困难,1997年的一天,53号飞机被发现了。这架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是C-53型运输机,原机型是著名的DC-3型。这些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它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国运输物资。

  53号机是驼峰航线上遗留在地面的最完整的飞机残骸,它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飞行人员为中国抗战提供物资、抗击日军占领所作出的不懈努力。1998年2月19日,53号飞机模型被送到美国圣地亚哥航空航天博物馆,博物馆以隆重的仪式接受了来自东方的这份珍贵礼物。

  戈叔亚的2005年如往年一般充实,虽然没有继续在边境线上搜寻飞机残骸,但多年的相关积累,使他今年出版的两本书显得格外厚重。“这两本书我翻译了很长时间,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了解到驼峰航线的历史。”

  除了出书,还有一件事令戈叔亚记忆犹新。为纪念二战60周年,今年有很多美国老兵受邀来到中国,戈叔亚在研究云南二战历史的过程中和一些美国老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老朋友再度相逢北京,让他无比激动,“这些人应该说是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我们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