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年在困境中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6:57 燕赵都市报 | |||||||||
1996草创年代 1995年到1996年,神州大地上的新闻改革风雷涌动,省级党报向市场化试水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贵州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相继创刊,各省级党报都力图用都市报来作为主打市场的力量。在这种形势下,1996年1月8日,《燕赵都市报》这个新生儿诞生了。
草创之初的《燕赵都市报》是一份周报,更像是党报周末版,随《河北日报》附送发行。尽管时常面临断炊之虞,但这个此时还寂寂无名的她生来就不甘于平凡。当时,全省11个市已有9家晚报,迟来的《燕赵都市报》一登场就是挑战者,惟一的选择就是竞争,要打破常规,在发展中求生存。 力图超越中,她渐渐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即办一份省级晚报。确立了“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办报宗旨。“走进大街小巷,走进普通人家,采撷社会真情,倾听百姓心声,体察民间冷暖,服务千家万户。”准确的定位为日后《燕赵都市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屡次搬迁,从楼上转移到地下,《燕赵都市报》在风雨飘摇中上下求索,不断探索着适合河北省情的报业市场化之路。 1997困境中崛起 1997年,《燕赵都市报》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关口。 恰恰在这个时候,河北日报社委会给《燕赵都市报》定下了三项考核指标:第一,报纸的质量要上一个大台阶;第二,发行到1998年第一季度不少于5万份;第三,广告全年经营持平。年轻都市报人迎难而上。在困境中,燕赵都市报人没有向后退缩,而是选择了奋起。“就是青石板也要犁出一道沟来!” 本报实行了一项大胆的决策,通过扩版强行形成竞争优势,确立“办报、发行、广告”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三位一体”中发行是龙头。在办报方针上,由过去办周刊的思路彻底转变为办日报上来。 “扩版、低价、敲门”三大策略的率先施行,使《燕赵都市报》滚雪球似的发展起来,不仅提前完成了河北日报社规定的三项考核,还出现了《燕赵都市报》火爆省城的情景,完成了“在快车道上超车”的任务。这期间形成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竞争”的燕赵都市报精神,是这个团队最为宝贵的财富。激浊扬清、仗义执言、鞭挞丑恶、关注民生。报纸热爱读者,读者也热爱报纸,“有事找都市报”已经在读者中形成口碑,本报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我的市场在你的脚下!”风风火火的《燕赵都市报》在这一年成功取得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河北自费报业市场的排头兵,并引发了河北报业全面的市场竞争,书写了河北报业的奇迹。 《燕赵都市报》十年荣辱录 1996年度 河北新闻奖 一等奖:○《住宅质量渐成新的投诉热点》(记者赵书华) ○《灾难本不该这么严重》 (记者范伟、王永晨) 二等奖:○《家园啊家园》 (记者王建军、陈亚飞) 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新闻奖 一等奖:○《谁来帮帮小妮妮?》(记者刘洁、王玮) 二等奖:○《城市洗车不妨洗洗自行车》(记者杨正犁) ○《养子不孝七旬老人诉诸法律》(记者陈彦慧) -1997年度 河北新闻奖 一等奖:○《传销透视》(记者王玮、刘彩萍等) ○《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 (张洪杰、刘丽普、刘荣、陈彦慧) 二等奖:○《送寒门学子郝琴上北大》连续报道(记者刘荣等) ○《“古槐现象”我们怎样面对你》(记者刘洁、及晓佳等) 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新闻奖 一等奖:○《送寒门学子郝琴上北大》连续报道(记者刘荣等) ○《用生命冲刺》(记者王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