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如何定义杰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8:17 中国青年杂志 | |||||||||
选题策划-《中国青年》第一编辑部 统筹-彭明榜 李纯 2005年12月18日,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宗道辉、张庆君、张怡宁、丁立国、邓中翰、盘振玉、吴维洲、毛建东、阿迪力·吾休尔、陈丹当选。这十名从亿万
宗道辉:培养更多更强的战斗英雄 宗道辉:广州军区某部班长,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采访-本刊记者 陈敏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宗道辉:那时是刚到部队的新兵,理想很简单:双杠练习的时候不用踩着螺拴上去,能够一跃而起撑起来!所以除正常训练外,我每天坚持“十个一百”:俯卧撑、引体向上等10个项目各100次的训练。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能够熟练掌握格斗、越野、泅渡等18项军事技能。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宗道辉:我个人欣赏黄继光那样的杰出榜样。当时炮火隆隆,他肯定动过脑子的:如果堵住枪眼能赢得战役的胜利,那就去堵!我喜欢大无畏又有智谋的英雄。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宗道辉:每次困难都不容易解决。当兵前我在家是受宠的老幺,要变成海陆空样样行的优秀兵,蜕了几层皮;我只有初中文化,至今探索了7种新的战法训法,编写了11本教材,取得了9项革新成果——这个过程压力巨大,我的读书笔记就有20万字,几乎从不娱乐……但是每次取得进步,辛苦就烟消云散,那种成就感让人非常知足。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宗道辉:优秀的士兵,首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真正上了战场,万一最后只剩下你坚守阵地呢?其次,知识全面,有自主性。我鼓励兵们自己选择场地、确定航线,因为战场上面临的都是突发情况;第三,我个人喜欢“跳”一些的兵,太沉闷不好。有些“坏”兵挺聪明的,稍加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热情,就像小兵张嘎一样。 (笑)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宗道辉:以前的兵“武夫”多,有事就爱比划一下。现在不同了,你拉一个兵去比划,他会说,我是法律系的大学生,咱们讲道理!不过,老兵特能吃苦,那时我掏厕所都不眨眼睛,可是现在的兵们娇气,一点事儿就叫苦连天。现在兵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如果能把老兵的吃苦精神也学到,势必前途远大。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宗道辉:现在新兵们也有这种浮躁心态。他们只看到结果,看不到过程。能够一夜成名,就像中了500万彩票,是偶发性事件,要将偶然变为必然,必须不断磨炼自己。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宗道辉:有次部队派我到北京某俱乐部学习某装备驾驶技术,下课了,其他学员邀我去玩儿,我宁愿看书学习,他们都说我“不正常”。(笑)我习惯充实的生活,就是愧对家人。只有过年我才能回家,所以每次都争取好好表现,给父母做饭,还给爱人洗头呢。儿子起初总躲着我,看我像看外星人。现在他5岁了,懂事了,回家就拉着我的手不让走。我想做我儿子最了不起的、最偶像的老爸。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的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宗道辉:最感谢组织。那次我担负检验某新型装备性能的任务,正碰上狂风暴雨。当我把高度下降到危险米数,指挥员命令不能再降!我想的却是:高度每降低一米,就能在战场上更有效地避开敌雷达搜索,提高生存能力。指挥官就着急了,再三强调:一切以你的安全为重!当时,心里真的很温暖。 我也感谢我的家人。我爸曾经因病昏迷三天三夜,却不允许家人告诉我,怕我分心。他们总是给我最大支持。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宗道辉:他们同样优秀,有的同志基于工作隐密性不能走到前头,我更幸运而已,我是代表整体获得荣誉。我希望地方青年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来不来当兵,在哪个行业干,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誓死保护祖国,全力建设家园。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宗道辉: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比我更强的战斗英雄。一旦有需要,我将驾驶着战斗机,首当其冲,为完成使命不惜生命。 张庆君:航天人攀登的高峰就是我的高峰 张庆君: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采访-本刊记者 李海波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张庆君:18岁时,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杰出科学家”,那时候的年轻人大多都崇拜科学家,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中学看过《小灵童遨游太空》,对我影响特别大。在那个年代曾有一句激励过很多人的话“攀登科学的高峰”,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人掉下来了,但依然有许多人在不停攀登,我只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现在再提起这个梦想,我始终觉得自己尚未达到,最多,只能算是离目标更进了一点点。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张庆君:以前对杰出的定义是“做得比别人好”。现在从事了航天事业,这是一个需要集体智慧才能做好的工程,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真正的“杰出”,不仅仅是“自己做得更好”,同时你要能够让所在的集体发挥最大的功效,承担起社会和历史的责任,说小点,是把自己负起来的这部分责任完成,说大点,是要带着更多的同龄人共同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张庆君:1993年我踏进航天科技大门的时候,国家载人航天刚刚起步,从方案的论证到初样各项飞行试验,我参与了整个过程,但最难的是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那是一段最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光,如果不是老专家、老同志们无私地将他们的经验传给我们,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这十多年时间我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庆君:热爱。你要从心底喜欢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坚持下来。我们从事的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也是重要原因,这就要求从事航天事业的人具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素质和“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心态。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张庆君: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我曾了解过一些年轻人的感受,最大的体会就是今天的青年和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一样具有爱国主义的素质,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向上的动力源,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今天的青年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要求更高,机遇很多,但同时竞争者也很多,这就更需要他们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张庆君: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杰出”,标准不是看他从社会获取多少,而应该是看他为社会贡献多少。对这样的现象,一个青年人,首先自己的内心要平静处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盲目随大流,认同这样的标准。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张庆君:我爱人是我的大学同学,她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家里主要是她照顾,我关心得少,心有歉疚,只能主动说一些体贴的话,让她在内心得到一点安慰。我这个工作,常常需要加班,有时候在家接到任务了,也是说走就走……每次她都会叮嘱我注意身体。 其实就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我们共同体会着我的事业对祖国发展带来的促进,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的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张庆君: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无怨无悔地全力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总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帮助。对我激励最大的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为大家舍小家,勇于开拓”的精神一直是我的人生标尺。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张庆君: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更快的成长;志存高远,行于足下才能一点点接近人生的目标。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张庆君:从十多年前的那种状态到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成绩,每一步我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一阶段不会比以前容易——我们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与国外20多年的差距,而且要确保万无一失! 让中国人的智慧在广阔的宇宙闪光,让中国人的足迹踏上地球以外的星球。这是所有航天人都要攀登的高峰,也是我个人要攀登的高峰。 张怡宁:希望2008年奥运会能拿一两块金牌 张怡宁:中国乒乓球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大赛中夺得金牌40多枚,囊括了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杯冠军。 采访-梁慧敏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张怡宁:我18岁时的人生梦想是拿奥运会金牌。开始打球时只知道有世界冠军,当我知道有奥运冠军以后,就一直是这个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张怡宁:以前的理解是在自己的领域能够获得最高荣誉就是杰出。现在当我达到事业的一个巅峰后,对“杰出”的新认识是,“杰出”不只是成绩上的,还应该包括境界上的,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战胜自己,挑战自己。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张怡宁:从2000年到2004年这四年的路走得比较艰辛,总感觉乒乓球给自己的空间太小了。虽然也拿了很多冠军,但总是达不到自己想像的成绩和境界。几次与世乒赛单打冠军失之交臂,别人可能感觉你已经很好了,世界排名第一,可是我对自己要求挺高的,有点“恨铁不成钢”。 最终靠信念走过来了,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管什么时候,坚持最重要。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怡宁:我想应该包括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两方面。打乒乓球的很多人都是天才,但不是人才,天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后天不努力最后多是昙花一现。我不想昙花一现,所以很早就知道要在刻苦方面去加强,去修成人才。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张怡宁:在中国乒乓球队,与前辈相比,现在我们技术更全面、完善,也更先进,但相对扎实程度不够,用脑和钻研方面可能不如我们的前辈。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张怡宁:其实我本人不太喜欢当名人,不喜欢人家在电视里看到我,但现在没办法,这是我的事业,我不是为了名去争,而是争这口“气”。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张怡宁:生活中的我比较开朗、好动、活泼,表面上看我比较内向,其实非常外向。我喜欢平静一点儿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样去生活,不受外界打扰,在社交方面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强。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张怡宁:要感谢很多人。教练、父母、包括支持我的球迷。在网上看到很多球迷给我留言,在不知所措的时候,觉得还有那么多人支持我,给了我很大动力,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对我激励最大的人是我的教练李隼。我们在一块儿大概有十年了,我们之间非常了解,配合得也很默契。他既是教练,又像父亲和朋友,甚至可以当医生:心理医生和按摩医生,这些角色他做得都不错。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张怡宁:想跟他们说的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既然选择了这件事情就不要后悔,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去追求事业的最高峰,不要浪费时间。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去顶一顶,咬一咬。坚持就是胜利。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张怡宁:未来巅峰就是2008年奥运会,希望到那个时候我还能拿一到两块金牌吧,两块是最好的。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