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丁立国:杰出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8:17 中国青年杂志

  丁立国:杰出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丁立国:德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

  采访-本刊记者 亓昕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丁立国:我的祖父是位老革命,父亲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定成绩,由于他们的影响,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能够超越父辈的荣耀。现在看来,我是提前实现了。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丁立国:就我所获得的荣誉看,杰出是社会对你工作的一种认可,对你为当地民众所作贡献的一种嘉奖,对你做人的一种尊重。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丁立国: 2000年,我正在事业的波峰期突遭车祸,致颈椎骨折,在病床上躺了100多天。这100多天使我学会了思考,事业、财富、成败、家庭、朋友……我开始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去重新定义它们,当我休息一年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我给员工们开的第一个会就是:我们该怎样理性地面对未来。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丁立国:首先要执著;其次要修为自己的品德,以什么来立世成名?那就是做人,时刻把做人放到第一位;最后要专注,即定位要准确,要专注做好专业事情。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丁立国:今天的年轻人显然比我们更幸运,他们处在盛世之中,生活环境、受教育机会与条件、成长背景等等都是历史当中最好的时刻。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见多识广,脑子快,想法多,也更躁动。他们大多很自我,比较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融入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这样的一些特质,假如是在顺境中会有所成就,在逆境中可能就会很脆弱,所以我想他们该加强自我调整能力。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丁立国:杰出不是阶段性的,要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虽然每个阶段的历史特点有所不同,但是杰出的人及事始终在人们相同的认知下而存在,人们对杰出的定义始终是一种经得起时光沉淀与历史考验的价值观。如果从这个宏大的角度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有多少杰出的人与事得以传承?所以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去审视杰出,自会明白它的内涵。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丁立国:生活中的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我要求自己清心寡欲,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生活。人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分清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先排除后者,然后尽心去做前者。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丁立国:我想感谢的是整个时代。没有这20年以来的改革与稳定,就不会有我的现在。假如我们的父辈赶上这样的时代,他们同样会有所成就。所以对邓小平先生我一直怀有由衷的感恩与敬仰。

  至于说对我激励最大的人,是我自己。创业这14年来,不管高峰低谷,我都善于调整自我、反思自我,这就是最大的激励。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丁立国:虽然我当选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在我的行业中我就是最优秀的,还有很多优秀的同行值得学习。关键在于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个好的商人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更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会受人尊重。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丁立国:“十杰”的荣誉是对我青年阶段的至高评价,它恰恰是一个开始,使我在今后更长的道路中时刻提醒自己无愧于这个称号。我希望用我一生的努力去印证它,用它所给予我的持续动力坚定地走向未来,在20年之内,成为全世界钢铁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

  邓中翰:杰出是一种责任

  邓中翰: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

  采访-本刊记者 亓昕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邓中翰:那时候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读大学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通过研究宇宙射线对晶体结构的改变,获得了当年团中央颁发的“挑战杯”。这次获奖对我今后的成长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鼓励我主动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这也成为我人生的一种精神坐标。后来,不论在伯克利拿到三个学位、在硅谷的经历,还是创立中星微电子等,这种挑战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

  目前,虽然我的很多时间被公司的管理工作所占据,但科学家的梦想在我的心中从来没有泯灭,并且化作一种充满勇气的挑战精神鼓舞着我,鼓舞着“中星微”不断前行。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邓中翰:我想“杰出”不仅是指一个人在事业上、在财富上有所成就,还应该包括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他的感召力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邓中翰: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种挑战。如果你将它看作困难,那会产生很多悲观负面的情绪,如果你将它看作挑战,无疑能够激发内心的斗志,这非常重要。

  实际上中星微电子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曾经提到过,公司也曾经有过非常困难的时刻。一方面,公司的规模在扩大,人员在增加,另外一方面产品还没有量产,所以压力非常大。对于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而言,贷款很难拿到,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不可能把星光中国芯项目卖掉。因此,我们几个合伙人一起,用个人财产作抵押,贷款度过难关。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也更加激发了我们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邓中翰: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有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有所成就。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邓中翰:时势造英雄。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快速发展时期,现在的年轻人也变得更多元化,更有开放精神,思维也更活跃,面临很多机遇,也有很多的诱惑。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发展、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邓中翰:年轻人应该有梦想,但是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成功的途径也有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不能指望天上掉下馅饼。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邓中翰: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的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邓中翰:我要感谢的人非常多,我的师长,我的同伴,很多老科学家,很多领导等等,他们给过我很多热情无私的帮助。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邓中翰:如前所说,有勇气、有创新精神、有毅力,自会有所成就。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邓中翰:能够荣获“十大杰出青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目前,我国芯片产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中星微电子不久前也作为我国第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在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星光中国芯做大做强以及带动我国芯片产业的更快发展,都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盘振玉:我想让山里孩子同样幸福

  盘振玉: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瑶族村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

  采访-本刊记者 陈敏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盘振玉:18岁时我在海拔1300米的大山里已经执教两年,那时我希望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书。2002年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终于重建校舍,教室有水泥地、白粉墙、油漆门,孩子们围着我又唱又跳,说他们是最幸运的学生!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盘振玉:我从18岁就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杂志,总是钦佩杂志里的榜样人物,觉得遥不可及。现在我觉得,只要工作敬业,做人自尊自强自爱,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杰出。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盘振玉:第一个困难就是让孩子不辍学。当时全村四个组64户居民散住在十几个山头,近的十几里,远的二三十里,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来。我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有一回凌晨两点才到家,被山里野兽的怪叫吓得直冒冷汗。第二个就是山区环境恶劣。2000年前,学校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学校用的教学器材、课本都是我挑上去的,步行八九个小时,碰到风雨交加,非常辛苦……但是乡亲们非常信任我,1998年,区里调整学校布局,征求群众意见,他们都说:只要盘振玉当教师,学校怎么办都行。当时我忍不住流泪了,哪怕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我也决不会离开。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盘振玉:在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我的学生大的10岁,小的5 岁,家住得远的就在学校住宿,我做饭洗衣照顾他们,还学了不少医护知识。有个学生是哑巴,我就向他父母学习简单的手语,教给其他学生,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有个学生晚上拉肚子,脏了好几条裤子,我半夜帮他洗干净,给他喂药,他说我待他比亲妈还好……这些孩子学会了感恩,一辈子受用。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盘振玉:我一直在比较闭塞的山区,接触的年轻人大部分是关注山区教育的。前不久,有17个大学生,走了两天山路,给孩子们带来了玩具和书本。还有不少大学生写信来,愿意投身山区建设。我常常被他们感动。他们满腔热情,思维活跃,我只是担心他们不够坚韧,真正面临困境时难以坚持下去。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盘振玉:现在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有理想就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宇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努力奋斗才能成功。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盘振玉:我也想当个好妻子、好母亲。只要没课,我就帮我爱人耕田、种菜,尽量多分担家务。同时,我也培养儿子的独立性,他7岁就会做饭烧菜,自己洗衣。现在他读大二了,跟我很亲。生活和工作,我同样重视,同样热爱。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盘振玉:我感谢所有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尤其感谢我的父亲,他一直鼓励着我。16岁我初中毕业,想读高中考大学,可是村里小学缺老师,父亲就劝我:“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前途,还要考虑更多瑶山孩子的路啊!”2004年,我获得过一次贡献奖,当时父亲正患重病,可是他拒绝接受我的1000元奖金,让我自己留着,今后修缮学校,嘱咐我努力工作……父亲已经过世了,但我感觉他从不曾离开瑶山。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盘振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这是诗人写出来的,但我认为这是做出来的。荣誉也是其次的,我的学生常常在我耳边唱:“老师老师我爱你,你能一直爱我们吗?”这时候,你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盘振玉:我在山里教书23年,今年39岁,即将告别青春却拿到这个奖,非常激动。我的目标只有一个:继续在五马垅村当老师,让孩子们全部读完小学。

  吴维洲:杰出往往表现在奋斗的过程中

  吴维洲: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青藏铁路建设拉萨指挥部指挥长。

  采访-本刊记者 李海波

  记者:18岁时,您的人生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

  吴维洲: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个工程师。我家在一个贫困的农村,直到上大学前,我从来没出过远门,能接触到外界信息的就是电视,那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火车能把人带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我非常羡慕,就想,将来如果能做一个铁路上的工程师,就能到处走了,结果上大学就考了铁道专业,现在,就成了铁路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我觉得至少我18岁时的人生梦想已经实现。

  记者:您如何定义“杰出”?

  吴维洲:以前我对杰出的理解就是最终的结果——荣誉或者成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所认同的杰出正好相反:过程,就是产生结果的付出,这才是你真正得到的东西,也是杰出的表现。每一个行业都一样,没有艰苦的努力,就没有杰出。这样的过程是一个人自己独有的东西,无法分享,别人也很难体会,但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却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您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何时?是如何走过来的?

  吴维洲: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是1993年,我只有27岁,当时大学毕业五年,在中铁二局攀钢的轧钢专用铁路桥项目中担任了指挥长,这座桥因为技术难度而成为亚洲第一,但在我担纲之初,攀钢领导找到中铁二局,要求换指挥长——他不相信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做这样的工作。

  我豁出去了,带着一帮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青年人,两个多月吃住在工地,人晒成了包公,最终交出的答案让所有曾不信任我的人刮目相看,这个过程最艰难,也是对我最大的锻炼。

  记者:在您所处的行业,个人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吴维洲:我概括为“三心二意”。所谓三心,是信心、决定和恒心;所谓二意,是创意、乐意。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得倒一个人。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具备哪些特质,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这些优缺点会给工作事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样克服?

  吴维洲: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工作和成长的压力没有今天年轻人面临的那么大,现在社会对年轻人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对素质的要求和能力的要求都和以前不同,一方面要求少而精,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担子更重;一方面要求少而全,这就意味着他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同时,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也迫使他们必须有一种“两敌相遇勇者胜”的竞争智慧。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渴望“当大款”“当大官”,或者渴望像李宇春一样一夜成名,他们认为这才是杰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吴维洲:所谓杰出其实就是优秀,你要有能够让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大款有什么不好?大多数人是因为有能力才当上的大款,凭自己的能力;大官也一样,素质要求更高,成名了,说明人家有独特之处,这都是好现象,不用大惊小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今天年轻人选择面临多元化的表现。

  记者: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您在事业上的优秀毋庸置疑,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呢?

  吴维洲:生活中我是一个积极乐观、正直善良、豪爽的人,朋友非常多。尤其这几年在青藏铁路,不仅认识了好多一起工作的朋友,也结交了不少藏族朋友,他们都教给我很多东西。

  记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在您成长的过程中,对您激励最大的人是谁?

  吴维洲:我最感谢我的爱人。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身边……这是永远无法偿还的精神债务。

  对我激励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她没有文化,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从小她通过言传身教对我怎么做人做事的影响,是我这一辈子也受用不尽的财富。

  记者:可否对您的同行,说点儿什么?或者有什么经验要与他们分享?

  吴维洲:努力耕耘,总会有收获的时候。脚踏实地地去做事,一个人的行动越多,得到的成就才会越大。有一个词儿叫“落实”,说得特别好,什么事情都一样,停留在计划书上,永远不会有做成的一天。

  记者:在抵达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样一个荣誉的高峰之后,您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与要抵达的高峰是什么?

  吴维洲:我下一步关注的是中国高速铁路的方向,希望能把这些年在建设青藏线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国家高速铁路发展和客运方式的转变上面,并有一些新的创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