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关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8:12 首都之窗

  提案人:致公市委

  人类社会以来沿袭的“大量开发地球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的发展模式,已经使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以粗放式经济发展为主,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就更加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
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北京是首都,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维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必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水平,发展首都循环经济。具体建议如下:

  1、制定“垃圾减量计划”及实施方案。

  《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对待固体废物的防治策略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国内外大量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无论从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或治理成本看,减量化优于资源化,而资源化又优于无害化。因此,减量化是治理垃圾、优化环境的最根本途径。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解释,“垃圾减量化”是指进入垃圾系统的量减少了,也就是说居民和单位排出的垃圾量减少了。其措施可包括:限制包装、净菜进城、鼓励废品回收、旧货交易重复利用,等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垃圾减量”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资源,产生巨大效益,还可以解决就业岗位。为此,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的“垃圾减量计划”及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和协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减少垃圾的排放量。

  2、建立和完善废品回收网络体系。

  根据调查,1965年北京市二环路以内,国营废品回收站有2000多个,到1998年仅剩6家。目前,活跃在北京市废品回收市场的,是一支由走入城市的农民组成的拾荒大军。这支队伍大约10万人,他们已初步形成了捡拾、收购、交易、集散、分选、运输和加工利用的产业链。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治安、卫生防病、二次污染、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他们在城乡结合部的村子里分选、交易、储存、运输这些都市废物,已经形成了垃圾村包围城市的态势。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健康的、有序的、适合市场规律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否则,就无法集中加工再利用。因此,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政策,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规划,对这支拾荒大军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废品回收网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链。

  3、尽快制定废旧轮胎再利用规划方案。

  200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橡胶进口国,近70%的橡胶依赖进口。据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统计,北京市2003年产生的废旧轮胎已愈300万条,而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然而,这些废旧轮胎90%以上流向了外地,我市丢失了大量可再生利用的橡胶资源,也丢失了每年数亿元的经济利益。根据目前国内的产业技术条件,比较好的废旧轮胎的再利用途径有三:①旧轮胎翻新,重复使用;②废轮胎生产胶粉,而后再生产橡胶改性沥青(低噪音、高质量路面)和运动场地塑胶跑道等产品;③废轮胎生产再生胶。这三种利用方式,在国内均有成熟的技术工艺。为此,建议市政府能将这部分可再生资源利用起来,尽快制定废旧轮胎再利用规划方案,积极支持该产业的发展,使北京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4、启动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工作。

  多方研究表明,近期我国将迎来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报废的高峰,因此,相应的回收处理工作应及早研究和准备。据调查,目前我市的废旧家电和电子垃圾处于无控制状态,大量外地来京人员从事废家电、废电脑的收购、维修、拆解、重组、运输等活动。生活垃圾中也出现相关废物。电路火灾、拆解事故、购买纠纷、欺诈、伤害、破坏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这项工作,研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多元回收、集中处理、资格认定等制度;鼓励家电生产企业或多元投资建立废旧家电拆解、处理和回收利用企业;鼓励支持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包括:家电生产企业的责任、经销商的责任、回收企业的责任,以及拆解、处理和再利用企业的责任,及其相关的技术指标。明确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并明确责任的处罚等。

  附:《关于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