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李少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9:27 首都之窗 | |||||||||
在北京市政协召开的各种会议上经常能听到李少华委员的发言,身为北京市三替城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的他,一直关注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2005年初,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李少华委员第一个站起来发表了看法,他用了四个词语简单明确地概括了发言主题“环卫、垃圾、停车、厕所”。在会场听取意见的王岐山市长在听了他的发言之后风趣地说道:“李委员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市长每天考虑的问题。”
1991年,李少华辞去外企驻华首席代表的职位,创办三替城市管理有限公司。在与城市管理方方面面事物接触的过程中,李少华发现北京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李少华用“八年抗战”来形容自己对垃圾问题关注时间之久。为了对城市生活垃圾有更多的了解,他出国考察、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甚至半夜起来观察小区内垃圾桶被翻捡的情况。在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期间,他根据调查研究提交了《关于加强城市餐厨垃圾管理及防治的建议》、《关于加强对城乡结合部乱堆乱倒垃圾管理的建议》、《关于打开禁区,用市场机制处理我市垃圾问题的建议》、《关于建议政府各部门协调一致加快城市垃圾处理现代化的几点建议》等多篇有关垃圾处理问题的提案。在如何处理垃圾问题上,他提出了应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方案。 从建议焚烧到主张分选再利用, 垃圾治理不能照搬国外 如何处理垃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垃圾的产量也在与日俱增。垃圾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处理,还需要进行专业的调查和研究。在国际上,垃圾被看成是一种资源,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许多国家建立了垃圾焚烧厂。欧洲发达国家几乎都采用这种方式,比如法国将垃圾焚烧厂建在市内,利用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发电。因此,一些从国外考察回来的专家建议中国也应该建立垃圾焚烧厂,把垃圾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李少华委员也曾经是建议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时使用这一方案。但是今年的大会提案中,他改变了想法。“现在发现照搬国外有些盲目,前几年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引进焚烧技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中国的垃圾和国外的垃圾不同。国外的生活水平比中国高。” 为了弄清楚中国引进垃圾焚烧技术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李少华委员从研究垃圾成分开始。他曾经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夜里把楼道里的垃圾掏出来,看老百姓扔掉的垃圾里究竟有什么。经过观察他发现,这些垃圾以餐厨垃圾、塑料等利用价值很低的物质居多,很少有金属等物品,有时甚至几天都看不见一个易拉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还保留着艰苦节俭的生活作风。一般能够直接作为“废品”卖掉的报纸、饮料瓶等都留存下来,等待收废品的人统一收走。老百姓扔掉的东西中,利用价值高的不多,这些扔到垃圾桶里的垃圾还要经过拾垃圾的人多次翻捡。李少华曾经在半夜三点钟起来,在小区院里坐着看到底有多少人到垃圾桶里捡垃圾。每天四点钟开始,平均每个垃圾桶每过一刻钟就有人来翻捡一遍,这样的过程一直到早晨八点,那时垃圾被清运车运走。在垃圾进入垃圾楼、垃圾场之后,还有一部分人会再捡出他们认为能利用或者卖钱的东西。 垃圾通过这样的挑拣,可利用的就不多了。“所以,原来有关人士包括我本人关于焚烧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有误差的。在中国还有一部分生活不富裕的人,这使生活垃圾焚烧时热量不够,燃点不高,有时为了充分燃烧,还要填加燃煤。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不足以弥补燃烧垃圾时消耗的资金,所以一些垃圾焚烧厂处于亏损的状态。” 在发现照搬国外经验技术行不通后,李少华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垃圾的办法。为此,他组织中科院、机械部、化工部等一些专家进行论证,把老百姓认为不值钱的东西集中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通过垃圾分选机把剩余垃圾进行分类,如垃圾袋经过加工可以做出电视机外壳,交通设施、建筑材料等硬塑料样品。“在中国现阶段,不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焚烧技术,应该在前期分选时把可利用资源利用起来,这符合循环经济的观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李少华计划在今年将举办一场小型科技展览会,把垃圾分选之后,利用不同物质生产的产品展示出来,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企业参与,垃圾处理走市场化道路 垃圾问题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解决起来却进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垃圾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2005年初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李少华提交了《关于建议政府各部门协调一致加快城市垃圾处理现代化的几点建议》的建议案。他认为垃圾处理的诸多技术问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由于垃圾成分不同,所以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如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垃圾源如何收集,处理费用是多少?都需要通盘考虑。所以,他提出“市政府在确定专业部门牵头的情况下,协调市政府各个有关部门,通盘考虑好北京市垃圾处理问题。其中关键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注意协调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而不要由政府或某一个部门独家包办。” 垃圾处理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比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固废垃圾等就涉及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市政管委、卫生局、环保局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关垃圾处理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究竟由哪个部门牵头对垃圾问题进行研究,还需要市政府的协调。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落到实处,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很难实现。2003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提出垃圾处理要走向市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至今没有实现。 现在,北京乃至国内有许多家企业对垃圾处理行业非常看好,既有积极性也有经济实力,如果政府能够拿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相信北京市的垃圾处理将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市政建设中来。 “如果政府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企业来做,那么企业拿出研究成果以及解决方案之后,可以由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如果方案通过,企业就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操作。”李少华委员曾经多次呼吁垃圾处理走向市场。“在方案通过之后,我会查阅国家对不同行业的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选择最佳办法解决垃圾问题。”这是李少华多年想做的事情,他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和扶植。 采访后记 虽然在北京市政协的各种会议上见过李少华委员,但与他面对面交流还是第一次。因为受了外表的影响,总感觉李委员是个出入高档写字楼的老总,同时又有那么点儿“官派”。在李少华创立的公司——三替城市管理有限公司内,李少华委员接受了我的采访。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从城市管理谈到人生经历,没有听到预料中的套话,却是他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带给我不小的震撼。 翻看着李少华自己整理的两本厚厚的提案和各单位办复提案的材料,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政协委员”这几个字在他心中的份量。谈话中,李少华几次提到了“责任”,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不惜投身其中、深入考察、奔走疾呼,这大概就是他所珍视的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