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政府工作报告何苦加“名词解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48 信息时报 | |||||||||
作者:张培元 在近日召开的银川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很多代表发现,代市长白雪山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个新鲜“事物”——在报告最后附件一栏里有25个名词解释,对报告所涉及的近年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作了详尽注解。
洋洋洒洒的政府工作报告后,跟着篇幅同样蔚为大观的“名词解释”,银川市的创举,虽然方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但让人总觉得有些别扭——政府工作报告为啥弄得如此聱牙戟口,难道就不能写得更通俗易懂浅显明白些吗?25个名词,像“平安银川”还好理解,诸如“撤村建居”、“两强多优”、“APEC循环经济”等,普通公众绝对是看得目瞪口呆,如坠云里雾里。 没有一大串名词解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读不懂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反映了某些地方施政中的一大弊病——高调的“口号”太多!抓工作变成了抓“口号”,官员们自以为琅琅上口的“口号”,在百姓听起来简直比天书还难懂!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寸土地的规划,每项工作的推进,只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一步步实施就行。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以为不提出一大堆的光彩鲜亮口号就显示不出创新,就突出不了自己的独特思路,就显露不出所谓的政绩亮点,于是乎,挖空心思堆砌口号,将很多简单工作弄复杂,将直白的话拐着弯说。 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更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报告”的,岂能弄得连博士、硕士们也读不懂,文化素质整体较高的代表和委员们也需靠“名词解释”指引才能勉强读下去。群众读不懂或读不明白,政府和公众必然出现沟通“障碍”,参政议政的效果自然打折,这已不是几个词儿的问题,它是政府作风、为民意识、工作效率的根本反映。 |